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大宋的藝術(7)(2 / 3)

蘇東坡的書法風格,用筆豐腴跌宕,常能自創新意,得天真爛漫之趣,時凝練端莊,或豪放不羈,或風神蕭散。黃庭堅的書法風格,用筆縱橫拗崛,努力自成一家,盡奇藏鬱拔之能,時氣勢磅礴,或意趣自然,也姿態多變。米芾的書法風格,用筆俊邁豪放,提倡天真率意,走沉著痛快之路,時癲狂不俗,或風流倜儻,也清曠恬淡。各人書風自成一格,時人後人都推崇備至,列於宋四家之中,向無異議。

惟獨列於四家之末的“蔡”,時有爭議。一般認為應指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軍仙遊(今屬福建)人,天聖進士,曆知福州、開封、杭州等地,入為翰林學士,遷三司使,為官有能名,卒諡忠惠。他在書法上可稱五代之後卓然為宋朝領先的大家,他力挽狂瀾改變了宋初書壇的靡弱風氣,可以說是他開啟了宋朝書派的主潮。他用筆委婉秀勁,講究晉唐古意,得法度精神之氣,時鋒利流暢,或簡約含蓄,也清靈拔俗。楷、行、草諸體都可在書法史中占一席之地,如其正楷端莊沉著,行書淳淡婉美,草帖富於變化。總之,功底深厚,技巧全麵,精妙得體,自成一格。

歐陽修對其書法曾稱讚不已,說:“蔡君謨之書,八分、散隸、正楷、行狎、大小草,眾體皆精。”“蔡君謨博學君子也,於書尤稱精鑒。”“君謨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歐陽文忠公文集》)。蘇軾也認為,“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東坡題跋》)。鄧肅曾評論道,“觀蔡襄之書,如讀歐陽修之文,端嚴而不刻,溫厚而不犯,太平之氣,鬱然見於毫楮間”(《跋蔡忠惠書》)。黃庭堅也說,“蘇子美、蔡君謨皆翰墨之豪傑”(《山穀文集》)。《宋史·蔡襄傳》曰:“襄工於書,為當時第一,仁宗尤愛之。”曾詔命製諸貴族碑文。可見其書法得到社會的重視及文豪們的讚賞,甚至“為當時第一”,那麼,將蔡襄列於“宋四家”之中,應是當之無愧的。

然而,明清以來有學者提出:四家之末的“蔡”原本應指蔡京。如明代孫獷在《書畫跋》中說:“宋四大家其蔡是蔡京,今易以君謨,則前後輩倒置。”清代書畫鑒賞家張醜在《清河書畫舫》中也說:“宋人書例稱蘇、黃、米、蔡者,謂京也。後人惡其為人,乃斥去之而進君謨書耳。君謨在蘇、黃前,不應列元章後,其為京無疑矣。京筆法姿媚,非君謨可比也。”確實存在先後輩份的問題,蘇軾比蔡襄小二十五歲,黃庭堅比蔡襄小三十三歲,米芾比蔡襄小三十九歲,將蔡襄排於其後,真是輩分倒置了,更何況蔡襄又可稱是宋朝書法開派之大家。而蔡京比蘇軾小十歲,比黃庭堅小兩歲,隻比米芾大四歲,將蔡京排在最後,這方麵問題應不大。清杭世駿《訂訛類編續編》就將“蘇黃米蔡非蔡襄”,作為人們訛誤的一個事例。可見,明清時“蔡京說”頗有市場。

蔡京(1047~1126),字元長,與蔡襄同鄉,熙寧進士,徽宗朝曾四度為相,長達十七年之久,壞事做絕,為“六賊”之首。然而平心而論,蔡京的書法還是有一定成就的,據說徽宗之所以看中蔡京,主要是其書法的魅力。其用筆簡捷飄靈,顯得自然流暢,無猶豫雕琢之痕,時秀勁瀟落,或婉約柔美,也帶幾分矜持。一般以為書法是人生的藝術,由書而論人,或由人而論書,人品與書品往往相輔相成。然而在蔡京身上,我們卻看到人品與書品極不和諧的一幕:其人品是如此陰暗齷齪、狡詐可惡,其書品卻常常清秀明快,境界頗妙。可見書法作品有其一定的獨立性,不能和人品混為一談,但中國曆史傳統卻常常因人廢書,或以人評書。由此,史料中評述蔡京書法活動的有關資料很少,其留給後人的作品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