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民族大起義(2)(2 / 2)

1797年(嘉慶二年)二月,起義軍分三路進入河南。一路由王廷詔等率軍圍清兵於裕州,折西入陝西;一路李全等活動於信陽、應山,轉奔浙川、盧氏;一路由王聰兒、姚之富等襲南陽、攻嵩縣,折回湖北鄖西。義軍隊伍十分靈活,攻能聚,走則散,忽南忽北,使清軍疲於應付,而且義軍所到之處,群眾紛紛響應、參加,隊伍不斷壯大。

同年春,起義軍移至秦嶺山區活動。五月,王聰兒、姚之富與王廷詔、李全等會師於鎮安,在表帶伏擊清軍,接著又重創清軍於王家坪。六月,起義軍強渡漢水。時任清軍統帥的惠齡告急,並領軍尾追,但義軍已渡過漢水,為進軍四川鋪平了道路。嘉慶氣急無奈,降惠齡銜、世職、花翎,易宜綿為統帥。

渡過漢水的起義軍於七月分兵三路進入四川,穿越大巴山區,與四川白蓮教共同擊敗包圍四川白蓮教的清軍,勝利會師。

在湖北白蓮教起義不久,四川達州白蓮教首領徐天德首先在亭子鋪舉起義旗。接著,東鄉王三槐、太平黃富才等相繼響應,義軍據占川東大部州縣。四川總督英善、成都將軍勒禮善雖率兵進剿,但懾於起義軍的聲勢,畏縮不前。清軍小股部隊皆被義軍所敗。同時,陝西各地白蓮教也聞風而動,一些地方的白蓮教首領也紛紛舉起義旗。

年底,清軍進逼徐天德後方營壘東鄉,義軍乘其紮營未定,發動猛攻,激戰三晝夜,恰值西安總兵何元卿率兵增援,重慶總兵袁國璜才脫離險境。兩路清軍遂於老營灣四周布巨木柵欄,挖長壕,每日黃昏黎明,例出百人放槍三遍,喊號三聲,以圖自保。起義軍於大霧黎明發動突然襲擊,擲火球於清軍營內,用長鉤鉤倒巨木櫥欄填平長壕,衝入清營。結果袁國璜、何元卿皆被擊斃,起義軍大獲全勝。

第二年(嘉慶元年),巴州白蓮教首領羅其清及苟文明等起義於方家坪;通州首領冉文儔及冉天元等起義於王家寨;太平首領龍紹周及徐萬富等起義於南津關;此外,還有雲陽林定相,奉節龔文玉等紛紛起兵響應。一月底,徐天德、王三槐等攻克東鄉城,擊斃哈密辦事大臣佛住。至此,四川白蓮教起義也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

但起義軍雖獲得了最初的勝利,卻重蹈了湖北起義軍的覆轍,他們也株守山寨,沒有主動出擊,逐漸陷於被動。清軍得以喘息,清大隊人馬陸續調至四川,悍將明亮、德楞泰在攻滅苗民起義後移師四川,氣勢很盛。同時,地主武裝也呈抬頭之勢,其中以南充知縣劉清組織的鄉勇聞名。劉清為官清廉,民間素有“劉青天”之譽,而且劉清又隻身進入起義軍營寨中,招撫勸降,至使一部分義軍放下武器。其他一些民練鄉勇,由於熟悉地形,與官軍協同作戰成為起義軍的勁敵。

1897年(嘉慶二年)春,四川起義軍的重要領導人孫士鳳犧牲,各地白蓮教義軍均遭清軍圍剿。七月,徐天德、王三槐等與清軍苦戰,屢遭失敗,就在情況萬分危機的時候,恰逢襄陽白蓮教數萬人三路入川,解被困之圍,局勢出現了轉機。

兩路義軍於東鄉彙合後,王聰兒、姚之富等駐開縣南天洞,李全與徐天德等駐溫湯井。各路義軍決定重新按青、黃、藍、白分號,並設掌櫃、元帥、先鋒、總兵等職,確立各路義軍建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