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唐人論秦(2 / 3)

額鼻象五嶽,

徐市載秦女,

虎視何雄哉!

大略駕群才。

騁望琅琊台。

茫然使心哀。

揚波噴雲雷。

揮劍決浮雲,

收兵鑄金人,

刑徒七十萬,

連弩射海魚,

鬐鬣蔽青天,

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

諸侯盡西來。

函穀正東開。

起土驪山隈。

長鯨正崔嵬。

何由睹蓬萊?

金棺葬寒灰。

這首詩借秦始皇求仙不成病死沙丘規勸唐玄宗不要迷信神仙。這首氣勢磅礴的詠史詩,大筆如椽,盛誇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聲威,極寫秦始皇派徐市人海求仙藥,最終卻是“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最後隻落得一堆寒冷的骨灰。

以秦始皇警示當世皇帝的效果如何呢?我們看看唐太宗的例子,唐太宗曾說:“秦始皇初亦平六國,據有四海,及末年不能善守,實可為誡。”

(《貞觀政要·慎終》)唐太宗還說:“秦始皇營建宮室而人多謗議者,為徇其私欲,不與眾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遠想秦皇之事,遂不複作也。”(《貞觀政要·儉約》)可見,以秦始皇為例的警示教育確有實際效果。

在唐人評價秦始皇的作品中,晚唐杜牧的《阿房宮賦》是翹楚之作。這篇賦用華麗的辭藻、氣勢如虹的語言,極盡筆墨之能事,對秦始皇提議修建的阿房宮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它給唐人評價秦始皇提供了一個新的維度。

《史記·秦始皇本紀》確實有一大段關於阿房宮的記載:

於是,始皇以為成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成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發北山石槨,乃寫蜀、荊地材皆至。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於是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因徙三萬家麗邑,五萬家雲陽,皆複不事十歲。

層巒聳翠阿房宮(清人繪)

這段記載講了四點:

第一,修建原因。秦始皇修建阿房宮是因為鹹陽城中“人多”。“宮廷小”(將六國的美女悉數運至鹹陽,秦國的宮殿自然容納不下),所以一,秦始皇決定在上林苑中修建這一座龐大的朝宮,這座朝宮的前殿就是阿房宮。

第二,得名。阿,近;阿房,意思是宮殿四周都是房;“阿房並不是這所龐大宮殿前殿的名字,隻是因為全部工程未完,而是暫用名,建完之後秦始皇要另外取名。”

第三,修築情況。阿房宮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兩年後,宮殿未建完秦始皇就病故了;秦二世繼續修建,尚未修完二世被殺;子嬰繼位四十六天秦亡,仍未修完。所以,阿房宮實際上是一座“爛尾樓”。

第四,規模。阿房宮規模宏大,《秦始皇本紀》記載,它的東西長五百步,南北寬五十丈;殿中可以容納萬人,殿下可以豎起五丈高的大旗。

杜牧《阿房宮賦》隻有六百餘字,但是,它寫出了阿房宮建築的壯麗與宏偉,美人的絕色與眾多,因此,此賦一出,“阿房宮”名揚千古。

六王畢,四誨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裏,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成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菌菌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雲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淒淒。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曉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收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通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空。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穀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嗟乎!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複愛六國之人,則遞二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杜牧在這篇名賦中提出了兩大問題:

一是秦始皇驕奢淫逸過度。二是大秦帝國亡於自身。尤其是“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秦複愛六國之人,則遞二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振聾發聵,令人深思。

杜牧通過《阿房宮賦》提出了一個秦亡於自身驕奢淫逸的新命題。加之這篇賦確實寫得精美絕倫,所以,杜牧的觀點迅速得到傳播。

這種傳播給後世帶來了兩大認識:一是阿房宮修建完畢;二是秦始皇敗於驕奢淫逸。

前者是一誤解。不僅秦始皇病故之時阿房宮沒有修完,而且,秦二世繼位之後繼續建也沒有修完。阿房宮既然未修完,哪有杜牧《阿房宮賦》描寫的那樣美女如雲?哪可能有絕色佳人生活於其中?杜牧對阿房宮的描寫不過是作者的想象。但是,文學的真實傾倒了無數讀者,後世讀者都認為秦始皇阿房宮已經竣工,非熟讀《史記·秦始皇本紀》者不可能知道阿房宮隻是一項未完的工程。

後者提出了秦始皇敗於自身的驕奢淫逸。由於秦始皇驕奢淫逸,隻顧個人享樂,不顧百姓死活,將天下百姓逼到忍無可忍的地步,這才有了“一夫作難”而“天下雲集響應”的後果。“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秦始皇隻顧自己盡享人世繁華,他沒有想到天下蒼生也想過太平日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秦始皇大修宮殿、滿足一已之欲的確是導致百姓怨聲載道最終爆發大規模民變的重要原因之一。

阿房宮的規模之大、勞民之深在秦始皇所有工程之中穩居首位,後世文人拿阿房宮說事就成了曆史的必然。其實,我們前麵講到魏明帝欲大修宮殿遭大臣勸諫,勸諫的依據就是秦始皇大修阿房宮引發百姓不滿,從而導致天下覆亡。

唐人評論秦始皇,有一個現象特別值得一提。我們在《焚書坑儒》一章中已經講過,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坑術士四百六十餘人,這是最原始也是最可靠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