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位於祁連山脈北麓,沿祁連山北麓留下了眾多的石窟和石窟群,比如西千佛洞、東千佛洞、榆林窟、昌馬石窟、馬蹄寺石窟等,它們同樣是我國敦煌石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千佛洞因其位於莫高窟以西而得名,俗稱千佛洞。它開鑿於黨河河岸的懸崖峭壁上,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千佛洞洞窟群於北魏時開鑿,迄止於元代,現有洞窟16窟。在保存較好的9個石窟中,中央大多有中心座,座四周鑿龕,內塑佛像,四壁多繪賢劫千佛、佛跌坐說法圖、佛涅槃像。
中心座和四壁的佛像下,繪金剛、力士像。北魏一石窟內南壁西段繪“睞子經”故事,東段繪“勞度叉鬥聖變”故事,為莫高窟北魏洞窟所沒有的佛本生故事,可填補其空白,有獨特價值。其餘窟龕的四壁和藻井則很少繪佛本生故事。
西千佛洞有彩塑34身,壁畫約800餘平方米。洞窟形製與莫高窟同期洞窟基本相同,大致可分為中心塔柱窟、覆鬥頂形窟、平頂方形窟以及敞口長方形大龕4種類型。
隋代第9窟窟型類似於遊牧民族的圓帳,是敦煌窟型中唯一的。北魏晚期第5窟中心柱正麵龕內的佛像很具特色,其純熟練達的塑作技巧和優美的造形,雋秀和莊嚴肅穆的神態,是典型的秀骨清像,為北魏時期的佳作。
西千佛洞的壁畫內容及風格基本上也與莫高窟同期壁畫趨於一致,如第10窟南壁窟門兩側的“勞度叉鬥聖變”和“啖子本生”故事畫,均以白粉作底,墨線勾勒,赭石和青綠淡染,無論是構圖設色或是人物形象,均具有濃鬱的中原氣息。
第15窟的觀無量壽經變、東方藥師變、降魔變、觀音經變等壁畫,其精美程度與莫高窟中唐時期最主要的代表作品不相上下。
東千佛洞位於甘肅瓜州縣橋子鄉東南35千米的峽穀兩岸,現存洞窟23窟,其中有壁畫、塑像者8窟。東岩3窟,西岩5窟,多為單室窟。形製有長方形中心柱隧道窟、圓形穹隆頂窟和方形平頂窟。
其中第2窟、第4窟、第5窟、第7窟均為長方形中心柱窟,存部分佛、菩薩塑像,但多為清代重修,唯第4窟西夏高僧像,身著俗裝,保存完好。
壁畫分布四壁,有經變畫、密宗圖像、尊像畫、裝飾圖案和供養人像。經變畫有西方淨土變、藥師淨土變、文殊變、普賢變、水月觀音變等。
密宗圖像有壇城圖、密宗曼荼羅、十一麵觀音變、八臂觀音變等。尊像畫有說法圖、釋迦行道圖、禪定佛像、觀音像等。
裝飾圖案有窟頂裝飾、圓光、背光、邊飾等,紋樣有蓮花、忍冬、百花、卷草、火焰、寶珠等。供養人像多為西夏供養人像,並有西夏文題名。
榆林窟又名萬佛峽,位於甘肅瓜州縣,即原安西縣城南70千米處。它開鑿在榆林河峽穀兩岸直立的東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樹成林而得名。
作為敦煌石窟的重要組成部分,榆林窟同莫高窟在洞窟形式、表現內容、藝術風格方麵十分相似,可以說一脈相承,互為姊妹窟。
榆林窟開創於隋唐以前,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開鑿和繪塑,進行過大規模的興建。榆林窟存有完整壁畫的洞窟有43個,其中東崖32窟、西崖11窟。有彩塑272身、壁畫5650餘平方米。
榆林窟洞窟形製主要有中心佛壇窟、中心塔柱窟、大像窟等3種。各形均始於唐代,後成定式沿用。東西兩崖上層洞窟前麵多有較深的甬道,且橫開連通毗鄰各窟的長穿道,這一點與莫高窟有所不同。
榆林窟主室形態主要有3種:一種主室呈長方形,偏後有中心柱,四麵開龕,有前室及長甬道,多為唐初開鑿,有的甬道長達8米;一種主室呈方形,覆鬥藻井,中心設須彌座;一種主室呈方形,覆鬥藻井,中心置圓壇,無甬道,多為密宗窟。
彩塑造像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形式有圓塑、浮塑等。除了第6窟大佛殿宋代塑的高24.35米的善跏坐佛像和第5窟長13米的臥佛像各一身為石胎泥塑外,其餘的造像多為清代製作,均為木骨泥塑,藝術水準很是一般。
洞窟開鑿在黨河水衝刷形成的砂崖上,砂崖高約30米,洞窟懸於半崖,距地約12米到15米。在由南向北長約300米的懸崖峭壁上,洞窟共有19個,唯有中間5窟可以登臨,故被稱為“五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