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5年(乾隆二十年),阿睦爾撒納叛亂,被清廷所平,其逃往俄國。清廷理藩院再三堅持,終於將阿睦爾撒納屍體索回(時阿已患天花而死)。
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土爾扈特蒙古自沙俄回歸祖國,俄無理要求清歸送土爾扈特部,乾隆令理藩院以他的名義回複,對沙俄理由一一駁斥,義正詞嚴地回擊,表示了乾隆帝為維護國家主權針鋒相對,大義凜然的決心。沙俄見多次蠶食均無效果,雖還在偷偷地使用慣有伎倆蠶食,但基本上來說沒有太大的舉措,清朝北部邊疆大體上趨於安靜。
對於相接壤的安南問題,乾隆即位之初就十分重視領土問題,一改雍正帝寬讓的做法。乾隆命廣西巡撫舒輅加強邊境管轄,在與安南相接壤的地方載插筋竹,以杜絕私自越境,針對於安南與中國的互市,乾隆本著“寬嚴得中相安無事”之宗旨,加強邊貿管理,主動提出在邊境設立互市,但被安南王拒絕。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阮惠乘後黎王朝的輔政靖王鄭棟去世之機,發動兵變,攻取黎王朝京城,取得了中央王朝的軍政大權。阮惠雖然依靠政治和經濟實力,成為安南政治舞台上的鐵腕人物。然而後黎王朝在安南統治數百年,擁有傳統的政治影響,而且黎氏王朝是獲得大清皇帝冊封,是名正言順的安南國王。阮惠兵變後,黎維祁及宗族二百餘人逃入廣西,籲請乾隆出兵援救。
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乾隆接到奏報,命軍機大臣,兩廣總督孫士毅進一步查清問題,提出對策。
孫士毅囿於“宗藩之道”,對統治已腐朽不堪,不得人心的黎氏集團仍然袒護,向清廷報告,乾隆決心幫助黎維祁“複國”。
就當時而言,以阮惠、阮嶽為首的新興勢力在取得勝利後,本已“遣官叩關進貢”要求清朝予以承認。然而乾隆卻堅持幫助黎維祁“複國”。
年底,乾隆命西廣總督孫士毅為主帥,統率兩廣軍隊萬餘人,取道鎮南關,進入安南境內。孫軍入境後進搗升東(今越南河內),以2000人駐諒山。又命雲南提督烏大經出白馬關(今馬關)與駐諒山兵形成“犄角之勢”,配合作戰。由於清軍大造討阮扶黎的輿論,在當地忠於黎朝的民兵配合下,未用1個月即驅逐了阮惠,占領黎城,阮惠鑒於清軍強大軍勢壓力,遁走廣南地區,孫士毅按乾隆旨意冊封黎維祁為安南國王。乾隆見廣南距黎城有2000多裏,而且沿途多有瘴氣,而且官兵水土不服。再有,清軍未用一個月即克黎城,乾隆料阮惠雖有餘力但卻未必敢輕舉妄動,於是決定撤兵,催孫士毅班師入關,但孫士毅攻占黎城後,既不嚴密設防,也不班師回關,企圖擒獲阮惠報功。給阮惠造成了可趁之機,阮惠在休整後,聲言“率師來降”,實則“分兵圍襲”,時值年夜,清軍置酒作樂,酣飲疏防,阮軍突至,清軍大營慘遭重創,阮惠重新占領黎城。當乾隆得知黎維祁被趕下台而準備再出兵時,黎維祁卻偷偷地躲了起來。後來乾隆得知黎維祁在知道乾隆欲幫助他後曾到山南一帶招兵,但稍遇挫折便又躲藏起來。後來孫士毅提出派兵進安南圍剿阮惠,黎維祁在清軍入關後沒有給予多少資助,直到清軍攻下黎城,黎維祁才出來,乾隆在上諭中告誡他“慎修綱紀,戢和人民,保守疆土,勿怠荒而廢事,勿懷安以敗名”。但黎維祁實在不爭氣,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正月,阮惠偷襲清軍時,競率先逃亡。乾隆以黎維祁的再次下台,認識到扶植“其運已盡”的後黎王朝是多此一舉,於是決定停戰議和。
阮惠在偷襲清軍大營後,先後四次派遣使臣赴鎮南關表示“情願投誠納貢”,同時放還六百被俘清軍,阮惠改名阮光平,以減少清政府的敵對態度。阮光平還遣其親侄呈表“乞降”求貢,表示推翻黎朝是“蠻觸相爭,非抗中國”。乾隆遂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承認安南黎滅阮興的事實,將阮光平(阮惠)冊封為安南國王。
乾隆由對安南內部王朝更迭拒不承認到順天而行,有廢有興,公開承認阮光平獨立執掌安南政權,實質上是對明清傳統宗藩體製的變革。
在中國同東南西諸國發生聯係的同時,中國和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也發生了聯係。自清初以來,英貿易商船便往來於英吉利和廣州之間。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英國商人洪任輝控告粵海關監督李永標,打著官買的幌子克扣英商貨物,而且不給酬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