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大宋的藝術(2)(1 / 3)

持折中態度的學者也不少。認為柳永詞的主要內容是反映了封建社會中部分知識分子在懷才不遇、仕途潦倒後的悲憤和不滿的情緒,表達了他們對功名利祿的某種淡漠,但還未具有陶淵明那種不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汙的高潔理想,或像李白那種蔑視權貴的叛逆精神。同時,柳永從一個失意文人的角度描寫了社會中被壓迫的妓女及有關下層民眾的生活,對她們表示了一定的同情,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對詞作的傳統題捌也有一定的突破。但其詞也表現了封建知識分子的庸俗頹廢的一麵,寫過一些對最高統治者歌功頌德、阿諛逢迎的作品,其思想傾向是相當複雜的。總之,不論是戀情詞還是羈旅行役詞,都深深烙印著柳永的人生遭際。它們以其特有的直率和真切,唱出了生命的歡樂和悲愁、追求和厭倦。

看來,柳永的作品和人品本來就是一個複雜的綜合體,要做出簡明的評價是不可能的。問題是學者們的看法如此眾說紛紜,甚至鮮明對立,這倒更增添了此謎的魅力。

範仲淹創作《嶽陽樓記》

北宋名臣範仲淹的人品行止猶如一塊豐碑,聳立在中國曆史的長廊中,後人在仰慕他的風采時,往往要詠誦他的千古絕唱《嶽陽樓記》,其浩渺雄渾的自然景觀,光風霽月的人格境界,讓人心曠神怡,思緒萬千。然而,一些學者在經過詳盡考證後,居然提出範仲淹一生從沒到過洞庭湖,更沒登過嶽陽樓的觀點。那麼,《嶽陽樓記》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呢?這些學者的這一觀點能成立嗎?

慶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範仲淹五十八歲,在知鄧州(治今河南鄧縣)任上,完成了這篇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嶽陽樓記》: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裏,浮光耀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呼!予嚐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這座嶽陽樓,乃江南古代三大名樓之一,位於今湖南嶽陽市西邊的洞庭湖畔。據說,早年是嶽陽城的西門樓,三國時吳國名將魯肅曾將它作為閱兵台,在其上檢閱了浩浩蕩蕩的東吳水師。唐宋以來,久負盛名,成為曆代文人墨客登臨賦詠之所。經曆了數十次的重建與修葺,還有三次遷移,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著迥然有別的風景與外貌。然而在讀過此篇《嶽陽樓記》的人們的心目中,它卻始終是範仲淹筆下的那座能俯瞰八百裏洞庭,景色氣象萬千,使人心曠神怡的千古名樓。

樓以文顯,文以樓傳,千百年來,嶽陽樓因範仲淹的名篇而聲譽益著。該文對嶽陽樓景物描寫得如此生動逼真,人們不由被那風雲變幻的洞庭山水所深深吸引。文章的抒情也獨具匠心,表現出作者非凡的抱負,演繹出一種光風霽月的人格精神,令人高山仰止。凡是讀過此名篇的人,誰不向往到嶽陽樓一睹其卓絕景觀和精神風姿呢?

然而,在對《嶽陽樓記》的研究中,許多學者查閱了《範文正公文集》、《範文正公年譜》等有關史籍,卻發現範仲淹“少長北地”,成年後考中進士,就一直在其他各地做官,一生從未到過洞庭湖,更未登過嶽陽樓。我國四大淡水湖區域,範仲淹曾守蘇州、饒州,在兩地留下過有關詩文,所以到過太湖、鄱陽湖;他任京官和外放之間,也多次經過洪澤湖;唯獨沒有資料表明他去過洞庭湖。有學者對範仲淹在成年後的行蹤和宦曆作了詳盡排察,繪成往返路線圖,最後的結論仍是:範公無法到達洞庭湖區域。

既然許多學者認為範仲淹沒有到過洞庭湖,也沒登過嶽陽樓,那麼這篇如此膾炙人口的《嶽陽樓記》是如何寫出來的呢?範仲淹是怎樣把有關景物描繪得栩栩如生的呢?

一種說法是,範仲淹的祖籍是蘇州,所以說他是生在蘇州,長在蘇州,甚至斷言範仲淹“誕生在蘇州郊區的香山鎮”,曾經在蘇州的天平山下發憤苦讀。所以他從小在太湖的岸邊長大,對湖泊那種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氣象萬千的景觀十分熟悉。

其實,範仲淹的出生地及其少年成長之地都存在不同說法。據富弼所撰《文正範公墓誌銘》記載,唐代後期,範氏從長安舉家南遷,有一支定居蘇州吳縣。五代時,範氏數代在吳越做官。範仲淹的父親範墉於太平興國初歸宋,先後任一些地方的幕僚官。端拱二年(989)八月,範墉官任武寧軍(徐州)節度掌書記,其繼室謝氏生下小兒子範仲淹。樓鑰《範文正公年譜》明確記載:“太宗皇帝端拱二年已醜秋八月丁醜,公生於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就是說,範仲淹生於山東徐州,而不是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