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作了重大改革,特別是對一些製度方麵作了些改革。雍正起了“康雍乾”三代承上啟下的作用。
1736年,25歲的弘曆登基,這就是乾隆帝。他執政60年,在文治武功方麵都有建樹,為鞏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麵作出了重要貢獻,確為一代有為之君。
乾隆帝於1757年粉碎了準噶爾貴族割據勢力,統一天山北路。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大小和卓叛亂;1762年,清朝設伊犁將軍,統管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自從1762年起,清朝陸續派遣大批軍隊進駐新疆。永久駐軍的官兵攜帶家眷,主要來自東北、河北等地的達斡爾族、滿族等,為保衛祖國、開發邊陲作出了巨大貢獻。
1792年,清朝打退了廓爾喀對西藏的進犯。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製訂和頒行了《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對西藏地方的人事、行政、財政、軍事、對外關係等各方麵作了明確規定。
在“康乾盛世”時,社會經濟發展非常快。首先是耕地麵積迅速增加,至雍正時達到六千多萬公頃,恢複並超過了明朝萬曆時期。加上農業技術的發展,單位麵積產量的提高,使全國糧食總產量大大增加,我國人口在“康乾盛世”時突破了3億大關。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現象,政治日漸腐敗。軍隊的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在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階級矛盾激化,相繼爆發白蓮教和天理教等農民起義。
1839年,道光帝為解決鴉片貿易的弊端,派林則徐到貿易中心廣州宣布禁煙,此即虎門銷煙。1840年,英國悍然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1841年,清朝政府戰敗,被迫求和。1842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國侵略者簽訂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西方各國迫使清政府開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並土地,使得傳統農村經濟受到破壞。各地紛紛起事,其中華北以撚軍為主,華中華南以洪秀全太平天國與雲南杜文秀、馬如龍的雲南回變為主。
1856年,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共同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英法聯軍相繼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俄羅斯趁火打劫,從19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侵吞中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
1861年,鹹豐帝去世,其6歲之子載淳繼位,即同治帝。鹹豐帝本任命肅順等八大臣讚襄政務,兩宮太後與恭親王奕,發動辛酉政變,兩宮垂簾聽政,最後由兩宮之一的慈禧太後獲得實權。在當時,奕,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等部分漢臣,在消滅太平軍時認識到西方的船堅炮利,並且鑒於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師夷長技以製夷”、中體西用為方針展開自強運動,又稱“洋務運動”。
先後引入國外科學技術,建立現代銀行體係、現代郵政體係、鋪設鐵路、架設電報網;培訓技術人才並派遣留學生到歐美日等先進工業國家,培育出唐紹儀與詹天佑等人才;開設礦業、建立輪船招商局、江南製造總局與漢陽兵工廠等製造工廠與兵工廠,建立新式陸軍與北洋艦隊等。
洋務運動使得清朝的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複和增強,到慈禧太後與恭親王聯合執政的同治年間,清朝在文武齊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現了較安定的局麵,史稱“同治中興”。
至19世紀80年代,清朝軍隊裝備和洋務運動之前相比有了明顯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一係列戰役中,清軍和法軍互有勝負。戰後,清朝設立了海軍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