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由滿族統治者建立。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大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從此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製。1912年,清帝被迫退位。清朝從後金建立開始算起,曆經12帝,共計296年。
清朝前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國版圖,鼎盛時領土達1300萬平方千米。同時君主專製發展到頂峰。
清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帝製國家,對我國曆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自立為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在此前的1583年,他曾經以上輩遺留的13鎧甲做最初的裝備,相繼兼並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了女真各部。然後構築城池,設置大臣,製訂法律,受理訴訟,並建立八旗製度。
1618年,努爾哈赤公開反叛明朝政府,明朝舉國震驚。1619年,明朝在薩爾滸之戰慘敗,幾年間喪失遼東70餘城。後來相繼攻占遼陽、沈陽,首次遷都於遼陽,其後又遷都於沈陽。
1626年,努爾哈赤在寧遠戰役中被明軍大炮打傷,不久去世。他的第八子皇太極繼位。1635年,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也就是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努爾哈赤時的大金國號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號為崇德。
1643年農曆八月初九,52歲的皇太極猝死於沈陽後宮。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即位,年號順治。福臨是清朝第三位皇帝清世祖。
1644年,明朝崇禎帝在農民軍的攻城炮聲中自縊。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見明朝形勢急轉直下,就向清軍投降。清攝政王多爾袞趁機指揮八旗勁旅,兼程入關,以吳三桂為前導,進占北京。同年,清世祖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
清朝入關後,剿殺農民軍,鏟除明朝殘餘勢力。1659年,清軍占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曆經20多年的戰爭,清朝基本統一全國。
1662年,康熙帝8歲即位。在位期間,平定了“三藩之亂”,平定台灣鄭氏政權,設立台灣府,使台灣回歸祖國懷抱。他還在1685年和1686年,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雅克薩的俄軍,遏製了沙俄對華侵略的野心;1689年,他派代表與沙俄代表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此外,還平定了回疆、準格爾等反動貴族的叛亂。康熙帝鞏固和加強了祖國的統一。
自康熙時期至19世紀中期,我國在北起外興安嶺,南至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巴爾喀什湖和帕米爾高原,東抵鄂霍次克海、庫頁島和台灣廣大而神聖的領土內,實現鞏固了全國的統一,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當時世界上強大的國家。
康熙帝注意恢複和發展生產,采取了一係列有利於社會經濟恢複和發展的措施。1669年,康熙下令廢除圈地令,以後永遠停止圈地,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貴族旗主的經濟擴張,有利於自耕農民。
康熙還下令將明朝藩王的莊田改為“更名田”。康熙鼓勵墾荒,從1671年起,陸續放寬墾荒起科年限,並規定墾荒有成績,據開墾多少,給予不同官職,這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得到開辟。康熙適應了曆史發展的需要,進行一係列統一戰爭,使局勢趨向穩定,清政府大為鞏固,又通過一係列的文治,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使人民過上了和平生活。
1723年,雍正帝盛年登基,在位13年。他平定了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叛亂,在西寧與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區。1727年,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