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目前傾向於“蘇軾為老泉”的人較多一些。他們又提出進一步的辯論理由:《瑞桂堂暇錄》的作者不詳,應該是南宋時人。而與蘇洵同時代人的文章中,人們從未見過有稱蘇洵為“老泉”者,如果蘇洵確有此號,同時代人不會不知,也不會不用,因稱人字號為古人的習慣。蘇洵夫婦葬於老人泉,蘇氏子孫就以“老泉”稱其墓地,而南宋文人不察,遂出現以墓地名稱蘇洵的情況,甚至又訛為其別號。這一點又可從蘇軾行文從不避諱“老泉”二字為證,如其詩《六月七日泊金陵阻風,得鍾山泉公書寄詩為謝》中有“卻有老泉來喚人”之句,其“老泉”純屬戲呼。在避諱之製頗嚴的宋代,兒子行文不避父親之號,是難以說得過去的。所以,“老泉”是蘇軾晚年因思念故裏先塋所給自己取的別號,這時他作畫畢或書“老泉”之號,或鈐以“老泉山人”、“老翁泉”等印章,由於這時已是東坡晚年,所以知之者甚少,以至造成後世的謬誤。
看來是“蘇軾說”占上風,但真相的顯現,仍有待更為清晰的證據。
蘇東坡《洞仙歌》創作
蘇東坡的名詞《洞仙歌》,有人以為是改編自孟昶的詞或詩,也有人不同意這一說法,遂引起文學史上一番爭論。那麼,東坡的《洞仙歌》到底是原創,還是改編他人作品,這一問題確實頗為複雜。
蘇東坡蘇東坡在《洞仙歌》前序中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我七歲的時候,遇見一位峨眉山老尼,姓朱,名字已經忘了,年紀約有九十歲。她自己說年輕時曾隨其師傅進入五代時後蜀國主孟昶的宮中。一個大熱天,蜀主孟昶與其貴妃花蕊夫人,夜裏在宮中的摩訶池上納涼,雅興上來作了一首詞。朱尼也在邊上侍奉,便記下了此詞。到今天又過了四十年,朱尼也早就過世了,再沒有人知道這首詞。我也隻記住了最前麵兩句,有空仔細想想倒也頗有味道,它難道不就是《洞仙歌令》嗎?於是便將它填寫補足。全詞如下: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何如?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這首詞畫出一幅優美靜謐的宮中夏夜納涼圖:貴妃天生麗質,所謂“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摩訶池上宮殿中吹來的風,含有陣陣香氣。拉開繡簾,隻見一輪明月照著人間。美人還沒有睡。靠在枕邊,頭釵和鬢發已有些亂了。天氣炎熱睡不著,拉起美人的手出來散步,宮廷中已鴉雀無聲,隻見天上的星星在暗渡天河。試問美人:夜已至幾時?夜已至三更。月光恬淡,星移鬥轉。屈指算算西風幾時再來,時光如流年,在不知不覺中逝去。
按照蘇東坡的前序,他是七歲的時候聽得眉州老尼念過那首《洞仙歌令》詞,四十年過去了,也就是在東坡年近五十歲之時,隻記得前兩句“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由於感覺頗有味道,便提筆為其補足。也就是說這首詞除前兩句外,基本上是蘇東坡的作品。那麼眉州老尼那首《洞仙歌令》又是怎樣的一首詞呢?這就引起後世研究者的興趣,一些人還對此作了詳盡的探索和考證,不過其結論卻大相徑庭。
南宋趙聞禮所編的《陽春白雪》中這樣記載:“宜春潘明叔雲:蜀主與花蕊夫人避暑摩訶池上,賦《洞仙歌》,詞不見於世。東坡得老尼口誦兩句,遂足之。蜀帥謝元明因開摩訶池,得古石刻,遂見全篇。”全詞如下: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貝闕琳宮恨初遠,玉闌幹倚遍,怯盡朝寒。回首處,何必留連穆滿。芙蓉開過也,樓閣香融,千片紅英泛波麵,洞房深深鎖。莫放輕舟,瑤台去,甘與塵寰路斷。更莫遣流紅到人間,怕一似當時,誤他劉阮。
趙聞禮,字立之,號釣月,南宋人,祖籍濮州臨濮(今山東鄄城縣西南),曾官胥口監征。工詞,有《釣月軒詞》。所編《陽春白雪》保存了不少宋詞作家的資料。如上述資料可靠的話,就是說眉州老尼所傳的那首《洞仙歌》,在南宋蜀將謝元明整理成都摩訶池時所得的石刻上發現了。這樣今傳前麵的這首《洞仙歌》,確係蘇軾所創作。
然而,南宋王明清在《揮麈餘話》中卻說:“‘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孟蜀主詩,東坡先生度以為詞。”王明清,字仲言,汝陰(今安徽阜陽)人,少承家學,習知各朝史實與典章製度。曆孝、光、寧三朝,官來安縣令、泰州通判、浙西參議等。鑒於南渡後史料散佚,因采逸聞遺獻,成《揮麈錄》二十卷,所記頗為詳盡,為當代國史所采,說明其可信度及其價值。那麼按他所言,東坡的這首《洞仙歌》並非為原作,而是將孟昶的有關詩句再擴度為詞。那麼孟昶的全首詩是如何的呢?
南宋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載,《漫叟詩話》雲,錢塘有老尼能誦後主詩首章兩句,後人為足其意,以填其詞。予嚐見一士人誦全篇雲:
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暖。簾開明月獨窺人,欹枕釵橫雲鬢亂。起來瓊戶悄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屈指西風幾時來,隻恐流年暗中換。
南宋張邦基的《墨莊漫錄》也載:“近有李公彥《季成詩話》乃雲:楊元素作《本事曲》,記《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錢塘有老尼能誦後主詩首章兩句,後人為足其意,以填此詞。其說不同,予友陳興祖德昭雲:‘頃見一詩話,亦題雲李季成作,乃全載孟蜀主一詩’。”所錄詩與《苕溪漁隱叢話》基本相同,隻有“起來瓊戶悄無聲”一句改為“三更庭院悄無聲”,而“暗香暖”為“暗香滿”。明代田藝蘅的《留青日劄》也載有這首詩,不過說它是花蕊夫人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