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怠政幹政毀掉的明朝(1 / 3)

明清兩代是我國曆史上的近世時期。明清兩代的封建君主專製達到頂峰,統一多民族的形勢得到鞏固。

在明朝早期,國家保持著一支龐大的軍事力量,並且實施了一些有效的改革措施。但後期的宦官幹政和官員怠政,引發了一係列社會矛盾。

清朝前期君臣保持了一個經營者的姿態,但從乾隆末年開始,衰象已經顯現。官員牟利,軍務廢弛,財政日虧,階級矛盾激化。在內憂外患之下,改革的新潮仍然不能力挽大廈於將傾。一個全新的時代到來了。

明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我國再次回歸到由漢族建立起來的的王朝,即明朝的統治之下。曆經12世、16位皇帝,共計276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朝滅亡。明朝是我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繁盛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明朝也曾是手工業、經濟最繁榮的國家之一。明朝沒有漢唐之和親,沒有兩宋之歲幣,隻可惜官員怠政,宦官幹政,終使天子禦於國門,君主死於社稷。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明太祖稱帝後,相繼消滅四川和雲南的對抗勢力,又派兵八次深入漠北追殲元朝殘餘勢力,取得多次勝利,最終在捕魚兒海滅亡北元朝廷。

明太祖即位後,為了發展經濟,積極恢複社會經濟生產,盡量減輕農民負擔,全麵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懲治貪汙的官吏,社會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史稱“武之治”。

1387年,明太祖派軍進攻遼東,迫降元將納哈出。至此,除漠北草原和新疆等地外,明太祖基本上實現了統一大業。

1398年明太祖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帝為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因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的精兵,準備削除燕王,結果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最後率軍南下,占領京師,是為靖難之役。

1402年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號永樂。明成祖時期武功昌盛。先是出擊安南,將安南納入明朝版圖,設立交趾布政司。之後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後的韃靼與瓦剌。

明成祖還於1406年和1422年對兀良哈蒙古進行鎮壓,以維持這一地區的穩定。明成祖為安撫東北女真各部,在歸附的海西女真與建州女真設置衛所,並派也失哈安撫位於黑龍江下遊的野人女真。

1407年,也失哈在混同江廟街的對岸塔林設置奴兒幹都司,擴大明朝東疆,也失哈並於1413年視察庫頁島,宣示明朝對此地的主權。

明成祖一改明太祖閉關自守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開始派宦官鄭和下西洋,向各國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貢體製。其規模空前,最遠到達東非索馬裏地區,擴大明朝對南洋、西洋各國的影響力。

在文治方麵,明成祖修大型類書《永樂大典》,在3年內即告完成。1405年明成祖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平國子監等衙門。1416年,明成祖公布遷都的想法,得到認同,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遷都。因為永樂年間天下大治,並且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學者將這段時期稱為“永樂盛世”。

成祖對異議者強力鎮壓,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十族最為慘烈。登基後恢複了太祖時期後來被廢除的錦衣衛,另外他還設置了另外一個特務組織東廠。至此,明代廠衛製度確立。

明成祖駕崩後,其長子朱高熾即位,即明仁宗,年號洪熙。明仁宗年齡已經偏高,即位僅一年就駕崩,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號宣德。

1435年明宣宗去世,9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統。明英宗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幹政的敕命鐵牌撤下,對太監王振信任有加。王振擅權貪腐,家產計有金銀60餘庫,其受賄程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