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發現,封土堆下墓室周圍有一圈很厚的細夯土牆——宮牆。宮牆東西長約168米,南北長141米,南牆寬,16米,北牆寬22米。宮牆用多層細土夯實而成,每層大約有5至6厘米,精致且堅固。宮牆頂麵高出當時秦代地麵很多,向下直到今封土下33米。土牆內側還有一道石質宮牆。墓室沒有進水,整個墓室也沒有坍塌。
墓壙邊沿建造的這圈巨大而精細的夯土宮牆,高出地麵30米,頂部距封土表麵最淺處隻有1米左右。外牆麵的9級台階上(每級寬2米),都鑽探出殘瓦碎片,這說明埋人土下的牆側台階修有9圈長廊。
科學探測設備是如何勘探出封土堆下存有地宮呢?
在自然界中,物體的導電性各不相同,例如空氣的電阻率高,水和金屬的電阻率低;因此,空氣的導電性弱,水和金屬的導電性強。在封土堆中,人工夯土的導四十二皇陵之謎電性強,含氣孔較多的非人工夯土的生土導電性弱。
考古人員先在封土堆上的東西和南北兩個走向上,每隔50米列為一條剖麵,沿著剖麵把用來測量電阻率大小的儀器插入土中來接收數據。這就相當於把封土堆作為一個大導體,選擇不同的位置作為正負極進行電擊,以測定封土堆深處不同部位的電阻率。
最後,把每條剖麵上收集到的數據輸人電腦,合成為一個電阻率異常圖。根據圖中高阻體的位置和大小,可以看到封土堆中心下方有一大片深藍色,這說明此處一定是一個呈橢圓狀的高電阻體,以此能夠推斷出它是由墓室的空洞產生的。
因此,可進一步推斷封土堆下方是一個巨大的地宮。並且,從電阻率之高還可以推測出,地宮沒有塌陷,也沒有進水。因為水易導電,一旦進水,電阻率就會降低,電阻高正好說明地宮未進水。地宮如果塌陷,裏麵的空氣會減少,也就不會形成較高的電阻率。
這種測量可靠嗎?會不會有什麼意外呢?
當然可能。那怎麼辦呢?用傳統的方法驗證。
當科學考察確定了秦始皇陵地宮的位置之後,考察小組在秦始皇陵封土堆以東的一片灌木林中,派了兩名考古人員緊握一把洛陽鏟奮力向下夯擊。
這個挖掘點就是曾用現代物理方法挖掘的編號第八的鑽孔,一直挖到30米深之時,地下突然傳來“咚咚”的響聲——洛陽鏟碰到了硬物。這兩名考古隊員立即興奮不已。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考古人員用洛陽鏟在近六十平方公裏的秦始皇陵區試探性地鑽探了七十多萬個鑽孔,希望能夠發現秦始皇陵的地宮。然而,由於沒有一個準確的定位,一直收效甚微。
但是,這一次洛陽鏟像長了透視眼,準確找到了神秘的秦始皇陵的地宮。
這兩名考古隊員興奮地把洛陽鏟從鑽孔裏提出,鏟尖的泥土上黏著幾塊青石碎屑。經過仔細辨認,碎屑是石灰岩。秦始皇陵位於陝西驪山,此處出現最多的是花崗岩和片麻岩。石灰岩在整個驪山地區非常罕見,但在渭北卻分布極廣,這恰恰和史料中關於秦始皇陵地宮的石材取自渭北的記載相吻合。這意味著他們用洛陽鏟挖到的泥土就是來自神秘的秦始皇陵地宮。
當然,僅靠這一點還不能完全確認封土堆下存在地宮,且地宮沒有遭到破壞。考古人員還做了另一種測試。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關秦始皇地宮記載有一句是“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汞(水銀)是一種具有揮發性的金屬,如果地宮中存放有大量的汞,封土堆表麵土壤的汞含量應高出周圍土壤中的汞含量。土壤化驗結果表明,封土堆上汞含量的異常值是普通值的10倍左右,最高的達20至30倍。用取樣機插人土中抽取土壤裏的空氣測量,同樣顯示汞異常。
秦始皇為什麼要在地宮裏放人這麼多的水銀呢?一是以水銀製成“百川、江河、大海”的形狀,營造出一個恢弘的自然景觀;二是為了防止盜墓,因為汞氣有劇毒,人一旦吸人高濃度的汞氣,即可導致精神失常、肌肉震顫而癱瘓,以致死亡;三是可以使屍體和隨葬物品保持長久不腐。
封土堆下汞的異常也恰恰證明地宮未被盜掘的可能性較大。如果秦始皇陵地宮真的被盜掘過,那麼,地宮中的汞早就揮發殆盡了。
秦始皇陵在兩千多年的中國曆代帝王陵裏非常引人注目。如何引人注目呢?
