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1年(康熙六十年),康熙帝為了加強對在華傳教士的管理和廢除教廷頒布的禁止中國教徒祀天、尊孔、祭祖禁約二事,派葡萄牙籍傳教士張安多到意大利會晤羅馬教皇。1723年(雍正元年),張安多同羅馬教皇的兩位使節攜帶教皇的兩封信來華,葡萄牙政府派麥德樂為使節一起來華。教皇使節呈上教皇的書信,雍正以禮款待,複信不卑不亢,很見分寸,意在強調西洋教也須遵循中國法度和文化。
1727年(雍正五年)四月,麥德樂到北京,在雍正帝接見時要求雍正歸還各省的天主教堂,允許天主教在中國自由傳教,雍正帝聽後非常反感,當即作了否定性答複,並發表上諭說:“中國有中國之教,西洋有西洋之教,不必行於中國,亦如中國之教,豈能行於西洋。如蘇努之子烏爾陳等愚昧不法,背祖宗,違朝廷,甘蹈刑戮而不恤,豈不怪乎?”
後來,雍正帝在對北京的傳教士講話中說“曆史有鑒,漢明帝任用印度僧人,唐太宗任用西藏喇嘛,有損於聖譽,朕作為滿洲人曾竭力反對先皇讓你們在各地建教堂,朕認為你們天主教和中國眾多的教派一樣,都有荒唐可笑之處,就像你們所說的天主、地獄、天堂等等,有誰見過,隻不過是為了欺騙小民的罷了,再如我們滿洲人祭祀中所立的杆子(即薩滿教的索羅杆子)不也像你們十字架一樣荒唐嗎?……”
盡管清廷多次重申禁教令,但各地仍有天主教教士活動,尤其在廣州,天主教堂有15處之多,傳教士反以中國人居多。在北京的傳教士雖不能到各地從事傳教活動,但他們編印了如《德行譜》、《濟美篇》、《主經體味》、《訓慰神編》、《忠言逆耳》等傳教書籍,天主教徒由於在康熙一朝發展迅速,因而雖屢禁而未止,加之天主教徒沒有發生武裝反抗清王朝統治的事件發生,因而清廷禁教也是表嚴內鬆。
中國與沙俄自1689年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以後,中俄關係總的來說處於一個平穩的和平發展時期。這裏主要是因為沙俄正集中力量向西進行擴張戰爭;而中國正集中力量解決準噶爾蒙古問題,因而邊疆相對平和,但這一時期中俄雙方仍在邊界、通商等問題上還存在爭抗。
康熙在沙俄最初不願進一步商量邊界問題而下令禁商。1719年,俄派特使入京,以欺騙的手段騙得通商,康熙末年再次禁商。
雍正繼位後,繼續拒絕俄商隊入境。沙俄遂派出郎克與清一等公、都統鄂岱商談邊界及逃叛人員問題。1725年(雍正三年),沙俄再派薩瓦來中國商談邊界。長達兩年之久的談判分別在北京和布拉河進行。最後於1728年在恰克圖簽訂《中俄恰克圖條約》,規定中俄中段邊界,自額爾古納河至沙華納依嶺(沙賓達巴哈)之間,北部歸俄國,南部歸中國;中俄通商,三年一次,每次不得超過200人;俄可在北京建東正教堂;烏第河等處,暫留待議等等。
《中俄恰克圖條約》簽定後,中俄貿易激增恰克圖遂成為漠北最繁榮的地區。清朝對來京貿易的俄國商人也保護體恤,當然其中也有防備之意。其中郎克兩次率俄商隊來京,均受到保護和隆重接待。同時,根據《中俄恰克圖條約》規定,俄四名留學生來華學習滿文和漢文。清政府供給銀米,學成後歸國。
自康熙年間起,清政府就十分重視北部邊疆建設,《中俄恰克圖條約》雖然劃定了北部中段邊界,但清廷並沒有放鬆對北部邊疆的管理。雍正帝派查弼納、特古忒和圖理琛三人親自前往測定界標,並在邊境線上設立哨所(卡倫)59座,每哨所派設章京1人,率兵駐守,按日巡查,總卡官每月巡視一次,建立一套比較嚴密的管理製度,因此在雍正一朝未發生什麼重大邊境事件。
乾隆帝繼位之後,一改雍正帝“讓步”的作法,為阻止沙俄借貿易之手擴張勢力,在《中俄恰克圖條約》規定的北京、尼布楚、恰克圖和祖魯海圖四個貿易點上,逐步取消其他三個,使中俄貿易移至恰克圖,這一舉動很大程度上扼製了沙俄的擴張活動。
沙俄政府為了彌補在俄土戰爭中的損失,達到侵略的目的,在雙方貿易中違反規定,私增貨物價值,甚至越境搶劫。對沙俄的行為,乾隆多次采取“停止貿易”的措施,以迫使其“就範”。而且乾隆深知恰克圖貿易在中俄關係中的地位,所以密切關注邊界動向。1785年,俄卡倫士兵持械進人中國卡倫搶奪,沙俄拒絕交出肇事者,妄圖改變邊界,乾隆下令停止恰克圖貿易,針鋒相對,沙俄在給肇事者治罪和“再三懇求”後,乾隆才準許重開貿市。
但沙俄並不甘心,他們炮製了一份所謂《備忘錄》,肆意歪曲《中俄尼布楚條約》的性質,硬說是“被迫簽定的”、“違反國際法”等,而現在是“揭露已犯的錯誤,趕緊補救的時候了”。他們欲以“葡萄牙借澳門”方式來蠶食我國領土。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沙俄大臣勃拉季謝夫謊稱其東北沿海居民貧困並處於極端饑餓之中,要求清朝準予“假道”黑龍江航行運載糧食。乾隆對此是深有警惕的,他對於“假道”黑龍江以《恰克圖條約》中無此項為理由,斷然拒絕沙俄請求。同時,諭令黑龍江地方軍政首卡,務必加倍防守哨卡,不許(俄人)私過,如其不聽勸阻,恃強前行,即派兵擒拿,按私越邊界處理,從而挫敗了沙俄利用“假道”中國內河黑龍江而蠶食中國領土的野心。同時,乾隆在康熙朝勘定邊界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查邊製度,從而起到了防止沙俄越邊入侵,維護清朝北疆的領土和社會更加安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