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也是一位長壽皇帝,活到了89歲。他的一生,為後世留下了許多故事,而其中人們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的身世。直到今天,關於乾隆的身世和他的出生地一直說法不一。
按理說,一個人生在哪裏,當是一清二楚的。更何況是皇家的龍子龍孫,史官秉筆記注,天下萬人注目,還能有啥紛爭?可這事兒在乾隆爺那裏卻偏偏說不清楚。長期以來,對乾隆生在哪裏,竟有很叫勁的幾種說法。
一種傳說是,乾隆是在康熙年間,為熱河行宮——避暑山莊的宮女所生,這宮女渾名醜大姐,真名叫李金桂,南方人。
話說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秋季,皇帝率領皇子親貴,文武大臣,來到“木蘭圍場”舉行一次大規模的狩獵活動。這“木蘭圍場”在承德以北四百裏的地方,此地山高林密,百獸俱全,是個理想的狩獵場所,方圓數百裏的圍場,由近五十個小圍場組成。八月底的一天,在阿格鳩圍場,康熙皇帝端起獵槍,打中了一頭肥碩的梅花鹿。皇帝的槍聲就是信號,各隊扈從聞聲策馬揚鞭,追逐四散的群鹿。其中一隊的領隊是皇子雍親王胤禛,這胤禛身材魁偉,能騎善射。隻見他挑中一隻大鹿,全力追趕,足足追有一頓飯的功夫,方舉槍射擊,連發兩槍,結果了這頭鹿的生命。胤禛勒住馬,回頭望去,隻有貼身的一個叫恩普的“哈哈珠子”(男孩子)氣喘籲籲趕上來,其他人馬已不知去向。
胤禛高興地指令恩普,砍下鹿角,好回去登賬。恩普卻先拿出一個木碗,割開鹿的喉管,接一碗鹿血,遞給胤禛,那胤禛一口氣喝了大半碗,然後才動作麻利的砍下鹿角,主仆二人跨上馬,緩緩南行。
據講,鹿血有壯陽補氣之神效。不多時,隻見騎在馬上的胤禛臉漲得通紅,鹿血勁發。心裏像有一團壓不住的火,喉嚨熱呼呼的,像有東西梗得難受,喘不上氣來。胤禛忙叫住恩普道:“這附近有人家嗎?”恩普回答:“可能沒有。”胤禛急躁難耐,狠狠罵道:“混賬東西,真沒用!”恩普見他這個樣子,不敢多嘴,細心一想,忙說:“四爺,翻過前麵的山,就能看見行宮,我去找個妞兒讓您使用。”胤禛隻好重新上馬。他們順坡而下,很快到了平地,隻見平地盡處,是一個菜園,菜園邊處,又是一片樹林,林邊一座茅屋映在眼前。主仆二人停住馬,恩普忙說:“四爺,您先進屋等等,我很快就回來。”胤禛明白他去做什麼,便進屋坐在炕沿上等著。不多時聽得一陣腳步聲和恩普與一個宮女的說話聲。那宮女說:“大老遠的到這兒來幹啥?”恩普回答:“你進去就曉得。”說著恩普就將這宮女推進屋,然後又掩上門。宮女驚叫一聲:“四阿哥!”胤禛早已按耐不住欲火,黑暗之中與這宮女草草完了事情。於是演出了這段露水姻緣。
