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即位之時,清王朝吏治的積弊已達到了很嚴重的程度,當時酷吏遍地,冤獄橫生,各地官吏貪贓枉法之事更是舉不勝舉。僅以四川仁壽縣令恒泰為例,他接受賄賂,將強奸逼認為通奸,將無辜逼為巨盜,淩虐致死。甚至有的人被抓來,不論青紅皂白,先重打兩三千板子,然後再審。更有甚者,用鐵鍋煮人,放縱屬下酷吏隨便抓人,草菅人命,而其隻裝作不知。僅一小小縣令尚且如此,官場腐敗可見一斑,而大小官員貪贓受賄,監守自盜更是習以為常。道光帝登基後,雖身體力行,崇儉黜奢,嚴厲打擊貪官汙吏,但整個吏治的腐敗並非道光一人能夠扭轉,這是隨製度腐敗而產生的,它嚴重地威脅著清王朝的統治。
內憂與外患俱至。已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諸國,在十九世紀上半期已將目光移到了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泱泱的大清帝國此時已成為列強垂涎的一塊肥肉,通過多年的接觸,西方殖民者已逐漸揭開了神秘莫測的東方大國的麵紗,以武力作為後盾推行殖民主義已成為不可避免。
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殖民者,為了打開中國市場,以鴉片為問路石,開始向中國大量傾銷這種毒品。為此,英國首先極力擴大鴉片的產量,強迫一部分印度(英殖民地)農民種植罌粟給予經濟支持,並嚴格壟斷生產。鴉片被成箱地裝上英國商船,偷運到廣州,賣給中國走私犯。許多鴉片犯子成了暴發戶。僅舉一例,英東印度公司船上的一名醫生查頓,在其二十年的走私中積累了六位數的財產,赤手空拳的外科醫生成為擁有巨額財富的貴族,回國後,他將蘇格蘭海岸的整個路易斯島買了下來,可見其財富之巨。像他這樣的暴發戶還有很多,英鴉片走私的利潤十分巨大。從道光朝始,英國對中貿易開始由出超變成入超,大量的白銀流到了英國,而成箱的毒品卻湧進中國,不僅大量地毒害了中國人民,而且使人民的負擔越來越重,清政府的經濟也是每況愈下。作為中堅的清大小官員吸食者也不在少數,八旗軍更是一手煙槍一手長矛,軍隊已腐朽不堪一擊。
清王朝中不乏有識之士,早在1821年(道光元年),一些官員便提出重申前禁。道光二年,禦史黃中模上《奏請嚴禁海洋偷漏銀兩》折,指出鴉片走私的危害。道光帝也認識到鴉片禁而不絕原因,因而表明了其堅定的禁煙立場。
道光登基後,屢次頒詔禁煙,並曉諭臣工,如有失查、違禁人員,一律嚴懲,欲根除內外勾結走私鴉片的情況。
隨著鴉片走私的日益加重,道光禁煙的認識也逐步前進,1831年(道光十年),道光帝批準了查禁內地行銷鴉片章程,並諭令各地官員認真執行。隨後,道光又頒布禁令,責成地方官嚴禁內地種植鴉片,嚴禁內地販賣,明令各級官吏逐級上報,對違犯者嚴懲不貸。
由於道光禁煙態度積極,因而各地官員也隨著態度明朗,製定的章程包括禁種條例和禁吸條例也增多,查禁行動也積極,形成禁煙的第一個高潮。
以後幾年,禁煙雖繼續進行,但由於道光有關禁煙的諭令減少,對各省貫徹禁煙條例的執行情況也缺乏認真檢查,一些地方官員更是得過且過,所以禁煙的效果不大,鴉片走私再度猖獗,禁煙轉入低潮,弛禁鴉片的主張也隨之而來。
1836年(道光十六年),太常寺少卿許乃濟在《鴉片例禁愈嚴流弊愈大亟請變通辦理》折中,提出弛禁主張。許乃濟在奏折中承認鴉片的危害,但認為斷絕與夷人互市不可取,禁煙法度越嚴走私越甚。其認為斷絕正常貿易來禁止鴉片是錯誤的有一定道理,但把鴉片的猖獗歸結於嚴禁是錯誤的。在這一錯誤理論指導下,他提出了自己的主張。首先,他認為吸食鴉片者多是遊手好閑之人,這些人吸食鴉片不會給國家造成什麼嚴重後果;其次,讓鴉片貿易合法化,隻允許以貿易貨,不允許以銀易貨,防止白銀外流;第三,允許內地人民種植鴉片,以此來抵製鴉片進口;第四,允許民間吸食鴉片,不允許公職人員吸食。
道光將許乃濟的奏折發往各省督撫和在京官員,讓他們發表意見,各地官員紛紛上疏表明自己的態度。支持許乃濟的人不少,反對許乃濟的人也很多。其中反對派以內閣學士朱嶟為代表,他在《申嚴例禁以彰國法而除民害》折中駁斥了許乃濟的主張。他認為:鴉片之害,可以使民眾腐敗,道德敗壞。如不禁止,大禍將不堪設想。
1838年(道光十八年),鴻臚寺卿黃爵滋在《清嚴塞漏卮以培國本》折中,明確提出嚴禁鴉片。他在折中曆數鴉片之害:鴉片泛溢造成民窮財盡。對此,他提出首先應治理吸食者,予以嚴懲不貸,然後官民共遵法度,互結互保,朝中和地方文武官員吸食者重懲,軍隊與民眾一樣,按地方保甲進行互保。黃爵滋的奏折一出,得到積極響應,以林則徐為代表的禁煙派也紛紛上疏表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