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科學與文化(3)(3 / 3)

在清前期,我國傳統的醫藥學也有所發展,這表現在醫學理論的研究、藥物、方劑學的進步,尤其是溫病學派的形成以及臨床各科的成就等方麵。

在醫學理論研討方麵,清代的許多醫學家對《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醫學典籍注釋和闡發方麵做出了貢獻。其代表張誌聰的《素問集注》、《靈樞集注》以及徐大椿的《難經經釋》和喻昌的《尚論篇》等著作,從各方麵對《內經》、《難經》、《傷寒論》等古代的醫藥典籍加以闡述和補充,而且綱目分明,條理井然,對於臨症治療具有指導意義,對祖國醫學寶庫的發掘與整理及傳統醫學理論的發展大有裨益。

藥劑學方麵,繼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之後,清人趙學敏著成《本草綱目拾遺》。其著中所載921種藥物,有700餘種是《本草綱目》所未載的,而且《拾遺》分類方法更趨合理。在趙學敏之後,吳其浚著成《植物名實圖考》,該書是一部藥用植物學專著,在對曆代本草中的謬誤加以匡正的同時,將收錄的1700餘種植物合理分類,並詳記其形、色、性、味、產地、功用,並附圖,重點闡述其藥用價值,頗具創見。此外,汪昂的《醫方集解》,吳儀洛的《成方切用》等,選錄有效良方,本經按證,闡述其方劑理論,是指導臨床的實用著作。還有,趙敏學刪訂的《串雅》(內外編)一書,搜集了大量的民間秘方、驗方,包括內治外治等法,這些處方大多具有藥價賤、奏效快等特點,很適合人民群眾需要,為整理並保存民間醫療經驗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清前期,對傳染性和非傳染性等多種熱性病統稱溫病,在醫學領域應運而生的同時,也產生了較有體係的溫病辨證論治的理論,即溫病學派。影響較大的代表人物是葉桂。

葉桂(1667—1746年),字天士,江蘇吳縣人。祖父兩代俱是醫生,葉氏先後從學於17人,潛心研究醫學,終於成為當時名滿天下的名醫。葉桂理論經驗很豐富,處方不拘成法,治病經常出奇效。對於疑難雜症,或根據平日積累用藥,或用他人醫方,略有變通,或者競不給醫藥,令其以飲食而消之,每每奇驗。葉桂的主要成就是進一步總結了前人的經驗,發表了《溫熱論》,為溫病學說的發展提供了理論與辯證的基礎。

在臨床各種方麵,清前期各科均有所成就,而且還出現了中醫探索人體髒腑部位的著作。

清前期不少醫學家,內外婦兒諸科兼通,編纂了一些綜合性醫學著作。如張璐的《張氏醫通》乃取曆代各家方論,引諸家之說,最後附以治驗醫案,將內外婦兒諸科綜合論述,是清臨床學的範本之一。另外,由吳謙等主編的《醫宗金鑒》,共90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方論》及“四診”、“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對各科的辯證治療係統論述,內容全麵,有圖、有說、有訣,使學者易於考求,便於誦習,是一部圖文並茂的臨症重要參考書籍。

在清代臨床學的成就中,王清任值得一提。

王清任(1768—1831年),字勳臣,河北玉田人。他深感了解髒腑情況對醫生的重要,他說:“著書不明髒腑,豈不是癡人說夢;治病不明髒腑,何異於盲子夜行。”他對古籍中有關生理和病理的論述大膽提出懷疑,為此曾親至義塚刑場,觀察屍體的五髒六腑。還與動物內髒相比較,發現了古籍中所繪髒腑圖形與實際負責多有不符,遂將42年的觀察所得繪成《親見改正髒腑圖》,連同其他醫學論述,一同收載於其所著《醫林改錯》中。在該書中,王清任提出“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的觀點。此外,他在書中還訂正了古人關於髒腑記載的錯誤,並根據他對氣血的理解,就內科的血瘀和其他雜症,創用了一些補氣活血和逐瘀活血的方劑,具有良好療效。

在清前期臨床醫學成就中,較有影響的還有外科的王維德、婦科的傅山、兒科的夏鼎及陳複正等。

由於印刷技術的進步,清前期刊行了許多醫學類書和叢書。其中《古今圖書集成》的《醫部全錄》,共有520卷,輯錄了以《內經》到清前期的醫學輯要100餘種,內容豐富,敘述係統,各科論證有方,是一部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醫學文獻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