遼朝
一、潢水滔滔契丹興起
契丹族是我國古代地方著名的少數民族之一,屬於東胡係鮮卑族宇文氏的別支。先祖出身於炎帝,世代居住在北方邊陲,稱為“東胡”。漢代時,匈奴冒頓單於(匈奴的君長)率兵攻占東胡故地,東胡的一支退守鮮卑山(一說在內蒙古科爾沁右翼中旗西;一說在俄羅斯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北,通古斯卡河南)稱鮮卑氏。公元235年(曹魏青龍三年),鮮卑首領軻比能被魏幽州刺史王雄派人刺死,所屬部族離散,其中一支遷徙到遼河上遊潢河(西拉木倫河)和土拉河(老哈河)一帶,過著漁獵生活。一年四季他們都在河中捕魚。冬春時節,河水封凍,他們就鑿冰捕魚。男子和婦女也都能夠騎馬射獵。稍後一段時間,他們逐漸學會了經營畜牧,開始往來各地,逐水草而居、靠遊牧和漁獵維持生計。兩晉時,他們曾南遷至遼西一帶,後來被鮮卑族慕容皝所攻,遷回原地。北魏時,這一支始稱為契丹。
在契丹族最初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曾有一個長久流傳下來的曆史傳說,講的是有一位英俊的男子乘白馬沿土河而來,一位漂亮純情的少女駕著青牛沿潢河而來,兩個人在木葉山相遇(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合流處),遂結為夫妻,生有八個兒子。以後人丁興旺,族屬漸盛,分為八部,每部推一人為王。這傳說表明,契丹族最初有八個部落,部落之間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男祖先,以白馬作為部族的象征和標誌。而青牛則是代表著八部以外的另一個部落,他們世代與八部通婚。
在北魏統治時期,曾攻打過契丹,契丹也曾不斷對北魏邊塞進行侵擾。說明契丹族力量壯大,開始向外擄掠了。但這時期,契丹八個部落仍是各自行動,不相統屬,沒有形成部落間的聯盟,沒有一個統一的首領。他們各自與周邊相鄰部落、民族及中原地區進行物品交換,發生著政治的和經濟的聯係。隨著生產的發展和氏族部落的繁衍、契丹人遊牧的範圍不斷擴大,日益要求開拓領地,趕走鄰人,建立起自己的相對穩定的活動區域。這樣遂使他們與周圍部落及中原政權之間的矛盾衝突不斷發生。公元553年(北齊天保四年),契丹攻擾北齊邊境,齊文宣帝親自到營州(今遼寧朝陽)指揮軍隊,分兵兩路攻打契丹,契丹大敗,喪失了大批的人口和牲畜,一部分契丹人被北齊俘虜後安置在各州。公元556年(北齊天保七年),契丹又被強鄰突厥族侵襲,不得不東徙依附於高麗(今朝鮮)。隋朝建立後,大量的契丹人紛紛內附,回遷故地。他們也不時侵擾隋的邊境,公元605年(大業元年),契丹入侵營州,隋大將韋雲起發兵迎擊,大敗契丹,並擄走了契丹的大量人口和牲畜,此次衝突,契丹族損失慘重。
由於契丹各部落長期分散,各自為政,對外征戰時力量弱小,屢遭失敗,多次輾轉遷徙。直到隋末唐初,契丹八部為了適應連續對外作戰的迫切需要,才開始逐漸地走向聯合。隨著人口增加,兵源擴大,作戰兵力已達四萬人。這時他們開始推舉共同的酋長,遇有戰爭時,酋長召集各部落長共同商議,調發兵眾,協同作戰。平時的畜牧、狩獵等生產活動,仍然是分散的,由各部落獨自進行。因而這個時期的聯合是鬆散的、暫時的,沒有形成集中的強大的約束力。
公元628年(唐貞觀二年),契丹酋長大賀氏摩會率領各部落依附於唐朝。唐太宗把在北方諸族中象征著部落聯盟酋長的旗鼓賜給了摩會,表示承認了摩會的部落聯盟酋長的地位。公元648年(貞觀二十二年),契丹酋長窟哥又舉部內屬,唐在其駐地置鬆漠都督府,加給窟哥以鬆漠都督的稱號,封為無極男,賜姓李氏。契丹仍分為八部,把其所屬領地劃分為九州,各部落長官稱為刺史,均受窟哥統轄。窟哥的權力進一步加強。這標誌著契丹族大賀氏部落聯盟已經形成,也標誌著契丹社會內部出現了明顯的階級分化。在一些少數民族中,部落聯盟的大酋長,也就是其首領都稱為可汗。契丹族可汗一般是由八個部落的酋長推舉產生,而且是每三年依次輪換。但在多數情況下,實際是由某一強大家族成員擔任,這就反映出家族或部落勢力對比不平衡。有的強大起來,有的衰落下來,實質是隨著生產的發展而出現的階級的分化。
大賀氏部落聯盟的出現,並不意味著契丹族已形成了統一的部落聯盟組織,在聯盟之外還有一些契丹部落獨立存在,分散活動。唐朝分別在這些地方設立州,授八部落長以州刺史的名號,接受唐大都督的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