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代,滿清在關外苦戰數十載而未能進入中原,但吳三桂獻出山海關之後,轉瞬間中國便盡數落入滿人之手,可見整個封建社會,長城都是漢民族抵禦外敵的門戶。
宋太祖趙匡胤完全了解燕雲十六州的戰略地位。北宋建國之初,太祖就有收回燕雲十六州之意,為此他專門設立了一個機構叫“封樁庫”,其職能就是從每年的財政收入中,劃出一定比例的盈餘存儲起來,作為收複燕雲十六州的專項資金,由趙匡胤親自掌管。到公元975年前後,宋朝已經基本平定了南方,收複燕雲十六州的時機已經成熟,隻可惜宋太祖趙匡胤四十九歲便英年早逝了,否則也許中國的曆史會被改寫。
太宗趙光義在繼位第四年的六月,即發動了以“伐幽薊”為主要目標的征遼戰爭,然而此次戰役卻以宋朝大敗而告終。但是,六年後,986年(雍熙三年)正月又北伐,雖然又一次大敗而歸,卻顯示了太宗奪回燕雲十六州的決心。
然而由於燕雲十六州始終無法收複,致使整個中原地帶門戶大開,華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從重新劃定的邊防第一線,到當時的北宋首都汴梁八百裏平川,沒有任何一個關隘和險要之地可以阻擋少數民族騎兵的衝擊,從此漢民族對外完全喪失了軍事上的優勢地位和主動權。昔日傲視天下的東方巨龍,變成了外強中幹的龐然大物!
另一方麵,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將兵權集中到自己的手裏,以“杯酒釋兵權”的高超政治手段,解除了手下一些大將的軍權。開啟了宋朝數百年重文輕武的國家體製。采用以文製武、“右文左武”的政策,壓製、猜忌、防範各級將帥。宋太祖的做法後來一直為其子孫沿用,三軍統帥常常是個文官,武人比文人低一等。
趙匡胤靠著手中的軍權奪得天下後,意識到應該改變唐末和五代時期節度使割據一方的局麵。可惜矯枉過正,一方麵宋太祖將地方軍政大權分開,地方官牽製節度使;駐紮在外的軍隊,每隔幾年就要到京城換防,造成邊防軍隊“兵無常帥,帥無常師”的局麵。這種做法主要是為了防止兵變,但這樣一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能調動軍隊的不能直接帶兵,能直接帶兵的又不能調動軍隊,雖然成功地防止了軍隊的兵變,但卻大大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
雖然宋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超過盛唐一倍有餘,但是軍隊的戰鬥力極低。首先由於宋朝軍隊編製問題,加上當時的富裕造成民眾貪圖享樂,大大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其次由於產馬地都被外族控製,造成宋軍戰馬奇缺。冷兵器時代,騎兵是戰爭之王,所以沒有騎兵的宋軍總是在與遼、金、西夏的戰爭中,連連敗北。
風雨飄搖話南宋
雖然宋朝有一門忠烈的楊家將和精忠報國的嶽家軍,但他們最終都無法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公元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輕而易舉深入宋境,攻至宋都城汴梁近地澶州(今河南濮陽)。後宋軍雖勝,但真宗還是不得不於次年初與遼訂立澶淵之盟,宋朝每年向遼國貢獻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對宋朝來說,“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和約,雖然它為宋遼兩國換來了近一百二十年的和平,但這讓楊家眾將幾代的拋灑的熱血付諸東流。
宋朝一麵對遼國姑息退讓,一麵又采取以夷製夷的手段。宋徽宗見金國初興,國力昌盛,借遼金戰爭爆發之機,遣馬超、馬擴父子出使金國,與金訂下海上之盟,相約夾擊遼國,事成之後,幽雲十六州由北宋收回。
金國虛與委蛇,表麵答應了北宋的請求,但在與宋聯合滅遼過程中,洞知宋朝朝政腐敗,軍隊戰鬥力低下,遂對北宋產生野心,就在滅遼的同一年,即1125年(徽宗宣和七年)冬,金兵分兵兩路大舉南下侵宋,12月金兵攻占燕京等地。1126年金軍又大舉南下,俘虜了徽欽二帝,占據了中原地區,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