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6章 開國元勳輔帝之才——房玄齡(1 / 3)

房喬,字玄齡,自幼聰明,博覽經史,工於草書隸書,善寫文章,曾跟隨父親到京城去。當時天下安寧,大家都認為隋朝的國運長久,房玄齡避開左右隨從對父親說:“隋朝皇帝本無功德,隻會迷惑黎民百姓,不作長遠打算。他混淆嫡親和庶出,讓他們互相爭奪,皇太子與諸王,又競相奢侈,早晚會引起互相殘殺,靠他們國家將難以保全。現在天下雖然清平,但其滅亡卻指日可待。”房彥謙聽後很吃驚,對他刮目相看。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薦他應進士考,及第後被授羽騎尉。吏部侍郎高孝基一向被認為有知人之明,見到房玄齡後深加讚歎,對裴矩說:“我見過的人多了,還從未見到過這樣的郎君。他將來必成大器,但恨我看不到他功成名就,位高淩雲了。”父親久病,曆百餘日,房玄齡盡心侍奉藥物膳食,總是和衣而睡。父親去世後,五天不吃不喝。後來房玄齡被任命為隰城縣縣尉。

到唐高祖舉義旗入關內,太宗向渭北拓地時,房玄齡驅馬前往軍營謁見。溫彥博又加以推薦。太宗一見房玄齡,如同舊友,署任他為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房玄齡既然已遇知己,就竭盡全力,知無不為。每當討平寇賊時,眾人都競相搜求珍玩,唯獨房玄齡先去網羅人才,送到太宗幕府。遇有猛將謀臣,他就暗中與他們交結,使他們能各盡死力。

房玄齡

不久隱太子李建成見太宗功德比他更盛,產生猜忌。太宗曾到隱太子住所吃飯,中毒而歸。幕府中人震驚,但又無計可施。房玄齡因此對長孫無忌說:“現在怨仇已成,禍亂將發,天下人心恐慌,各懷異誌。災變一作,大亂必起。不但能禍及幕府,還怕會傾覆國家。在此關頭,怎能不再三深思呢!我有計:不如遵從周公誅殺兄弟的故事。就能對外撫寧天下,對內安定宗族社稷,來盡一份孝養的禮節。古人曾說:‘治理國家的人不能顧及小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比家國淪亡、身敗名裂不是要好得多嗎?”長孫無忌說:“我也早有這種打算,一直沒敢披露出來。您現在所說的,與我的想法深深相合。”長孫無忌於是入見太宗獻策。太宗召來房玄齡對他說:“危險的征兆,已現跡象,應該怎麼辦呢?”房玄齡回答說:“國家遭逢患難,古今沒什麼不同,不是英明的聖人,不能平定它。大王功蓋天地,符合君臨臣民的預兆,自有神助,不靠人謀。”因此與幕府屬官杜如晦同心盡力。仍然隨同幕府升遷為秦王府記室,封爵臨淄侯。又以本職兼任陝東道大行台考功郎中,加官文學館學士。房玄齡在秦王府十餘年,經常掌管文書。每當撰寫奏章時,他駐馬路邊、一揮而就,行文簡潔、道理充分,不打任何草稿。高祖曾對侍臣們說:“此人深知事理,完全可以委任。每當他為我兒向我陳述事情,都能理會我心,使千裏之外,與我兒就像對麵談話一樣。”隱太子看到房玄齡、杜如晦被太宗信任,十分厭惡,在高祖麵前進讒言,於是房玄齡與杜如晦一起被貶斥。

隱太子將要變亂,太宗命令長孫無忌召來房玄齡和杜如晦,悄悄帶他們入府閣議事。到太宗入東宮成為皇太子,提拔房玄齡為太子右庶子。貞觀元年,代替蕭瑀任中書令。太宗論功行賞以房玄齡和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為第一。房玄齡進爵邢國公。太宗因此對諸位功臣說:“朕獎勵你們的功勳、給你們劃定封邑,恐怕不一定恰當。現在你們可以各自發表意見。”太宗叔父淮安王李神通進言說:“高祖剛舉義旗,臣就率先領兵趕到。現在房玄齡、杜如晦等刀筆吏功居第一,臣有些不服。”太宗說:“義旗初舉,人人追隨。叔父雖然率兵前來,但不曾身經戰陣。山東沒有平定時,叔父受命出征,竇建德南侵,叔父全軍覆滅。劉黑闥叛亂,叔父才隨軍破敵。現在論功行賞,房玄齡等有運籌幃幄、安定國家的功勞。漢朝的蕭何,雖然沒有征戰的功勞,但他指揮謀劃、助人成事,因此功居第一。叔父是皇家至親,對你的確沒什麼可以吝惜,但朕又切不可因此私情,讓你與功臣接受同等的賞賜。”起初,將軍丘師利等都居功自傲,甚至有時挽袖指天、以手畫地,陳說怨憤。等見到李神通理屈後,他們互相議論說:“陛下賞賜極為公正,不徇私情,我等怎能妄加陳述呢?”

貞觀三年,任命房玄齡為太子太師。他堅辭不受,改任代理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明年,代替長孫無忌任尚書左仆射,改封爵為魏國公,並監修國史。房玄齡既已總管百官事務,就虔誠恭謹、日夜操勞,盡量做到事事處理恰當。聽到別人的長外,就像自己有長處那樣高興。他精通吏事、注意文辭,審定法令、意在寬平。用人不求全責備,也不以自己的長處來衡量別人,隨才錄用,不拘貴賤,被時人稱為良相。有時因事被皇上譴責,他就連日在朝堂上叩頭請罪,恐懼不安,似無地自容一般。貞觀九年,房玄齡監護高祖陵廟製度,因功加授開府儀同三司。十一年,房玄齡和司空長孫無忌等14人一起被授予世襲刺史。房玄齡帶原官任宋州刺史、改封爵為梁國公。這件事結果後來未曾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