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唐人論秦(1 / 3)

兩漢儒生揭開了秦始皇身後兩千多年對其評價的序幕。兩漢之後,從魏晉南北朝直到唐代,秦始皇始終是諸多政治家、文人關注的一個焦點。秦始皇成了曆代警示教育的典型樣本,他被後人不斷地從曆史中拈出來,給當權者以提醒、警戒,暴君秦始皇成了製約皇權的一把利劍、一座警鍾。到了唐代,唐人評秦更加豐富多樣:從形式上看,不但有政論、上疏,而且有詩歌、辭賦,各種文體的評議不斷湧現。從內容上看,不但有批評秦始皇的詩文,而且也出現了肯定秦始皇的文章。這一切都表明秦始皇並沒有因為漸行漸遠而為人忽略、被入忘卻。那麼,唐人對秦始皇的關注重點是什麼呢?他們的評議又有什麼新的內容呢?

秦始皇創立的皇帝製度並沒有伴隨著大秦帝國的速亡而被人遺棄,相反,它成了秦始皇留給後世的最大一筆政治遺產。

公元前206年,消滅了西楚霸王項羽兩個月後,漢王劉邦就急不可耐地在各路諸侯的擁戴下、故作不情願狀地登上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當上了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生於公元前257年,秦始皇生於公元前259年,從年齡上看,秦始皇僅僅長劉邦兩歲。所以,大秦帝國的開創者贏政與大漢帝國的開創者劉邦其實是同一時代之人。

劉邦在做泗水亭長時經常因公到鹹陽出差,有一次親眼目睹了秦始皇身為皇帝的闊大排場與八麵威風,喟然歎息:“嗟夫,大丈夫當如此也!”(男人活著就應該活得像秦始皇一樣)劉邦對權力的這種無比垂涎成為他日後一切活動的內在動力。同樣麵對秦始皇的雄風而發出“彼可取而代之”的項羽,最終沒有實現他的目標。劉邦滅了項羽之後很快就在今山東定陶稱帝,延續了秦始皇的皇帝製度,終於親自體驗到了“皇位是如此的高貴”。劉邦果斷地拋棄了項羽的分封製,重拾秦始皇創建的皇帝製度,這在中國政治製度史上是一個重大事件:它表明大秦帝國雖然十五年亡國,但是,秦始皇創立的皇帝製度卻得到了後世曆代最高統治者的青睞。

為什麼一個導致十五年亡國的皇帝製度如此受後世統治者青睞呢?

皇帝製度明白無誤地規定:皇帝是天下至高至大、至尊至貴的人。這就意味著,當上皇帝就擁有了整個天下的財富與權勢。當皇帝最痛快的不是皇帝說對了臣民會俯首帖耳,而是皇帝說錯了臣民也會俯首聽命。正是這種絕對的專製使皇帝成為兩千多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終極目標,為了這一目標,皇室父子之間篡逆弑殺、兄弟之間相煎太急的事件頻頻發生。

皇帝製度確立了皇帝本人至尊至上的地位,其最大的特點是皇帝本人可以最大限度地實施專製獨裁。在這種專製製度下,約束皇權必然成為一大難題。皇權如果不能受到適當的約束,皇帝就會為所欲為,亡國之禍就會接踵而至。所以,約束皇帝製度下的皇權是確保一個帝國長治久安的根本大計。

但是,約束至高無上的皇權又是皇帝製度下最為棘手的問題。

古人很聰明。我們總以為今人比古人高明,那是因為我們獲得的知識比古人豐富,獲得知識的手段比古人便捷,比如說我們懂得了種種終結個人獨裁的方法,我們知道了終結個人獨裁的社會製度。但是,古人麵對獨裁專製的皇帝也並非毫無作為,他們為約束皇權充分發揮了政治智慧。其中;一個重要的武器就是對皇帝進行警示教育。

今天,我們在任命各級幹部之前,都要對即將上崗的幹部進行廉政談話,都要對他們進行警示教育,采取的辦法往往是讓獄中貪官現身說法。但是,警示教育的專利並非歸屬今人,古人早就懂得警示教育的重要性!