為雍正閑章,壽山石質,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胤禛摸索推開屋門,回頭一望,真是吃驚得很,這宮女實在長得太醜,想到剛才那番光景,不由大失所望,恨不能馬上離開此地。於是急忙叫道:“恩普,快牽馬來!”恩普牽過馬來,胤禛上了馬後,一言不發,往北歸隊,心裏在叨咕:原來清朝家規嚴格,皇子私通宮女,算是穢亂宮闈,這事如果傳出,不僅自己競爭皇位無望,也會給臣下和後人留下笑柄。隻有當機立斷,除掉這知情的哈哈珠子。想著想著便走近峽穀,這峽穀路很窄,一麵是懸崖,一麵是峭壁。胤禛讓恩普前麵帶路,自己拾鞭策馬跟著,當他靠著峭壁一麵與恩普的馬接近時,便舉起鞭子狠狠向恩普的馬眼抽去,恩普馬受驚,亂踹亂跳,三下兩下,就把恩普拋下懸崖,馬也隨後落進了穀底。
當胤禛奔出峽穀時,望見前麵有七八個皇帝派遣的近侍騎馬迎來,雙方停住馬,一名禦前侍衛忙說:“四阿哥,奴才們可找到你了。”胤禛便將如何追上了一頭大鹿,恩普又如何不小心掉下懸崖之事細述一遍,禦前侍衛安慰一番,留下兩名侍衛查找恩普下落,自己便陪著胤禛上馬,趕回圍場。自然免不了父皇幾聲責備,便又隨皇帝回到避暑山莊。隨後,禦前侍衛稟報了恩普的死訊及善後處理。不久,雍親王及陪侍人馬就隨皇帝回京了。
轉年的五月,皇帝照例要到熱河避暑,秋季行圍。大駕臨來之前,避暑山莊的總管太監康敬福便遇到一個大難題,一籌莫展。
原來,去年秋獵,與四阿哥豔遇的宮女李金桂懷孕了!消息傳到康敬福耳裏,真把他嚇壞了。當聽說男方是四阿哥時,更嚇得驚慌失措。弄死她吧,人命關天,下不了手。再說,她懷的若真是四阿哥的龍種,就更不能馬虎從事了,還是看看再說吧。轉眼金桂懷孕已八個月了,肚子一天大似一天。康敬福也一天比一天著急,萬般無奈,隻好告訴朝中內務府總管大臣、兼任步軍統領的隆科多,請他想辦法。這隆科多是孝懿仁皇後的胞弟,其子又娶了四阿哥的同母妹妹,同皇帝是至親。所以,受到皇帝重用,他本人也與皇四子關係密切。
隆科多也是隨皇帝來熱河的扈員之一。聽到康敬福的報告大吃一驚,並在康敬福的安排下,來到行宮北麵菜園旁的茅草屋,傳詢金桂。在一番姓什名誰、今年多大的詢問之後,隆科多嚴厲的問:“你說清楚,你肚裏懷的到底是誰的種?”“四阿哥的!”金桂回答得很堅決。隆科多半信半疑,不免改變嚴厲的態度,平靜地問:“你見過四阿哥嗎?”“沒有”。“你既然說沒見過,那麼你怎麼知道是四阿哥的種呢?”
“是恩普跟我說的。”
隆科多問康敬福,恩普是誰?康敬福忙回答:“是四阿哥貼身的哈哈珠子,去年摔死了。”隆科多一愣,想到這,不是死無對證嗎?
隆科多不免又問:“你既然不認識四阿哥,怎麼卻認識四阿哥貼身的哈哈珠子?”金桂回答:“恩普他無事時,常常到我們這兒找我們玩,所以就認識了。”
隆科多接著又問:“那麼,那天是恩普找的你了,他跟你都說了些什麼?你們到了哪裏?”
