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政策與關係(2)(1 / 2)

英國自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後,成為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驅使他們在世界各地貿易,但英在華貿易卻一直是入超,赤字很大。所以,英試圖擴大通商地點來彌補巨額赤字。但乾隆命江浙等地重加稅賦,而且於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關閉了雍正年間開放海禁所設的“雲山,寧波,漳州,澳門四海關,指定廣州為唯一通商口岸。但英商試圖不理清政府閉關限製政策,強行前往浙江貿易。當地清軍嚴密戒備,清定海總兵羅英笏將洪任輝等攔截。任才將呈狀交給守備陳兆龍,轉交清廷。

乾隆責成兩廣總督李侍堯調查李永標一案,經查,李永標本身雖無此事,但其家人置買貨物,不給實價卻是事實,而且李侍堯還了解到商行(清政府規定外國商人存放貨物,被代賣貨物的地方)普遍存在拖欠外國商人銀兩問題。另外,李侍堯通過追根溯源,將給洪任輝寫狀子的劉亞匾及與之勾結的汪氏父子(在送)糾了出來。最後,洪任輝被在澳門圈禁三年,滿日逐回本國,不許逗留;原海關監督李永標馭下不嚴,徇縱滋弊,立即革職沒收家產入官;將已逃匿的汪聖儀父子家產查抄;召集在廣州的外國商人,當眾宣讀乾隆上諭,將劉亞匾當眾處死,意在使內地人人敬懼,外國商人共識大清的德威。

事後,清政府加強了對廣州貿易的管理,製定了《防範外夷規條》,主要有:“外國商人銷貨後依期回國,不得住冬;商館毋許私行交易;毋許貸與內地行商資本;毋許雇內地廝役。”

乾隆從重處理英商洪任輝告狀一事,從維護國家主權,鞏固東南海疆來說,是完全必要的。與此同時,廣東粵海關對外貿易管理的弊病也暴露出來。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乾隆在承德避暑山莊的萬樹園,正式會見了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使團來華是打著“前年是乾隆八十壽辰,未及叩祝,今遣馬戛爾尼進貢”的旗號來到中國的。實際上是為進一步打開中國門戶的先遣團,目的是想打開中國市場。

自洪任輝事件後,清王朝在中英貿易中仍然保持著出超的優勢地位,英商雖然也在經營中國茶葉中獲得了利潤,但大量白銀卻流入了中國。

為了使乾隆不便拒絕英使臣前來,富有殖民經驗的馬戛爾尼以向乾隆“補祝八旬壽辰”,“敬呈英王國書及貢品”的名義前來。在來前,東印度公司董事長弗蘭西斯·培林爵士給兩廣總督寫了正式信函。馬戛爾尼本以為這樣就可以暢行無阻,但乾隆帝卻對英使團持有高度警惕,告誡有關接待使團的清大吏,在英使團到達口岸時,要不動聲色,暗中秘密查訪,提高警惕。同時,為避免貽留後患,乾隆曾多次頒發諭旨,對接待使團的原則,禮儀款待等做了具體規定。乾隆強調“至接待遠人之道,貴於豐儉適中,不卑不亢”的原則,對於是否行“叩見之禮”,乾隆沒有硬性要求,而是如其不同意,也可順其國俗。

八月,使團100多人到達天津大沽口,隨行而來的龐大艦隊卻載著700餘英海軍正規部隊,而且馬戛爾尼坐船“獅子號”是英海軍裝有64門大炮的第一流艦隻,隨行“士兵”中很多是軍事和情報專家,這是一支具有強烈軍事偵察性質的龐大艦隊。直隸總督肯堂到天津迎接馬戛爾尼,設宴款待,並給使團送去米麵雞鴨等主副食品。馬戛爾尼也遞送了包括天體運行儀、地球儀及新型軍艦模型等禮物。雙方在北京就英使謁見乾隆帝的禮節儀式進行商談,馬戛爾尼為此寫信給軍機大臣和珅。馬戛爾尼到承德後,在佟王府與和坤繼續商磋謁見乾隆禮節。和坤堅持三跪九叩首大禮,馬不肯,最後雙方討論決定用晉見英王的禮節,但又改為單腿下跪,而免去吻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