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短暫割據的五代十國(3 / 3)

除了五代十國以外,還有不少割據政權。如李克用稱晉王於河東,建立的獨立晉國,是後唐的前身;劉守光建立的燕國於河北北部,史稱“桀燕”;李茂貞稱岐王於鳳翔,建立獨立的岐國;黨項羌拓跋氏雄踞夏、綏等地,即定難節度使,成為西夏王朝的前身。

此外,唐朝滅亡,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八部,勢力日強,916年建立契丹國。後唐時,契丹攻滅渤海國,南向爭奪中原。947年,改國號大遼,改元大同。自此以至於北宋,一直與中原王朝對峙。

五代十國的建國者多是唐末的節度使,他們能建立政權是因為手中擁有強大兵力。因此在建國以後,為了鞏固統治,他們都設法削弱地方實力。長期稱雄的河北諸鎮在後梁、後唐之際被製服以至被消滅,就是因為自後梁始,禁軍開始強化。

禁軍除了用以捍衛京師和皇宮外,還被派駐各地,借以牽製和削弱藩鎮的實力。朝廷還頻繁調動節度使,更換其駐地,以防止他們長期占據一方,形成割據勢力。

節度使往往兼其他職務,有的因此不能親臨鎮所。一些地廣兵強的藩鎮,也由於地域被一再分割,勢力大為削弱。藩帥在該轄區內任命刺史、縣令的權力,逐漸被收歸中央。對他們舉薦、使用幕僚,也有不少限製。

當然,這些措施並沒有在各地全部實行,驕兵逐帥、帥強叛上的情況依然存在。但就節度使本身而言,通過以上的削藩措施,它的實力已比唐代減弱。

五代十國時的刑法,基本行用唐代的律令格式和編敕,但因曆朝又都有新頒的敕條,彙編附益,使得前後重複矛盾。

唐末黃巢起義後,長達六七十年內,大小戰事不停。華北地區的兵役和各種勞役異常繁重。戰爭破壞和苛重賦役促使數以萬計人民餓死或流徙他處。

唐末以來,南方雖也不免遭到戰爭的破壞,但在十國時期,重大戰事較少,政局也較安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

自漢魏六朝以來,成都平原和太湖流域社會經濟持續發展。蜀地富庶,前、後蜀時內部相對穩定,又注意興修水利,“廣事耕墾”。褒中一帶還興辦了屯田,農業生產比較發達。

吳、南唐、吳越所在的長江中下遊地區,大批荒地得到了開墾。吳越在浙東沿海修築了捍海石塘,以防海潮侵襲又募民開墾荒田,免征田稅,使兩浙成為東南的富庶地區。

唐末,北方大亂,不少人以“嶺外最遠,可以避地”,遷至南漢統治地區。長期安定的環境有利於發展生產,府庫逐漸充實。

諸國混戰雖然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但社會生產仍未中斷。即使在華北地區,後梁建國初和後唐明宗在位時,都曾分別采取某些恢複生產的措施。後周時,手工業如紡織、造紙、製茶等生產也有所發展。

瓷器製造和雕版印刷業的成就尤為突出,南方和北方都有精製的瓷器,也都出現了雕版印刷。

由於諸國林立,兵禍連年,商貿往來受到了嚴重影響。但通商貿易、互通有無是大勢所趨。華北需要的茶葉經常通過商人南來販運,南方茶商的行蹤也遠至河南、河北,他們販賣茶葉,買回繒纊、戰馬。江南人所需的一部分食鹽也依賴華北供應。

對外貿易也很興旺,東自高麗、日本,西至大食,南及占城、三佛齊,都有商業往來。福州、泉州、廣州都是外貿重要港口。吳越、吳國和南唐從海外輸入“猛火油”使用,還從海道再輸往契丹。

唐末,雕版印刷較發達的西蜀,印刷品主要是占卜書、字書等。史學也取得重要成績。《舊唐書》是這一時期撰成的重要史學著作。

五代十國是詞的重要發展時期。西蜀和南唐詞人較多,水平也較高,從而成為兩個中心。西蜀有韋莊、歐陽炯等人,他們的作品後來由趙崇祚等收入《花間集》,南唐有馮延巳、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等人。李璟父子的作品,後人集刻為《南唐二主詞》。李煜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