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君主製頂峰的清朝(3 / 3)

對外方麵,1884年,清朝和法國為越南主權爆發了中法戰爭。清朝失去藩屬國越南,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台灣也宣布建省。1885年英國入侵緬甸,清朝駐英公使曾紀澤向英國抗議無效,隔年被迫簽訂《中英緬甸條約》,承認緬甸為英國所有。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力大增,1872年日本強迫清朝藩國琉球改屬日本,清朝拒不承認,中日交惡。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最後以清軍落敗而告終。

清政府於1895年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清朝割讓台灣和澎湖,失去藩屬國朝鮮和租界。洋務派李鴻章建立的北洋艦隊全麵瓦解,也宣告自強運動最終失敗。

隨後,由光緒帝與梁啟超和康有為領導發動的政治改革運動,又因為慈禧太後和保守派的反對,而軟禁了光緒帝,變法因此失敗,因為隻有103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維新”。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1901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清朝於八國聯軍入侵後國勢大墜,知識分子莫不提出各種方法拯救中國,主要分成立憲派與革命派兩種改革路線。

革命派希望推翻清朝,建立中華共和。1894年孫文於夏威夷檀香山建立興中會,1904年黃興於長沙成立的華興會,1904年蔡元培於上海成立光複會,此外還有其他革命團體。

1905年,孫文在日本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成立中國同盟會,並提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

1907年,清政府籌設資政院,預備立憲,並籌備在各省開辦谘議局。1908年7月頒布《各省谘議局章程及議員選舉章程》,命令各省成立谘議局。同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以確立君主立憲製政體,成立代議會。在立憲派成員的請願下,清政府宣布把預備立憲縮短三年,預定在1913年召開國會。同年光緒帝與慈禧太後皆去世,溥儀繼位,即宣統帝,其父載灃擔任監國攝政王。

1911年5月,清政府組成由慶親王奕劻領導的“責任內閣”,這是我國曆史上首次君主立憲。不過,該內閣中的很多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和失望,很多轉向於革命派合作。在清政府組成“責任內閣”的同時,四川等地爆發保路運動,清政府急派新軍入川鎮壓。同年10月,革命派於湖北發起武昌起義,南方各省隨後紛紛宣布獨立。清政府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內閣並統領清軍。袁世凱一方麵於陽夏戰爭壓迫革命軍,另一方麵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形成南北議和。

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清朝滅亡,標誌著我國2000多年來的君主製度正式結束。自此之後,我國進入民主時期。

清朝商業發達,分成十大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支配中國的金融業,閩商、潮商掌握海外貿易。清朝科技在醫學、地理、建築、農學、鐵路取得的成果顯著。

清朝的文化事業成功輝煌。清朝小說傑出者眾,曹雪芹著《紅樓夢》被認為代表著我國古典小說最高水平。《聊齋誌異》、《儒林外史》和晚清譴責小說均有很大影響。

清朝的京劇源於明朝的昆曲和京腔,形成於乾隆、嘉慶年間。京劇是我國的“國粹”。

清代的繪畫水準很高。清初朱耷、石濤的山水花鳥畫,中期的“揚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吳昌碩的仕女花鳥畫及楊柳青、桃花塢和民間年畫均對後人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