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祁連山北麓的藝術石窟(2 / 2)

在與“五個廟”石窟相對的黨河東岸上,存有4個殘窟。從“五個廟”上溯約5千米處,存有1個石窟,俗稱為“一個廟”。

“五個廟”4個殘窟的石窟繪塑風格與莫高窟同時期藝術一致。第1窟北魏時鑿建,西夏重修,中心柱窟形,壁畫有熾盛光佛、黃道十二官、二十八宿、水月觀音像,以及彌勒變、文殊變、普賢變、壇城圖等。其餘3個窟為五代、宋時鑿建,西夏、元重修,塑像均毀。壁畫內容有維摩變、說法圖、文殊變、普賢變、水月觀音、勞度叉鬥聖變、彌勒變、藥師變及十六臂、四臂觀音等漢密圖像。

昌馬石窟位於甘肅玉門鎮東南90千米處的祁連山北麓,源於祁連山的昌馬河經窟崖前北流,故名昌馬石窟。

昌馬石窟群包括大壩千佛洞和下窖兩處。洞窟開鑿在下窖村西的崖壁上,距地麵40米至50米。兩處共有窟龕11個,依山勢分南、中、北3段。窟形為中心柱。壁畫內容有坐佛、菩薩、騎獅文殊、騎象普賢、經變故事、供養天女、飛天、纏枝團花圖案等。

馬蹄寺石窟位於甘肅肅南臨鬆山中,計有北寺、南寺、千佛洞、金塔寺和上、中、下觀音洞等處,為一規模宏大的石窟群體,計有北寺、千佛洞、金塔寺等處。各處洞窟相距數千米至10餘千米不等,綿延近30千米。

每個小窟群,多的達30餘窟,少的僅有2窟,總共70多窟。民間傳說這裏的一塊岩石上留下天馬的一隻蹄印,寺窟由此得名。因其山崖石質屬粗紅砂岩,不便雕刻,故絕大多數造像為泥塑。

馬蹄寺石窟大量洞窟為北魏至明清曆代營建或重修,其中北朝9窟、隋1窟、西夏3窟、元19窟、明2窟、清36窟。

北寺有三十三天洞、藥王殿和藏佛殿,計21窟。除底層隻有壁畫而無塑像外,其他各層都有石胎泥塑觀音。一層至三層均開5窟,四層3窟,五層1窟。窟門排列整齊,間距越往下越疏,外觀呈寶塔形。每層之間都有隧道相通,隧道鑿在岩壁內部,由第一層北邊入口,呈“之”字形,迂回而上。

這21個洞窟形製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平麵方形,頂做成“人”字披;另一種是平麵方形,頂作覆鬥式四麵坡。窟正中都開一大龕,龕內坐佛均為石胎泥塑,壁畫繪有影塑千佛。

藥王殿,又稱南坐佛殿,鑿於元代,有泥塑藥師坐佛像一尊。藏佛殿位於三十三天洞北側,為北寺洞窟中最大的一個,窟形平麵呈“凸”字形,總深33.5米,寬26.3米,分前堂拜殿、甬道,形成內外兩陣。

千佛洞存餘10餘窟,北朝窟居多,位居馬蹄寺東北約3千米處。第2窟、第8窟中心塔柱式,塔柱四麵分4層造像。南寺和上、中、下觀音洞各有4窟至6窟不等。

金塔寺位於馬蹄寺的東南麵,為中心塔柱窟。洞窟坐北朝南,開鑿在山穀中高約60米的崖壁上。

金塔寺的東窟中心柱座基上分3層造像,下層開圓券形龕,塑坐佛、脅侍弟子、菩薩,龕楣上方各懸塑飛天6身至8身。中層每麵開3個小龕,塑交腳彌勒、坐佛、釋迦苦修像、脅侍天王、菩薩立像。

上層北東南三麵均塑10尊佛、10尊菩薩,西麵為元代補塑的5尊佛。四麵壁間以影塑的手法塑有坐佛、供養菩薩,以作為填補。

金塔寺西窟形製與東窟相仿,中心柱四麵僅下層各開一個大龕,龕外兩側塑菩薩、天王。中層四麵居中分別塑倚坐佛、坐佛、半跏菩薩和交腳彌勒,其兩側除北麵塑4尊菩薩4尊弟子外均為8尊菩薩。上層塑5尊佛、供養菩薩等。

金塔寺佛像造像臉型豐圓、鼻高唇薄、肩寬體健、莊重安詳,菩薩華麗俊美。懸塑的飛天身軀扭曲,略顯古樸稚拙,真切感人。

整窟造像結構嚴整,統一和諧,富麗堂皇,以圓雕、高浮雕、影塑和彩繪相結合的手法,層次分明地塑造了眾多的佛教人物形象,充分顯示出5世紀前後我國早期石窟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

除了這些石窟外,祁連山北麓石窟還有文殊山石窟、天梯山石窟、水峽口下洞子石窟等,各窟不同程度保存了不同時期佛教洞窟形製、塑像造型、壁畫手法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