對皇帝進行警示教育的目的是讓擁有至高無上權威的皇帝懂得畏懼,讓天下獨尊的皇帝內心還有警策的對象。皇帝是帝國製度下最“勇敢”的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老子是皇帝,老子怕什麼?

擁有者最怕失去。擁有什麼,最怕失去什麼。擁有權力者最怕失去權力。擁有財富者最怕失去財富。

皇帝最怕失去皇權!有所怕就是軟肋。聰明的古人就從這方麵下手,借古喻今,對皇帝進行警示教育。

那麼,誰可以成為這種警示皇帝的教材呢?獄中的貪官當然不行;他們資格不夠。亡國的皇帝又不配。誰最合適呢?

秦始皇!

秦始皇創立了皇帝製度,但是,秦始皇又是一個十五年便亡國的統一帝國的創建者,是第一個死去三年便亡國的開國皇帝。這種特殊身份上哪兒可以找到第二人?所以,秦始皇理所當然地成為曆代名臣賢相對皇帝進行警示教育的最佳人選。當然,在中國曆史上還有夏桀、商紂也可以警示為非作歹的皇帝,但是,夏桀、商紂都是亡國之君,而且是王而非皇帝,他們的警示效果顯然沒有秦始皇更有價值,他們充其量隻是一張“黃牌”,而秦始皇幾乎是立即可以將違規者罰下場的“紅牌”。

以秦始皇警示當朝皇帝在漢代已經開始出現,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秦始皇日益成為進行警示教育的最佳教材。

我們看兩個史例:

三國時期,魏國楊阜曾經向曹操的孫子魏明帝進諫說:

秦始皇作阿房而殃及其子,天下叛之,二世而滅。夫不度萬民之力,以從耳目之欲,未有不亡者也。

這件事的起因是魏明帝在許都,(今河南許昌)修了宮殿,又要在洛陽大修宮殿,楊阜勸諫阻止,以秦始皇修阿房宮為例,說明皇帝濫用民力,滿足己欲,必然導致亡國。阿房宮修到什麼程度,動用了多少民力,給天下造成多大的傷害,大秦帝國是否因此而亡,我們都可以棄而不論。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秦始皇成了楊阜勸諫魏明帝的反麵教材。

同樣是勸諫魏明帝,另一位大臣高堂隆也是以秦始皇作為警示皇帝的嗚鍾,他對魏明帝說:

且秦始皇不築道德之基,而築阿房之宮,不憂蕭牆之變,而修長城之役。當其君臣為此計也。亦欲立萬世之業,使子孫長有天下,豈意一朝匹夫大呼,而天下傾覆哉?

對比一下楊阜、高堂隆的諫詞,大臣警示皇帝濫用民力的一個典型。

到自己行為的危險,從而終止玩火。

可以非常明確地看出,秦始皇已經成為大臣們希望通過這種警示,讓皇帝認識這兩則史例很典型,特點也很集中:一是借秦始皇警示當今皇帝,二是勸諫皇帝不要濫用民力。

晉朝的傅鹹在《吊秦始皇賦》也發出了近似的警告:

餘治獄至長安,觀乎阿房,而吊始皇日:傷秦政之為暴,棄仁義以自亡。搦紙申辭,以吊始皇:有姬失統,命不於常。六國既平,奄有萬方。政虐刑酷,如火之揚。致周章之百萬,取發掘於項王。疲斯民乎宮墓,甚癸辛於夏商。未旋踵而為墟,屯麞麋乎廟堂。國既顛而莫扶,孰阻兵之為強。

傅鹹鋪排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然後虐政酷刑,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從而導致帝國大廈坍塌,無人能救,盡為廢墟,麋鹿出乎其間。這篇賦的警示作用也很明顯,傷秦政之暴,棄仁義自亡。通過大秦帝國大廈旋踵之間灰飛煙滅的曆史事實,給當權者敲響警鍾。

以秦始皇為警示教育的反麵教材是皇帝製度下約束皇權的一大發明。唐代詩歌最為有名,以詩勸諫當代皇帝成為唐詩的一大特色。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李白的《古風》其三:

秦王掃六合,

明斷自天啟,

銘功會稽嶺。

尚采不死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