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風雨飄搖(2)(1 / 2)

1816年(嘉慶二十一年),英派貴族,國王的侍從官阿美士德率團來華,他們準備沿當年馬戛爾尼的行進路線,經舟山到天津。嘉慶急諭沿海各省官員,加強戒備,並派工部尚書蘇楞額為欽差大臣,赴天津負責接待。

第二年六月,英使團到天津,嘉慶諭令蘇楞額,把英使團是否能夠遵行中國的叩拜禮,看成是否有誠意的一個方麵。並同時諭命軍機處,明確寫明應行三跪九叩禮。

英使團也在禮儀問題上爭執,最後決定不行三跪九叩禮。在天津賜宴時,英使便沒有行三跪九叩禮,蘇楞額竟然妥協讓步,而且沒有據實稟告嘉慶。後來,嘉慶所派理藩院尚書和世泰等人也不知為什麼蒙騙嘉慶。等到英使團到北京圓明園時,不顧清王朝皇帝和文武百官已準備好,拒不覲見,嘉慶異常惱火,立即降旨將英使團遣送回國,沿途派兵彈壓。就這樣,英使團經半年多的長途跋涉,因“叩頭”之禮而連中國皇帝都未見到,要求也沒提成。

事後,嘉慶查出是臣屬居中妄圖左右逢源,便忙派蘇楞額追到通州,收下英使團禮物,並回贈禮物,賞賜使團官員,並給英王回了信。阿美士德沿途受到清地方政府的熱情款待,在廣州也受到隆重接待和送行,總算挽回了點麵子。

阿美士德來華實際上比馬戛爾尼更慘,連中國的皇帝都沒有見到,而隱藏在背後的中英雙方“天朝上國”與“海上霸主”的真正較量才剛剛開始,英國人清楚地看到了外交途徑難以達到殖民主義的目的,因而不得不放棄這種外交活動,開始逐步推行鴉片加大炮的對華政策,清王朝此時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了。

1819年(嘉慶二十四年)十月初六,嘉慶帝60大壽,盡管他沒有什麼預見,實際上這已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慶賀自己的壽辰了。此時,川陝楚白蓮教大起義已被鎮壓,國家相對穩定,經濟比以前有所恢複,在四十、五十壽辰時嘉慶都沒有機會大大慶賀一番,現在國內相對穩定,嘉慶準備慶賀一番。他效仿乃父乾隆,宣布普免天下曆年正耗民欠及緩征帶征錢穀,統計白銀2129萬多兩;米400餘萬石等,在其壽辰的前後幾天中,嘉慶在乾清宮舉行了傳統的、有皇後、皇子、皇孫參加的家宴,先後在寧壽宮及圓明園中的同樂園等處歡宴王公、貝勒、文武大臣、蒙古王公等,規模雖不及康熙、乾隆的盛大,但可以說,對崇尚節儉的嘉慶帝來說是最舒暢,最闊氣的一次了。

早在嘉慶四年,即嘉慶真正親政的時候,承繼密儲製,嘉慶就立皇次子(時皇長子已早天),也是嫡長子曼寧為皇太子,親書遺詔藏於正大光明匾額後麵。曼寧在皇子時的表現也優於其諸弟,事實上也是最合適的人選。在1813年(嘉慶十八年)的“癸酉之變”中,曼寧的表現也可見一斑。

這一年,天理教在河南滑縣和北京同時起義,在北京起義的天理教首領林清,指示教徒直衝宮內,京華門一路由於禁軍發現較早,立即關閉城門,因而衝入內宮的人數很少。另一路天理教徒從西華門衝進數十人,攻到隆宗門前,與清禁軍展開激戰。當時諸皇子均在上書房讀書,聞變異常驚慌。隻有曼寧表現很鎮定。(此時嘉慶尚在熱河避暑山莊)命令太監速備弓箭火銃和腰刀,登上城牆向天理教義軍射擊,正當起義教徒準備火燒隆宗門時,儀親王永璿、成親王永瑆,莊親王綿課等率禁兵由神武門衝人,將天理教起義軍鎮壓。曼寧因在“癸酉之變”中臨危不懼,立下大功,被嘉慶封為智親王,時年曼寧32歲。

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嘉慶按往年慣例獮木蘭,於十八日自圓明園出發,命皇次子智親王曼寧、皇四子瑞親王綿忻、皇孫貝勒奕緯(曼寧長子)隨行,誰也沒有料到嘉慶這次離京竟是與京城永別。

嘉慶抵達熱河行宮時病情加重,仍帶病處理政務。二十五日,嘉慶病情加重,急召禦前大臣賽衝阿、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等,拿出於嘉慶四年四月初四卯初立皇太子曼寧的石朱諭,眾大臣在裝有禦旨的禦篋中找出了建儲密詔(可能是久藏於正大光明匾額後麵嘉慶不放心,因而晚年經常帶在身邊),曼寧始繼承大清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