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1月16日前後,莫理循的報道有一定的區別。在此之前,他雖然報道袁世凱的行蹤、活動,但對南北雙方情形都有介紹。而在11月16日之後,莫理循明確地把支持袁世凱當共和國總統作為他的主要報道和活動內容。這一變化與他對革命形勢的認識有著根本的關聯。1911年11月16日前,莫理循對革命黨是同情的。但在政體選擇上,他認為,“似乎以保存形式上的清廷,建立君主立憲製度為宜”。“現在得出最好該做什麼的意見還為時太早,但我想,在現在絕對君權和如此眾多的中國人正在醞釀的共和國之間,要有個中間階段。清王朝終究還有一種使中國各省和人民凝成一個整體的影響。也許最好還是保留清朝,剝奪滿人的全部特權,僅給他憲法規定的權力。政府軍在漢口附近就要開始的戰鬥中獲勝,可以肯定這個成功隻是暫時的,並且不會再有接踵而來的勝利”。他了解到,在北方“有一批強有力的人物讚同皇室提出的立憲計劃,他們是:擁有軍權的袁世凱;以張紹曾和吳祿貞為代表的將軍們及他們麾下的軍隊,包括最近在陝西發動兵變的士兵;資政院(至少是資政院中的大多數)的要員正努力勸使長江流域的革命黨人采取一致的步驟。如果上述計劃行得通的話,這個運動的力量將大大增強,也許會強大到足以說服中國南部主張共和的團體加入到這場運動中來,約定先建立當前擬議中的君主立憲製,而推遲建立聯邦共和國的日期”。11月15日,汪精衛、楊度等組織的國事共濟會,主張南北停戰,由國民會議協議國體。莫理循在19日電文中專門長篇報道了他們的活動和主張。莫當時認為這一主張並不可行,但他說,“許多明達之士相信可行。他們認為外國人將給以友好的建議”,從而引導朝廷退往熱河。他們建議,在朝廷離開之日由袁世凱執掌一切。
莫理循在提出對中國前途的主張時,注意與中國文化人進行討論,希望聽到他們的真知灼見。他曾寫信向嚴複請教對局勢的看法。目前雖然沒有找到莫理循給嚴複的信函,但可以想象他在表示關切的同時,會這樣詢問:“中國怎麼會到今天這種地步?”“她目前究竟處於什麼樣的狀況?”“中國應該怎麼做?”嚴複於11月7日特意寫一長信給予答複,“衷心感謝”莫理循“在這樣一個動蕩時期”向他表示的“關切之情”。嚴複在信中特向莫理循說明:“你也可把此信給你那些對中國抱有良好願望的朋友們看。”莫氏立即將此信寄給《泰晤士報》,並於11月10日致函布拉姆,建議“原封不動地將此信發表”。《泰晤士報》於11月28日在第五版予以全文發表。嚴複的觀點與莫理循當時的想法是一致的。他說:“中國目前的狀況完全不適宜建立像美利堅合眾國那樣的新型國家。人民的素質和周遭的環境至少還需要三十年的改進與同化,才可能達到那樣的水平。共和思想受到一些輕率的革命黨如孫中山之流的大力提倡,但被所有稍有常識的人所反對。依照文明進化之法則,最好的政府形式是向較高一級發展,因此,中國應保留專製,但應是具備符合的憲法的有限政體。要使其結構比以前更好,從而使之更適合中國並有所進步。可以廢黜攝政王,如果需要,可以迫使幼帝退位,從皇族中遴選一位成年人來接替他。”嚴複還呼籲列強幹涉,希望列強四國銀行考慮借款的條件:賦予袁世凱同革命黨人議和的全權,並進行革命黨人所要求的不論多大程度的改革。
莫理循對於嚴複的觀點深表讚同,否則他不會把嚴複的信件隻字不改地交給《泰晤士報》。他之所以產生“君主立憲”的過渡思想,一方麵是由於他長期以來對中國的認識,另一方麵也在於這一時期,他了解的主要是北方的一部分情況,對南方普遍要求共和的呼聲沒有多少感受。主要原因是前述的其漢陽之行受阻,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對中國形勢的判斷。雖然他感受到北方同情革命的氣氛,但他沒有親身感受到南方強大的革命聲勢,對於南方立憲派已轉變態度讚同共和的狀況了解得並不十分透徹。
事實上,當時南方革命聲勢浩大,就連始終堅持君主立憲的立憲派也在轉變觀念,要求實行共和製。立憲派領袖張謇是其中的代表。1911年10月21日,張謇與伍廷芳、唐文治和溫宗堯聯名致電攝政王載灃:“大勢所在,非共和無以免生靈之塗炭,保滿漢之和平。國民心理既同,外人之有識者議論亦無異致,是君主立憲政體斷難相容於此後之中國。”11月8日,張謇又致電主張君主立憲的袁世凱:“潮流所趨,莫可如何。”希望他讚同共和,“為神州大陸洗四等國最近之大羞,毋為立憲共和留第二次革命之種子”。11月13日,張謇會同江蘇都督程德全,派江蘇谘議局議員楊廷棟麵陳他們讚成共和之意,進一步說明“其必趨於共和者,蓋勢使然矣”。所以,袁世凱為總理大臣組成內閣,任命張謇為農工商大臣後,張謇於第二天11月19日即發電報堅辭不就。他再一次忠告袁世凱讚同共和。對於袁世凱希望他到北京討論政體問題,他直截了當地說“自無去理”。當時的形勢,響應者聲勢浩大,要求共和是起義者和附和起義與讚同起義者中大部分人的共同口號。但是,應當指出的是,要求共和的聲勢雖然浩大,要求未來共和國的領導人卻是袁世凱而非孫中山。革命黨雖然強硬地堅持共和政體,但在領袖問題上卻不能堅持由孫中山始終如一地擔任總統。因為革命聲勢雖然很大,但立憲派、起義軍和革命黨中的一部分人,如宋教仁、章太炎等,擁戴的是袁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