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在義和團運動之後,編練北洋新軍,注重振興實業,並在直隸省進行各方麵的革新。1905年後,他主張實行君主立憲製。袁世凱十年來的作為贏得了國內資產階級立憲派對他的推崇。相對於袁世凱來說,孫中山的活動空間主要是在海外,他對國內資產階級的影響是很小的。他提出的民生主義在當時更多地反映的是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狀況,即使是同盟會內部也認為他的主張理想成分大於現實實際。辛亥革命爆發後,舉國一致的心理是希望迅速平息動亂,穩定政局。帝國主義列強希望維護他們的在華利益,英、俄、日、美等國駐華公使多次力促革命黨盡早結束衝突。國人的普遍心理和帝國主義列強的壓力,使國內資產階級傾向於一個能夠挽救危局、重建和平與秩序的強有力人物。這時的選擇更多的不在信仰,而在於現實的需要。人們選擇的是袁世凱。陳旭麓先生說,袁世凱“不僅手握重兵,並且有過庚子之變時在山東‘保境安民’的形象;有過‘新政’時期力倡立憲的名聲;有過宣統時被滿人排斥歸山的曆史”,“那時,‘非袁莫屬’的聲浪不僅喧囂於立憲官僚和外國公使、領事,而且在起義軍和同盟會內部也有共鳴”。

11月16日前莫理循根據自己對中國長期以來的認識,做出了他對中國未來形勢的分析和預測。這就是雖然同情革命,但比較理想的結局應當是保留清廷的君主立憲製。而在11月16日蔡廷幹向他分析了南方形勢之後,他迅速改變了看法。因為他雖然有自己的認識,但作為記者,他更看重現實與需要。在理解了形勢不可逆轉的現實後,他不再拘泥於原來的觀點,而是投入到新的報道中,這就是在承認共和為大勢所趨的前提下,繼續為自己的認識而奮鬥,即袁世凱是未來中國的希望,極力向中國人和全世界的人們說明,隻有袁世凱才可能擔負起重擔,因為他認為袁世凱可以得到列強的承認,而革命派不能;袁世凱可以實現國家統一的目標,而革命派不能。

11月16日,袁世凱的幕僚、秘書,袁世凱派往武昌談判的密使,莫理循的密友蔡廷幹到莫理循家裏,把他與南方革命黨的談判結果全盤托出。兩人的長談對莫理循重新認識形勢起到了重大作用,莫理循最後得出了結論:1.沒有希望搞保留滿人地位的君主立憲製。2.袁世凱的親信蔡廷幹本人反對保留滿人地位。3.皇室開始意識到它的處境毫無希望。當時袁世凱主張在宣布剝奪清朝的全部權力的情況下使清朝繼續保持下去,並竭力使他的這種觀點同整個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所有省份建立共和國的決心取得妥協。而蔡廷幹在使命完成後,卻證明袁世凱的主張已經行不通了。第二天莫理循即約見資政院的代表,當天又去信給布拉姆:“今天早晨我見到了資政院同袁世凱談判的代表。他是從骨子裏反對清朝、主張共和的革命者。這裏有才智的中國人中,我還沒見到不反對清朝的。”

11月20日下午莫理循與袁世凱做了一次長時間的談話。兩人就君主立憲製和共和製各自發表見解。21日,《泰晤士報》第八版發表了莫理循的長篇訪談,題目是《袁世凱論危機》,副題有兩個:《君主立憲還是民主共和》和《分裂的危險》。莫理循極力說明君主立憲製不適於當時的中國,而袁世凱則認為共和製會導致瓜分之禍。莫理循的訪談錄把兩人的主張和交鋒表現得淋漓盡致。針對袁世凱認為革命會使國家分裂,莫認為,“中國的革命運動是為了反對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況,反對衰落的腐敗的勢力,這些勢力已使帝國屢遭禍患。革命可以增強帝國的力量和人民的團結,不會導致分裂”。對於袁世凱調和南北的思路,莫理循認為,“我們必須麵對現實,現實是如此的明顯,就是中國絕大部分省份不同意就保留現在的王朝進行議和。現在這個朝廷完全不適合治理國家,它既然不受歡迎,還要保留它……不但起不到團結的作用,卻隻能導致分裂”。對於袁世凱有限君主政體的主張,莫認為,“英國實行的君主立憲製是一種理想的政體形式,但英國的專製政體掌握在可靠之人的手中,但滿人統治的專製政體卻極不可靠,此為不爭之事實”。但袁世凱並沒有被說服,認為革命以及推翻清朝會導致國家大亂,進而引起列強瓜分中國的危險處境;國民的實際素質隻適於君主立憲,多數人並沒有推翻清朝的意願。他說,他之所以主張保留清室,實行君主立憲體製,“因為他害怕一旦革命黨的要求得到滿足,清王朝滅亡,將出現混亂,導致無政府狀態,其結果,外國人的利益將受損,生命必有危險,接下來將出現外人幹涉和瓜分中國的現象”。因此,主張“保留清室,剝奪其一切權力,根除過去的惡政,是帝國保持完整、不分裂的保證”。他之所以出此策略,自稱注意考察中國情形,在隱退的三年中更是關注。深信“有十分之七的人是保守分子,滿意舊體製,隻有十分之三的人屬於激進黨派。如果革命黨如願推翻現政權,將來保守派肯定要發起另一場革命,以恢複帝製。在這種混亂的過程中,人民將受其害,今後幾十年裏中華帝國將無和平可言。”袁世凱的主張並非沒有一定的道理,他對守舊、進步力量的分析還是比較符合實際的,但正如莫理循所說,以當時的事實考察,這一論說則缺乏說服力。事實上,除了日本,大部分列強對清政府並不支持,他們所關心的是如何使中國盡早穩定,確保他們在中國的利益不受損害。因此,袁世凱的這番論爭,一方麵是他本人的真實想法,另一方麵,則是他利用《泰晤士報》向列強宣傳自己的巧妙方式。他特別強調,清室推翻後內部紊亂,會出現無政府狀態,外國人的生命財產“必有危險”。向外傳遞的信息是,避免紊亂、保護在華利益,必須確保中國有他這樣的代理人。而他宣稱:“他意識到自己重任在肩,關係至大——幾乎是沒有希望的,但他決心不遺餘力地重建一個穩固的政府,使國家不至於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