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民族大起義(3)(1 / 2)

這時,清軍已從四麵八方進逼東川,總統川陝軍務的陝甘總督宜綿、廣州將軍明亮、都統德楞泰、提督慶成等,共同領兵彙合於東鄉一帶。惠齡和侍衛舒亮也從陝西趕來,形成三麵夾擊之勢。義軍雖有數萬人,但由於地處人煙稀少,地瘠物竭的東川,無法解決補給,而且川楚兩部義軍在聯合問題上存在分歧,把地方利益放在首位。川軍處處提防王聰兒和姚之富,怕被謀並。鑒於這種狀況,王聰兒等決定由李全、樊人傑、王光祖等部繼續留在四川,而主力重返湖北,經萬縣、雲陽、奉節、大寧,沿江而下,各地白蓮教徒紛紛響應。王聰兒與姚之富以聲東擊西之計,佯攻荊州,詐走陝西巧渡漢水,再返陝西,在興安與從四川全部撤出的李全部會師。半年多的時間,、襄陽白蓮教起義軍行程數千裏,迂回流動,始終保持著運動作戰,實力未減反而大增。就連湖廣總督勒保也不得不承認:“以言兜剿,即數十路難以圈圍;以言堵禦,雖數十萬兵亦不敷分布。”

鑒於這種形勢,明亮、德楞泰建議清政府責成地方政府和豪紳組織鄉勇,用堡寨深溝對付流動的義軍,斷絕其與群眾的聯係,但這個比較有效的方法卻未被采納。

嘉慶迷信清兵的力量,命清軍中最有戰鬥力的明亮、德楞泰一路專門追剿王聰兒、姚之富義軍。同時責成宜綿率清兵對付四川王三槐、徐天德、羅其清等諸部義軍;再遣派其他清軍對付各地白蓮教餘部。

1797年(嘉慶二年)底,襄陽各路義軍會師於漢中以西,連營二十餘裏,聲勢浩大,後折人川北。

裹陽義軍與川省起義軍配合,利用老林山區的有利條件,甩掉清軍,搶渡漢水,奔襲西安,東出河南,進一步發動群眾,壯大隊伍,逐漸變被動為主動。兩路義軍兵分三路,由王聰兒、姚之富吸引明亮、德楞泰,另一路高均德部搶渡漢水北上,兵鋒直指西安。明亮隻好撇下王聰兒,尾追高均德,其實高均德部人少勢單,根本無力攻取西安。這時,義軍大部主力得以乘虛強渡漢水,兩個月後與高均德會師,但德楞泰、明亮緊緊咬住王聰兒,致使義軍失去合圍西安的時機,在山陽與清軍激戰幾次均告失利。起義軍被迫退到湖北鄖西的三岔河,進入山溝。這時,鄖西縣知縣孔繼擀率鄉勇數千人攔住了義軍的去路,德楞泰、明亮部亦尾追而至。起義軍隻好奔向山頂,幾次欲衝擊而未突破清軍防線。清軍探知王聰兒、姚之富被困於名為卸花坡的左山梁之上,於是全力攻山,起義軍三千餘人以滾石火槍奮力抵抗,但由於清軍加上鄉勇人數數倍於義軍,多次抵抗均告失敗。王聰兒與姚之富等攀上山頂,誓死不做俘虜,相繼跳崖,壯烈犧牲。當時王聰兒年僅22歲。兩年多來,她領導數萬群眾,馳騁疆場,轉戰萬裏,與強敵搏戰,樹立了一位起義女英雄堅貞不屈的光輝形象。

這時,四川起義軍中最強大的冉天儔、羅其清、王三槐、徐天德等與湖北義軍餘部利用地勢險峻抗擊清軍。襄陽義軍李全高均德率湖北餘部再入四川,起義軍實力和聲勢有所增大。但清軍主力亦尾隨而至。1798年(嘉慶三年)初,清軍與起義軍大戰於雲陽、開縣之間,大敗清軍。六月,清軍再敗,於是便一邊調集兵力,一麵以高官顯爵誘降東鄉王三槐,王三槐中計被擒,解往北京處死,東鄉義軍失去首領。

同時,川北義軍羅其清、冉文儔兩支主力於七月被清軍圍困於營山縣的箕山。羅其清與冉文儔不睦,不允許在大神山戰敗的冉文儔上山。九月,德楞泰引誘義軍下山,伏兵而擊,羅其清中計戰敗。德楞泰怕徐天德等北上入陝,舍棄羅其清、冉文儔,分路追擊徐天德部義軍。羅其清與王廷詔、李全等部退踞大鵬寨。清額勒登保、德楞泰、惠齡、恒瑞四路清軍接踵而至,團團圍住大鵬山。

大鵬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義軍在寶珠寺囤積糧食,在山寨周圍分立卡隘,並派隊伍在營山、儀隴、巴州等地截斷清軍糧道。這時,徐天德、冉文儔分別攻打大竹、梁山等地以為聲援。

十一月,清軍發動總攻,晝夜轟擊,縱火焚寨。經過近一個月的激戰,清兵以南、西兩麵攻入山寨,羅其清率部退至方家坪被俘,英勇就義。

羅其清部失敗後,冉文儔退踞通江,清軍集中優勢兵力圍攻,冉文儔在戰鬥中被槍擊傷,落入清兵之手,因傷重而犧牲。清統治者大肆渲染勝利。但同時也認識到起義軍久撲而不滅的主要問題是各路清軍“畏賊遠避”,“領兵將領懦弱無能,互相推諉”等。於是嘉慶帝於1799年(嘉慶四年)正月初三,乾隆帝死去後不久,為迅速撲滅白蓮教起義,在用人、行政、戰略等方麵都做了重大整頓。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罷黜權傾朝野的和珅,賜令自盡。並發諭令指出軍事上的腐敗,指令勒保為經略大臣,節製川、陝、楚、豫、甘五省軍務。明亮、額勒登保均以副都統授參讚大臣,分領官軍,各擋一路,將惠齡、宜綿解任回京;同時令勒保會同各督撫建立地方團練,並在地方推行“堅壁清野”政策,同時大力推行招撫政策,以圖瓦解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