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三年,加房玄齡官為太子太師。房玄齡再三上表請求解除仆射職務,太宗下詔書回報說:“選用賢能的根本,在於無私;侍奉君上的道義,貴在當仁不讓。列聖所以能弘揚風化,賢臣所以能協力同心。公忠貞莊重、誠信賢明,為我草創霸業,助成帝道。執掌尚書省,使百政通和;輔佐皇太子,實眾望所歸。但是公忘記了那些大事,拘於這點小節,雖然恭敬完成教諭事務、卻要辭去宰相職位,這難道就是所說的輔佐朕共同安定天下嗎?”房玄齡於是帶本官就任太子太師。當時皇太子要行拜師禮,已備好儀仗等待。房玄齡深加謙退,不敢進見,於是回家去了。有見識的人都推崇他的謙讓精神。房玄齡認為自己居宰相位15年,女兒是韓王妃子、兒子房遺愛娶高陽公主,實在是極為顯貴,於是頻繁上表,請求辭去職位。太宗下詔寬慰,但並不批準。十六年,又與高士廉等人一起撰成《文思博要》,賞賜豐厚。拜官司空,仍然總掌朝政,依舊監修國史。玄齡上表辭讓,太宗派遣使節對他說:“過去留侯張良讓位、竇融辭去富貴,都是自己懼怕功名太盛,知道進能夠退,善察時勢、及時止步的,所以前代人加以讚美。公也想追隨往日賢哲,實在應當嘉獎。然而國家任用公已久,一旦突然失去良相,就如同失去雙手一般。公若體力不衰,就不要再辭讓了。”房玄齡於是停止推讓。
貞觀十七年,房玄齡和司徒長孫無忌等人的像被畫在淩煙閣上。讚詞說:“才能兼有辭藻,思慮化入神機。為官勵精守節,奉上盡忠忘身。”高宗在東宮時,加房玄齡太子太傅、仍然知門下省事、監修國史如故。同年,房玄齡因繼母去世、停職修喪禮,太宗特命賜以昭陵葬地。不久,恢複本職。太宗親自出征遼東,命房玄齡在京城留守,手寫詔書說:“公擔當著蕭何那樣的職任,朕就沒有西顧之憂了。”軍事器械、戰士衣糧,都委任房玄齡去處置發送。房玄齡屢次上言說敵人不可輕視、應當特別謹慎。
房玄齡曾因微小過失被罷官回家,黃門侍郎褚遂良上奏說:“君主是‘首腦’,臣下稱‘四肢’。有龍躍就有雲起、不待呼嘯而會集,一旦時機到來,千年不敵一瞬。陛下過去是布衣百姓時,心懷拯救民眾的大誌,手提輕劍、仗義而起。平定諸處寇亂,全靠陛下神功,而文章謀略,頗得輔佐幫助。作為臣下,玄齡出力最勤。往昔呂望扶助周武王、伊尹輔佐成湯,蕭何竭力於關中、王導盡心於江南,玄齡可以與這些人匹敵。況且武德初年出仕作官的人,都是忠誠勤懇、恭敬孝順,眾人同歸陛下。但隱太子與海陵王,憑仗凶亂、求用惑主,使人人不能自安,處境像雞蛋相疊一樣危險、形勢如身被倒掛一樣危急,命在旦夕、身係寸陰,而玄齡之心,始終不變。到武德九年之際,事情緊迫,玄齡雖被貶斥趕走,未能參與謀略,但仍然穿著道士衣服入府,與文德皇後同心相助。他在臣節方麵,確實沒有虧欠。到貞觀初年,萬物更新,玄齡選擇能吏侍奉君主、為輿論所推獎,雖有無上功勳,卻忠心依舊。隻要不是犯有不赦的罪狀、為百官同憤,就不能因一點小錯誤就輕易地舍棄他不用。陛下如果確實憐憫玄齡年邁,或瞧不起他的行為,自可像古時那樣,諭示大臣讓他退休。但這事實行起來要靠後一些,並要遵循往日故事,按退休禮儀去作,就不會使陛下失去好的聲譽。現在玄齡這樣有數十年功勳的舊臣,隻因小事而被貶斥,朝廷外麵議論紛紛,都認為不應該。天子重用大臣則人盡其力,輕易舍棄則人心不安。臣以庸碌人才,愧列陛下左右,鬥膽冒犯天威,略為陳述管見。”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太宗前往翠微宮,在那裏授司農卿李緯官為民部尚書。房玄齡當時留守京城。恰好有人從京城來,太宗問他:“玄齡聽說李緯官拜尚書後怎麼樣?”那人回答:“玄齡說李緯胡子好,沒說其他話。”太宗立刻改授李緯為洛州刺史。房玄齡就是這樣,是當時的一種尺度。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宗前往玉華宮。當時房玄齡舊病發作,詔書命令他在京養病並仍然總管留守事務。病重時,太宗讓他來玉華官。房玄齡坐抬轎入殿,一直被抬到太宗座前才下轎。太宗麵對他垂淚,房玄齡也感動哽咽。詔書派遣名醫救治,並命尚食局每日供應宮廷膳食。如果房玄齡稍有好轉,太宗便喜形於色;如果聽說病情加重,臉色便變得悲傷。房玄齡因此對諸子說:“我自從病情危急後,受恩澤反而更深;如果辜負了聖明君主,則死有餘辜。當今天下清明,各件事務都很得當,唯獨東征高麗不止,將為國患。主上含怒下了決心,臣下不敢冒犯聖威。我若知而不言,就會含恨入地。”於是上表勸諫說:
臣聽說兵革最怕不收斂,武功貴在停止幹戈。當今聖明教化,無所不至。上古朱能臣服的地方,陛下都能讓其稱臣;未能製服的地方,陛下都能製服。詳察古今,為中國患害最大的,首推突厥。而陛下卻能運用神機妙策,不下殿堂就使突厥大、小可汗相繼歸降,分掌禁衛軍,執戟行列間。其後薛延陀囂張,旋即被討平滅亡;鐵勒傾慕禮義,請朝廷設置州縣。沙漠以北,萬裏安寧,沒有兵塵硝煙。至於說高昌在流沙擁兵叛亂,吐穀渾在積石山歸屬不定,發一軍進討,全都蕩平。高麗射過誅滅,已經曆代,朝廷未能征討。陛下譴責它為逆作亂、殺害君主虐待民眾,於是親自統領六軍,前往遼東、碣石問罪,不到一月,就攻拔了遼東,前後抓獲俘虜達數10萬,分配在諸州,無處不滿。雪前代的舊恥,埋亡卒的枯骨。若比較功德,則高出前王萬倍。這些都是聖主心中所自知的,卑臣怎麼敢詳盡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