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漢儒評秦(3 / 3)

因為陳勝麵對的大秦帝國與六國麵對的秦國已完全無法相比。六國麵對254的秦國是一個具有堅強核心、朝氣蓬勃、蒸蒸日上的秦國;陳勝麵對的大秦帝國卻是一個民心盡失、人人自危、個個欲叛、元氣大傷的大秦帝國。

失不失民心看什麼?看天下百姓對陳勝、吳廣發動民變的反映。陳勝、吳廣因為誤期將被判死刑,因此,在進退維穀的困境中選擇了造反。這場八百人的起兵最終會是什麼結果?陳勝、吳廣自己也不可能有太高的預期。他們是被逼無奈才反的。但是,讓陳勝、吳廣沒有料到的是他們點燃的反秦烈火竟然獲得了天下百姓的群起響應。

為什麼陳勝、吳廣發動的這場民變會讓天下百姓雲集影從呢?關鍵是天下百姓早就對秦國暴政極度不滿了,隻差一點火星,就能引發連環大爆炸,就會炸翻整個大秦帝國。陳勝、吳廣就是點燃這場大爆炸的一枚火種。

陳勝、吳廣在商議起兵時曾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天下苦秦久矣!”(《史記·陳涉世家》)

劉邦在起兵反秦之初,曾經在沛縣城外向城中射進去一封帛書,告訴沛縣父老:“天下苦秦久矣!”(劉季乃書帛射城上,謂沛父老曰:一天下苦秦久矣——《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起兵之後,曾經痛罵酈食其,你這個不懂事理的儒生,“天下同苦秦久矣!”(沛公罵日:豎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陳勝派往原趙國攻城略地的大將武臣也說過:“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劉邦、陳勝、武臣都講了一句共同的話: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苦秦久矣”這六個字值得我們深思:“天下”,指範圍之廣;

“苦秦”,指民眾深受大秦帝國之害;“久矣”,指時間之長。六個字說盡了天下百姓群起響應陳勝、吳廣的根本原因是百姓長期飽受秦禍,早已經忍無可忍了。

這說明大秦帝國此時已經盡失民心。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漢武帝時,淮南王劉安因為違法,擔心被武帝追究,打算謀反。劉安找到了手下最有軍事才能的門客伍被(pi,皮)商議叛亂之事,但是,伍被拒絕支持淮南王劉安的叛亂。理由隻有一點:淮南王叛亂不可能成功!

伍被為什麼認為淮南王的造反不能成功呢?

因為沒有民意支持。

淮南王劉安認為,當年的陳勝、吳廣沒有“立錐之地”,就憑他那八百人竟然搞成功了,進兵到關中之時竟然有數十萬大軍。我淮南國再小,總還有十幾萬軍隊;而且,我淮南王的軍隊素質比起陳勝、吳廣強多了。他們能行,我為什麼不行?

伍被認為,秦始皇的暴政苛法導致天下百姓無法忍受,民間早已積聚了巨大的反秦能量,陳勝、吳廣振臂一呼,激活了這股能量,這才出現了天下紛紛響應的局麵;如今,武帝雖然窮兵黷武,但是國富民強,整個天下完全不具備這種反政府的強大民意。

伍被的話道出了陳勝、吳廣起義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如果天下沒有蘊藏著這種巨大的反秦能量,誰也不可能調動千千萬萬的百姓參加反秦大起義。

這股巨大的能量就是離秦、怨秦、叛秦、反秦的民心!

綜上可知,賈誼《過秦論》論述的大秦帝國速亡的四大原因條條切中要害,秦始皇對不施仁義、大臣失語、民心盡失都負有極大的責任。

以賈誼為代表的漢儒對秦始皇的評價有兩大特點:一是評價較低(近乎全麵否定),二是實用性強(重在討論大秦帝國的速亡)。

其實,秦始皇也不是全無是處,大臣失語也不是最初就如此,而是經曆了一個過程。在兼並六國之前大臣們在秦廷上常常是敢於講話,而且是講真話、實話;當時的秦王贏政也曾有過兩次知過善改的良好記錄。