第一,陵園麵積廣大(達到五十多平方公裏);第二,修陵工匠眾多(曾達七十多萬人);第三,陪葬墓眾多;第四,寶藏太搶眼。
《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史記·秦始皇本紀》詳細記載了秦始皇陵地宮中的寶物。在中國古代,特別是兩漢之後,《史記》流傳極廣。從此書中得知秦始皇陵埋藏寶物的人難以計數,即使是沒有讀過《史記》的人,也會從別的渠道得知秦始皇陵地宮的寶藏。所以,秦始皇陵的寶藏之多,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為秦始皇陵帶來了巨大的盜掘風險。
秦始皇陵為什麼要修得如此豪奢呢?修得簡樸一點不是可以避免樹大招風嗎?
在我看來,秦始皇陵修得如此豪奢的主要原因有四點:
一是思想觀念,二是秦始皇重視,三是秦二世重視,四是秦始皇根本沒想到大秦帝國會滅亡。
先說思想觀念。中國古人一直相信靈魂不滅,相信厚葬可以讓死者在身後享受榮華富貴,所以曆代帝王非常注重厚葬。自商周開始,曆代帝王就一直非常重視修築壽陵。中國古代最早的墓葬是“不封不樹”(不起墳,不種樹)。至春秋戰國,厚葬之風愈演愈烈,並且開始封土(堆土起墳)。秦始皇不可避免地也相信人死之後靈魂不滅,他為了死後再享榮華富貴才會大修陵寢,實行厚葬。
再說秦始皇的重視。這一點容易理解。秦始皇是第一位在位時就為自己修陵的皇帝,而且是一位兼並六國、統一四宇的皇帝。秦始皇是中央集權製度的開創者,他自認為德高三皇,功過五帝,要稱皇帝,要稱“朕”。如此看重自己,當然會非常重視修建自己的皇陵。
第三是秦二世的重視。秦始皇去世之時他的陵寢並未完全竣工,秦二世對秦始皇的陵寢修建格外上心。為什麼呢?前文已述,因為秦二世想通過大修陵寢證明自己繼位的合法性。
第四是秦始皇根本未料到大秦帝國會滅亡。這種極強的自負感在秦始皇身上表現得非常充分。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帝製曆史上,秦始皇的自負無人可比!因為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有極強的自負心理,而且,一個人自負的程度是由他在曆史上創下的功業所決定的。有多大的曆史貢獻,就有多大的自負。
秦始皇自稱始皇帝,以下分別稱為二世、三世,直至萬世。正因為他根本沒有想到大秦帝國會滅亡,所以,他絲毫不忌憚會有人盜掘他的陵寢。大修陵寢又怎麼樣?我是皇帝,我怕誰?誰敢盜掘我秦始皇的陵寢?
成龍曾經拍過一部有關秦始皇陵的電影——《木乃伊三:龍帝之墓》。
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有人千方百計想挖掘秦始皇陵的寶物,劇本源於秦始皇陵的神秘地宮中存有令人歎為觀止的寶藏。
這麼一個富麗堂皇的地下寶藏,兩千多年來,難道沒有人覬覦嗎?史籍所記載的秦始皇陵被盜之事是否屬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