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 開元盛世轉榮為衰——李隆基(2 / 2)

六月九日,哥舒翰至潼關,被其帳下將領火拔歸仁憑借跟隨的數十騎兵將他捉住投降了叛賊,潼關大門不守,京師驚駭,河東、華陰、上洛等郡都棄城而逃。十二日,將考慮駕幸蜀地,乃下詔親自征討,儀仗隨後跟從。士子庶民驚恐。十三日淩晨皇上從延秋門出發,細雨沾濕衣服,隨駕扈從惟有宰相楊國忠、韋見素、內侍高力士及太子、親王;妃主、皇孫以下大多跟從不及。天大亮時渡過便橋,楊國忠想要斷橋。皇上說:“後來的人拿什麼渡過呢?”命令緩些時候再斷橋。上午七到九時,皇上到鹹陽望賢驛安頓休息,官吏由於戰亂驚駭逃散,不再有儲備供給。皇上在宮門的樹下休息,正午還未進食。不久有父老獻上米麥粉的幹糧,皇上對人說:“從哪裏得到的飯?”於是百姓一個接一個獻上食物。這一晚駐紮在金城縣,官吏已經逃遁,命令魏方進之子允招引,不久,得到智藏寺和尚進貢糧食,隨行人員才得到供給。

十四日,駐紮在馬嵬驛,所有侍衛軍隊停止不進。龍武大將軍陳玄禮上奏道:“叛胡攻打京師,以殺楊國忠為名,而朝中內外群情怨恨。現在國家命運艱險,車駕震蕩,陛下應該順從群眾之意,為國家大計,楊國忠這一類人,可用法律處置。”恰值吐蕃使者21人在驛門攔住楊國忠報告情況,眾人大呼道:“楊國忠勾結蕃人謀反!”兵士四麵包圍驛站,等到殺了楊國忠、魏方進一類人,兵士還不解散。皇上命令高力士詢問眾人,回奏道:“諸將既殺國忠,因為貴妃仍在皇上之旁,人心恐懼。”皇上命令高力士賜楊貴妃自殺。十五日,將從馬嵬驛出發,朝臣隻有韋見素一人,於是命令韋見素之子京兆府司錄韋諤為禦史中丞,充當置頓使。議論所走的地方,軍士中有的人說去河、隴,有的人說去靈武、太原,有人說回京為好。韋諤說:“回京,必須有防賊的準備,兵馬未集中好,恐怕並非萬全之策,不如暫且駕到扶風,慢慢商議所去地方。”皇上向眾人詢問,都認為可以。等到上路時,百姓攔路請求留下皇太子,願意合力破賊,收複京城,因而留下了太子。

十六日,駐紮在扶風縣。軍士各懷離去之心,都口出醜惡之言,陳玄禮不能控製。恰值益州進貢春彩10萬匹,皇上命令全部放在庭中,召集諸將告訴他們說:“卿為國家出力很久了,我從優獎勵,長久以來並不輕。叛胡背恩忘義,形勢緊急,必須回避。我確實深知卿等不能告別父母妻子,我也來不及親自辭別九廟。”說完流淚。又說:“我須駕到四川去,路途險要狹窄,人們假若都要前去,恐怕難以供應承奉。現在有這些綢緞,唧等就應分別取去,各謀生路。我自有子弟、太監相送,便馬上與卿等告別。”眾人都跪下叩頭流淚道:“死生願意跟從陛下。”皇上道:“去留任你們自便。”此後背叛荒謬之言論才漸漸平息。

十九日,從扶風郡出發,當晚,駐紮在陳倉。二十日,駐紮在散關。分部下為六軍,十八日,駐紮在巴西郡,太守崔渙奉迎。即日以崔渙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十八日,車駕到達蜀郡,隨從護駕官吏軍士一齊到達蜀郡者1300人。

八月一日,駕到蜀都府衙門,宣告詔書曰:“朕由於德薄,繼位國家,常常自強不息,心存戒懼,為生靈而思念擔心,一事失誤,不忘責備自己。48年來,人民生活也已小康,對人推心置腹,對事從不懷疑。然而奸臣和小人,背義忘恩,殘害人民,擾亂國家,過錯在朕不能明察。現在巡撫巴蜀,訓誡激勵軍隊,仍舊命令太子諸王集中軍隊在重鎮誅殺討平凶醜的叛軍,以謝蒼天;朕想與群臣重整朝綱,可以大赦天下。”十一日,靈武使者到,皇上才知道皇太子李亨已經即位。十四日,皇上用靈武之封立稱為太上皇,詔改稱為誥。十六日,上皇臨欄杆封肅宗,命宰相韋見素、房琯出使靈武宣冊封令。第二年九月,郭子儀收複兩京。十一月,肅宗派精銳騎兵3000到扶風迎接保衛。十二月三日,肅宗具備皇帝的車駕到鹹陽望賢驛迎奉。太上皇駕到皇宮之南樓,肅宗叩拜慶樓下,嗚咽流淚不能自已,親自替太上皇步行控製車駕馬轡,太上皇撫其背製止他,肅宗就騎馬在前引導。十二月四日,太上皇到達京師,文武百官、京城士子和百姓夾道歡迎高呼萬歲,無不流淚。當日太上皇駕到大明宮之含元殿,會見百官,太上皇親自安撫慰問,無不感激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