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均陵墓裏埋藏著“奇器珍怪”,而且,數量大得驚人。存放著無數珍寶的地官,無疑會讓盜墓者垂涎三尺。據有關人員統計,在我國已知_的數百座帝王陵墓中,保存完好的幾乎沒有,絕大多數都曆經盜掘。有些陵墓的封土上,密密麻麻地遍布著數十乃至上百個盜洞,令人觸目驚心。秦始皇陵裏數量巨大的珍寶埋在地下,曆經兩千多年的歲月洗禮,它能不成為曆代盜墓者的首選對象嗎?所以,從秦始皇安眠的那一刻起,陪伴著秦始皇的絕世珍寶就可能為人覬覦。那麼,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能否躲過這種劫難?秦始皇陵被人盜掘過嗎?奢華的地官是否已被掃蕩一空了呢?
秦始皇陵既然埋藏著這麼多寶貝,難道不怕賊惦記嗎?常言道: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據曆代文獻的記載,秦始皇陵不但被人盜掘過,而且被人有意無意地毀壞過。那麼,誰敢盜掘秦始皇陵呢?誰又這麼大膽,敢毀壞秦始皇陵呢?
據傳世文獻記載,盜掘過秦始皇陵的人有項羽,有“天下盜賊”、“關東賊”,還有無名之賊;毀壞秦始皇陵的則是一個牧羊人。
這些記載可靠嗎?
我們不妨考察一番。
我們的考察還是從有名有姓的項羽開始,至於“天下盜賊”、“關東賊”、無名賊、牧羊人,我們很難確指這些人是誰,因此,對他們暫且放到後麵再談。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四年(前203),劉、項滎陽對峙之際,劉邦曆數項羽十大罪狀,其中第四條即是:“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塚,私收其財物,罪四。”這是中國曆史上的傳世文獻中第一次披露項羽盜掘秦始皇陵。
《漢書·高帝紀上》也有記載:“懷王約人秦無暴掠。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塚,收私其財。罪四也。”
司馬遷和班固都記載了劉邦在滎陽對峙之時痛斥項羽的十大罪狀的第四條大罪即是盜掘秦始皇陵。
但是,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沒有關於項羽盜掘秦始皇陵的記載。《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入關之後對大秦帝國隻做了三件事:一是“殺秦王子嬰”;二是“燒秦宮室,大火三月不滅”;三是“收其貨寶、婦女而東”。沒有涉及盜掘秦始皇陵。
《史記》的《高祖本紀》也沒有記載項羽盜掘秦始皇陵一事,隻是劉邦、項羽在滎陽廣武山間對陣之時,劉邦曆數項羽十大罪狀,其中有“掘始皇帝塚”一大罪名。但是,這一說法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劉邦有可能誇大其詞。
誰說項羽盜掘秦始皇陵都可信,唯獨劉邦之說最不靠譜,因為劉邦與項羽是你死我活的政敵。在楚漢戰爭中劉邦一直高舉著一麵正義的旗幟,聲言項羽犯有十大罪狀。劉邦列舉項羽的十大罪狀完全是為自己奪取大秦帝國的政治目的服務的,所以,劉邦不惜一切從政治上詆毀項羽。因此,劉邦說項羽盜掘秦始皇陵最不靠譜。尤其劉邦這個人,一貫是謊話連篇,雖然他未必在這件事上一定也說謊,但是,劉邦這個說謊不眨眼的家夥說的話,我們得慎重聽之,不可盡信。而且,兩漢史書中的此類佐證極少。所以劉邦指責項羽盜掘秦始皇陵一事未必是真。
第二,項羽沒必要盜掘秦始皇陵。
項羽如果要盜掘秦始皇陵,隻有兩種原因可以解釋:一是仇恨,二是尋寶。