第一次,鄭國間諜案出現之後,秦王贏政在大秦國舊貴族的喧囂中錯誤地下達逐客令,收到李斯的《諫逐客書》後,立即收回成命,重用李斯。

第二次,滅楚之時,青年將領李信力主二十萬大軍可以滅楚,老將王翦認為非六十萬大軍不可。贏政認為王翦年老膽小,於是派李信率領二十萬大軍滅楚,慘遭失敗。贏政得知李信兵敗之後,親自到老將王翦家中道歉、認錯,誠懇邀請王翦出山,並且滿足了王翦帶六十萬大軍出征和他個人所有的物質請求。

李斯上書,王翦直言,說明此時的秦王贏政深知堵塞言路是為政之大忌。所以,他以自己的行動倡導大臣進諫。

贏政的這兩次知錯改錯,第一次為秦國挽回了大批六國人才,為兼並六國儲備了大批有才之士;第二次是重用了能臣王翦,集中全秦之力,滅掉了土地遼闊、實力強大的楚國,為最終兼並六國消滅了最後一個強大的對手。

秦兼並六國成功之後,贏政改秦王為始皇帝,創立皇帝製度,這標誌著贏政的頭腦從此極度膨脹,再也意識不到自己還有可能犯錯誤。兼並六國的成功並不能保證自己從此事事正確,一個人人生前期的成功也不能保證人生後期的成功。

秦始皇自此再也沒有承認過自己的錯誤,因為他已經意識不到錯誤。

秦始皇第一次滅楚之後承認自己有錯是因為打了大敗仗,戰爭以鮮血教訓了他,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兼並六國之後,秦始皇大規模的工程建設一個接一個開工,求仙問道,頻繁出巡,不立太子,不立皇後,焚諍書,坑術士,北擊匈奴,南征越地,給秦國子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但是,秦始皇的這些暴政並不能如兵敗楚軍一樣立即讓秦始皇意識到犯了錯。何況兼並六國的成功已使他飄飄然,忘乎所以。

秦始皇稱皇帝之後,他的宮廷上並非完全沒有朝議爭辯,大臣們也並非一開始就患上了集體失語症。

比如說秦始皇建立郡縣製之時,以丞相王綰為首的朝中許多大臣一邊倒,集體反對,隻有李斯支持秦始皇。這次朝議以秦始皇決意要執行郡縣製而告終,最終秦始皇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了郡縣製。但是,郡縣與封建之爭並沒有結束。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於越再次提出郡縣製不如封建製,結果引發了李斯的建言和焚詩書事件。

我們對比一下兩次郡縣與封建之爭,第一次秦始皇僅僅是采納了李斯的建議,下令全國推行郡縣製,並沒有其他嚴厲的舉措,沒有對朝臣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第二次郡縣與封建之爭,秦始皇又采納了李斯的建議,但是,這一次卻頒布了焚書令。

秦始皇下達焚書令時並沒有處罰博士淳於越,但是,淳於越和朝中大臣們的心理肯定承受了一次重大的打擊。賈誼說“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完全正確的。我們前麵講過,郡縣與封建各有利弊,因為兩種製度的爭議而引來焚書令,誰還敢再多言?“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就成為必然的結果。

以賈誼為代表的漢儒對秦始皇的否定性評價不是偶然的,它是漢代社會政治現實的需要。秦漢相承,時代相連,賈誼盡管是漢文帝朝的少年才俊,但是,賈誼出生於公元前201年,也就是劉邦建立漢王朝的第二年。所以,賈誼生活的時代是西漢初年,此期的現實政治讓人們更多地思考秦亡漢興的原因,更多地在總結秦始皇的過失,為新興的漢帝國提供曆史借鑒。正是這種時代因素讓人們來不及思考秦始皇的貢獻,人們所有著眼點都放在了秦始皇的失誤上。

政治的思考從來都必須服務於現實需要。漢代對秦始皇的評價也必然是為鞏固漢王朝的現實政治服務的,所以,漢儒評價秦始皇充滿了濃鬱的當下的實用色彩。

那麼,漢代以降的學者又會如何評價秦始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