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
敦煌莫高窟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與人的關係以寄托人們善良願望,安撫人們心靈藝術。
盡管敦煌壁畫幾乎都是描寫佛教內容,但宗教思想也離不開現實生活,敦煌壁畫中有許多描繪世俗生活的壁畫,再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敦煌莫高窟壁畫數量眾多、內容豐富,有佛像、故事、飛天、伎樂、仙女等。從藝術上看,其結構布局、人物造型、線描勾勒、賦彩設色等,均係統地反映了各個曆史時期的藝術風格及中西藝術交流融彙的特色。一些有情節的壁畫反映了大量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及民族特征的社會現實。
敦煌莫高窟壁畫中,最多的是反映佛教文化的壁畫,可分為6大類:故事畫、經變畫、尊像畫、供養人畫、裝飾圖案畫和神話題材畫。在佛教壁畫之外,還有社會風俗畫及山水畫、動物畫等。
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故事畫,就是用通俗、形象的畫麵,把抽象、深奧的佛教經典史跡表現出來。包括本生故事畫、因緣故事畫佛傳故事畫、佛教史跡故事畫等。
本生故事畫繪述釋迦牟尼過去若幹世為菩薩時忍辱犧牲、教化眾生、普行六度的種種事跡與善行。
因緣故事畫講述釋迦牟尼成佛後度化眾生的故事。敦煌因緣故事畫多以單幅主題畫、連環畫形式等出現在早期洞窟壁畫中。
佛教故事畫是描述釋迦牟尼從入胎、出生、成長、出家、苦修、悟道、降魔、成佛以及涅槃等被神化了的傳記故事的連環畫。一般是以一個畫麵一個故事的形式表現,部分以長卷式連環畫來表現,到了晚期則多見於屏風畫形式。
佛教史跡故事畫是表現佛教傳播和佛教曆史的壁畫,主要有佛教在傳播過程中的曆史人物、事件、佛教聖跡、遺跡,靈異感應事跡和瑞像的圖畫。
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經變畫,即用通俗易懂的圖畫表現深奧的佛教經典內容。經變畫也稱為“變”或者“變相”,廣義而言,凡是依據佛經繪製的圖畫,均可以稱之為“變”。
敦煌經變畫專指依據釋迦牟尼所講的某一部乃至幾部佛經的主要內容繪成首尾完整、主次分明、情節明晰的大畫。
經變畫自六朝以來就已經出現,是敦煌壁畫中最主要的部分,多達30餘種、千餘壁,而尤以唐五代宋時為盛大。
莫高窟壁畫中的尊像畫,即以釋迦牟尼的形象虛構出來的佛像畫,有三世佛像、七世佛像、千佛像、十方諸佛像等。另外,還有多種菩薩、天王、弟子像,菩薩像中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
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幾乎每一個時代的每一個洞窟,都能夠看到以釋迦牟尼的形象虛構出來的許多佛像畫,也就是尊像畫。在莫高窟早期洞窟中,以佛為主的說法圖很多,而佛陀畫像則很少。
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供養人畫,就是信仰佛教並出資建造石窟的人的畫像,可以畫家族、親眷、奴婢。莫高窟的建造者既有僧團、地方機構,又有私家僧俗人眾。
出行圖是敦煌供養人畫中的特殊一部分,其主題在於表現窟主的武功、政績及高貴的身份。作為窟主,出行圖表現了他們對佛的敬仰,同時也是其擁有的世俗權力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