項羽與秦始皇確實有仇。項羽的祖父項燕當年就是在秦王贏政滅楚的戰爭中因戰敗而被迫自殺的。項氏世代為楚將,楚國滅亡對項氏家族來說也是滅頂之災。項羽因此對大秦帝國、對秦始皇懷有刻骨銘心的仇恨。項羽如何發泄這種家仇國恨呢?這就是《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的四件事:一是滅其國,二是殺其王,三是焚其宮,四是掠其寶。大秦帝國表麵上看是亡於劉邦,但實際上是亡於項羽,因為項羽消滅了大秦帝國最後的軍事力量;項羽殺死了秦降王子嬰,放火燒毀了大秦帝國的宮室,這把火竟然燒了三個多月才自然熄滅;他還將大秦帝國都城鹹陽及其附近的秦宮室中的財寶與美女悉數掠走,帶到了西楚國的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
項羽滅了大秦帝國,殺死了大秦帝國最後一代國君;徹底焚毀大秦帝國的國都;搶走了大秦帝國宮殿中的所有財寶(包括女人)。這就是項羽對大秦帝國刻骨仇恨的發泄。所以,項羽做完這一切之後,他的仇恨可以說已經得到了極大的發泄。
《史記》中確有伍子胥鞭屍楚平王的記載,但,那是因為伍子胥並未能滅楚國、殺楚王、焚楚都、掠楚寶,僅僅是破楚國、敗楚軍。所以,伍子胥的怨恨沒有得到充分發泄,這樣才導致了掘墳鞭屍事件。對於這一事件,《史記》做了非常詳細的記載。如果項羽真的盜掘了秦始皇陵,如此重大的事件《史記》能不記載嗎?項羽的名氣可比伍子胥大得多,秦始皇的名氣楚平王更是無法相比。
再說尋寶。
《項羽本紀》明確記載項羽在焚燒大秦帝國都城鹹陽的宮殿之後,“收其貨寶、婦女而東”。這些“貨寶”是什麼?是大秦帝國宮廷中的寶物。秦始皇陵中確實埋藏了大量的,但是,大秦帝國宮殿中的寶物肯定大大多於秦始皇陵墓中的寶物。這由兩方麵的原因決定:一是活人肯定不會將全部寶物埋在地下讓死人受用;二是秦二世肯定不會將大秦帝國宮殿的所有寶物全部埋在地下。都埋進去了,秦二世還享受什麼?
秦始皇兼並六國之後,從六國宮廷中獲得的寶物太多了,包括金銀財寶與絕色佳麗。這些寶物在秦王子嬰投降之時並沒有遭到損毀,最終被項羽洗掠一空,運到西楚國國都彭城。當然,劉邦也得到了一小部分寶物。項羽擁有了大秦帝國皇宮中的寶物,這已經使項羽基本上繼承了大秦帝國宮廷的全部財富,他還有必要去盜掘秦始皇陵嗎?
挖墳掘墓,一是費勁大,二是罵名大,三是收獲未必多。所以,我認為項羽撈得已經夠多的了,他犯不著挨千古之罵名,再去盜掘秦始皇陵。
所以,我們不能僅僅依據劉邦臭罵項羽的一麵之詞,就為項羽定下盜陵的罪狀,我們尚需其他文獻佐證。
這方麵的傳世文獻有沒有呢?
有。可惜都是有關項羽盜陵的記載。
《漢書·劉向傳》記載了劉向講的一段話:
及秦惠文、武、昭、嚴、襄五王,皆大作丘隴,多其瘞臧,鹹盡發掘暴露,甚足悲也。秦始皇帝葬於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餘丈,周回五裏有餘,石槨為遊館,人膏為燈燭,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珍寶之臧,機械之變,棺槨之麗,宮館之盛,不可勝原。
又多殺宮人,生埋工匠,計以萬數。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項籍燔其宮室營宇,往者成見發掘。
劉向說,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五代國君都行厚葬,封土極高,最終都被後人盜掘。
這是劉向為諫阻漢成帝大修寢陵所上奏書中的一段話。劉向通過這段話告誡漢成帝大修陵寢、施行厚葬隻能成為後世盜墓人盜掘的對象,遠不如薄葬更安全。因為薄葬無珍寶,陵寢自然不會成為時人與後人爭相盜掘的對象。為了勸諫漢成帝,劉向還列舉了秦始皇陵被盜掘一事為例;並且,明確指出是項羽盜掘了秦始皇陵。
劉向的根據是什麼?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劉向說此番話的意圖,是為了阻止當今皇上厚葬,因此,這話也有誇大的可能。隻有誇大其詞,講清楚厚葬的可怕後果,才能讓漢成帝幡然悔悟,停止大修陵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