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隨著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及經濟文化的發展,政府和地主商人們大興土木,宮殿、園林和寺廟建築盛極一時,在工程技術和建築藝術方麵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康熙年間,大內火災,曾重修和擴建太和殿,由著名設計師梁九設計,將原來9間改為11間,成為宮廷內的主殿。太和殿氣勢雄偉莊重,富貴華麗,殿內各種漆畫藻飾,光彩奪目,是我國最大、最巍峨的木結構建築。此外,清前期在與宮廷相鄰的三海(中、南、北)皇帝遊樂宴息之地也大興土木,經過長期的經營修築形成了許多大小園林。最著名的是三山五園,即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遊園和暢春園、圓明園等。
暢春園是平定三藩之亂後,在北京海澱鎮之北修建的第一座皇家園林(位於今北京大學西門以內),該園有萬泉河流經其側,臨水布景置物,栽木蒔花、飼禽養魚,是康熙遊樂和聽政所在,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
清代園林中首屈一指的是圓明園,它在暢春園以北,本是雍正在當皇子時所居的“賜園”。雍正即位後,加以擴建,此後曆經150餘年的增修擴充,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形成了規模極大的皇家園林。圓明園占地5200畝,包括原來的圓明園和後來合並過來的長春園和綺春園(萬春園),在大麵積的平地上挖湖引水,堆山疊石。全園以水景為主題,其間有假山、土崗、石堤與島嶼,加雜以眾多的宮殿、樓閣,錯落散布,或富麗堂皇,雍容華貴,或詩情畫意,妙趣橫生。園內各處栽植奇花異草形成了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園林景觀。其中最有名的是“圓明園四十景”。整個園林體現了我國古代造園藝術的精華,被譽為“萬園之園”。乾隆帝也不無得意地說:“天寶地靈之區、帝王遊豫之地,無以逾此。”
西郊另一座著名的園林清漪園(頤和園前身)則別有風致。這裏本有一土山,名甕山,山前玉泉等水彙集,形成寬闊的湖麵,名西湖,本是民間遊樂之處,明代皇室曾在此零星修建了一些建築。1751年(乾隆十六年),乾隆帝為慶賀其母鈕祜祿氏60歲生日,在此修建清漪園,並將甕山改名為萬壽山,改西湖為昆明湖,工程曆時十五年,耗銀近四百五十萬兩。清漪園前山的殿堂樓閣、長廊石舫與今天頤和園布局基本相仿,後被英法聯軍破壞,由慈禧太後重建,但建築形式與名稱多有更改。
清前期除修建許多皇家園林外,因政治上的需要,又在承德修建避暑山莊和外八廟。
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在承德開始修建規模宏大的離宮,占地八千餘畝,工程至乾隆末年才基本完成,曆時八十餘年。其建築手法模擬全國各地的自然地理風貌,集中融合南北園林的特點,既有豐草長林,鷹翔鹿鳴的草原風光,又有怪石嶙峋,山岡疊巒的山區佳地,也有亭軒玲瓏,湖光月色的江南景致。這裏的建築不同於北京大內金碧輝煌,大部分建築不施彩繪,不用琉璃瓦,精致而素雅。康熙和乾隆經常住在避暑山莊,處理朝政,舉行大典,接見臣工以及各少數民族領袖及外國的來使,成為當時的第二個政治中心。
在避暑山莊周圍,修建了宏偉的寺廟群,稱為“外八廟”(實際上有十一座廟宇,今尚存七座)。外八廟融合了我國各民族的建築風格,體現了豐富多樣的宗教藝術。其中,普陀宗乘之廟是仿造達賴喇嘛在拉薩居住的布達拉宮,須彌福壽之廟是仿造班禪在日喀則居住的劄什倫布寺,安遠廟是仿造伊犁河北準噶爾部宗教中心固爾劄廟,殊像寺是仿造五台山供奉文殊菩薩的殊像寺,普樂寺內的旭光閣是仿造北京天壇的祈年殿。這些寺廟是為了接待少數民族的上層人士,供他們觀瞻或居住而修建的,體現了多民族建築風格,顯示了古代各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才能,也反映了清中葉多民族國家統一和發展的曆史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