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華東古國(7)(1 / 3)

夏朝初期的彭國國君叫彭伯壽,於夏啟十五年帶兵和東夷反叛的觀國、扈國在甘地作戰,大敗夷人,威震東夷。有的書把觀國、扈國當作夏啟的兒子武(五)觀,後來又當作夏啟的五個兒子,都是不正確的。商湯代夏,彭國和兩兄弟豕韋、諸稽又投靠了商朝。其中彭國和豕韋還得到重用,被封為商朝的方伯。我們現在所說“春秋五霸”,可是周朝人心目中的五霸卻是夏朝的昆吾、商朝的大彭和豕韋以及周朝的齊桓公、晉文公,可見彭國和豕韋的實力相當不弱。商王河亶甲三年,彭國打敗反叛的邳國;河亶甲五年,反叛的姺國攻入服商的班方,彭國和豕韋又一次代替商帝出征,大敗姺人,以致“姺人來賓”,朝見商王了。

孔子自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的這個“老彭”很可能就是商朝的某位彭伯。彭伯、豕韋伯的強大終於引起了商朝的猜忌。商王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是個精力旺盛、文武兼備的君主,他意識到這兩個外姓國坐大終將威脅到商朝統治。於是在武丁四十三年,伐滅彭國;武丁五十年,又伐滅豕韋;失去了兩個大哥的小弟諸稽國也很快被滅亡。彭國雖然被滅,但流離失所的彭氏宗族又輾轉建立了一個新彭國(位置不詳),對商朝的滅國仇恨他們沒有忘記,後來還參加了牧野之戰——《尚書·牧誓》中周武王宣誓的八國中就有彭國。不過之後彭國的曆史就沒有記載,可能被南下的徐國給兼並了。彭文化也融入了徐文化中,徐州就是彭城,彭城就是徐州。春秋時期楚滅申,得俘虜彭仲爽,很可能是彭族一支遷申地。之後彭仲爽還擔任楚國令尹,後人彭宇還擔任楚國申公。

現在徐州南郊馬棚山下還有彭祖園,內有彭祖祠和一些徐州先賢雕塑。徐州銅山區大彭鎮大彭村還有彭祖故裏,內有彭祖廟、彭祖井、彭祖墓等。當然也有不少搶生意的地方,比如四川彭山縣彭祖山也有彭祖墓,還有陝西宜君、山東臨清、河南鄢陵都有,其實這都是反映了彭氏族人的全國遷徙。值得一提的是浙江臨安的彭祖墓,書上說彭祖名錢鏗,實際上彭祖本人不姓錢,不過是後代有個彭孚在周朝擔任錢府上士,故以錢為氏。可見彭錢同源;而錢姓又是臨安大姓——吳越王錢鏐即是臨安人,北宋《百家姓》以錢為第二大姓。所以彭祖既是彭姓之祖,又是錢姓之祖。

諸稽國

國名:諸稽

方位:今江蘇徐州,後浙江諸暨

姓:彭

建立:遠古時期

滅亡:約商周時期亡於越國

我們知道美女西施是浙江諸暨人,諸暨至今仍有西施殿、範蠡祠、鄭旦亭等景點,但諸暨這個地名和周邊地區紹興、蕭山、義烏等相比顯得格格不入,難以理解其含義。其實諸暨的得名是先秦時代在這裏有個諸稽國,後來“諸稽”又訛傳成了“諸暨”。至於為什麼叫“諸稽”,則很可能是崇拜《山海經》中一種叫“諸犍”的動物。《北山經》:“有獸焉,其狀如豹而長尾,人首而牛身。一目,名曰諸犍,善吒,行則銜其尾,居則盤其尾。”原來是一種妖牛。那麼,這個諸稽國又是怎麼到浙江來的呢?

我們在講述彭國的曆史中提到,祝融八姓中有彭姓,彭姓又分化為大彭國、豕韋國、諸稽國,大彭國在江蘇徐州,豕韋國在河南滑縣,諸稽國在哪裏呢?史料闕載。但在江西靖安出土了一件徐國青銅爐盤,作器者叫“徐令尹者旨型”,這個人是徐國的令尹,氏者旨,名型。“者旨”就是“諸稽”的半邊,在當時應該是通用的,諸稽與彭同屬徐地,應該離得不遠。

商王武丁時代,大彭國和豕韋國先後被滅,諸稽國大概也是此時被滅,之後輾轉到了江南。江南當時是越族聚居地,其中最厲害的一支就是越國。諸稽國很可能南遷不久即為越國所滅,越國還一度定都諸稽(後遷會稽)。安徽淮南出土的一件青銅戈,作器者叫“越王者旨於睗”,一般認為這個越王就是勾踐的兒子興夷。此外,越國還有大夫諸稽郢,也是以諸稽為氏。當然,也有學者如曹錦炎先生根據這些證據認為,越國實際上就是諸稽國南遷後,融合當地土著所建立。勾踐、興夷等越王都是彭姓諸稽氏。

輒沐國

國名:輒沐

方位:今浙南一帶?

姓:?

建立:?

滅亡:?

輒沐國的資料不多,但卻是個神奇的國度。根據《列子》記載,越國的東方有個輒沐國,他們每家第一個兒子生下來後,就要把這個可憐的孩子肢解並煮火鍋吃了,說是對以後的弟弟有好處。他們的祖父去世了,這群家夥居然把祖母背出去扔掉,說:“死鬼的妻子不能和我們這群大活人住一起啊!”真是一群畜生啊!還有個與其齊名的奇葩國,請參考“炎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