金桂立即回答:“那天是恩普找的我,他讓我陪他去抓蝴蝶什麼的,當走出很遠來到這屋子外麵時,我要回去,他卻騙我說:‘你進屋裏吧,這裏有福,說不定還會遇到貴人。’說著便把我推進屋去,隨手把門關上。”又說:“門剛開的時候,外麵有光,我看門對麵炕上坐著的人留鬈發,我聽人說,四阿哥留鬈發。”
“還有呢?”隆科多又問。“還有……”
隆科多想事已至此,再問也是這樣了。便對金桂說:“好!你回去吧。但你心裏要有數,不要跟別人說什麼!”金桂說聲:“是!”於是,康敬福叫來太監將金桂送回來處。接著隆科多又叮囑康敬福要嚴厲告誡手下,不得走漏風聲,並要善待金桂。
俗語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到了八月,金桂已懷孕十一個月了,仍沒動靜。隆科多更加著急起來,忙讓康敬福將大腹膨起來的金桂找來,厲聲問道:“你到底懷的是誰的種?”“是四阿哥的!”隆科多大怒道:“還提四阿哥!我問你世上有懷孕十一個月的女人嗎?”金桂哭著說:“不知道。”“不知道?若不看你大肚子,非拿大板打你!你說實話。”
金桂一麵痛哭,一麵跪地陳述:“大人,奴才如有半點假話,請求一死,我懇求大人問問四阿哥,否則我死不瞑目。”
隆科多回到住所,傷透了腦筋:問四阿哥吧,他卻留京辦事,不在隨員之列,若派人進京去見四阿哥問問清楚,又怕措詞不善,四阿哥會發脾氣,造成意外風波,不好收拾。正在舉棋不定,消息卻傳到了德妃耳中。德妃是四阿哥的生母,聽說兒子幹了這等事來,氣的大病一場。
德妃姓烏雅氏,五十二歲了。她一向忠厚,識大體,深得皇帝敬愛。聽說她病了皇帝自然來到德妃寢宮看視,詢問得病原因,德妃免不了淚流滿麵,哭出聲來。
皇帝驚異地說:“怎麼回事,為什麼這等傷心?”
德妃伏枕磕首,哀聲乞情地說:“奴才是替四阿哥著急,請皇上看在奴才的薄麵,饒恕他的罪過吧!”
皇帝越發驚異,說:“我不明白。他犯了什麼罪呢?”德妃說:“請皇上問問舅舅(隆科多)就知道了。”
皇帝立即派侍衛召隆科多來問話。皇帝問:“四阿哥犯了什麼罪?德妃讓我問你。”
隆科多聽說德妃出麵周旋,感到事情比較好辦了。便不慌不忙地答道:“出了笑話,奴才正在查明。”接著將金桂懷孕的奇聞,向皇帝作了簡要陳奏。
“真是四阿哥幹的?那宮女怎麼說的?”皇帝又問。隆科多想想回答:“奴才不敢肯定,隻是那宮女始終認定是四阿哥的。”
皇帝說:“那好辦,你馬上派人進京傳旨,讓四阿哥立即來此,我問個明白!”
於是隆科多指派親信,連夜兼程進京宣召四阿哥。
隆科多見了四阿哥,就忙問:“四阿哥,你跟我說實話,我替你出主意,想辦法。”四阿哥一臉誠懇的樣子,回答說:“我怎敢瞞舅舅呢?凡事還指望舅舅照應。”
隆科多又問:“那麼,你和那宮女確有其事?”
“有的!”
隆科多接著問:“你知道那宮女叫什麼名字?”“不知道!”“不知道?人家可懷了你的孩子了!”
隆科多告訴說,皇帝為此很生氣,德妃也急得舊病複發,你看怎麼辦?
胤禛憂心忡忡地說:“我能怎麼辦呢!這下三阿哥、十阿哥他們等著看笑話了。”
又說:“舅舅我聽您的話。你看該如何處置善後事宜呢?”隆科多想了又想說:“這事要看皇上的態度了。”
說完,隆科多起身告辭,胤禛剛送到門口,突然想起一件事,忙將隆科多拉住。
“舅舅,算日子已十一個月了,那女人怎麼到現在還沒生呢?是不是另有隱情?”隆科多態度肯定地回答:“決無隱情!”胤禛看隆科多有點不高興的樣子,忙說:“舅舅,我是怕那女人生個怪胎!”
此言一出,隆科多也大為吃驚,但也隻好安撫胤禛說:“不會的,我自有辦法。”說完,便急忙策馬回到山莊,找康敬福商量對策。
隆科多對康敬福說:“有人說金桂懷孕十一個月了,可能是怪胎?”康敬福說:“不會吧!”說罷嘴唇略動,欲言又止,又有點恐懼之色。
隆科多說:“你說說,怎麼不會?快快說來?”康敬福壓低聲音說:“回大人話,金桂所懷的,說不定是個龍種!”
話音未落,隆科多大喝道:“閉嘴!你有幾個腦袋,敢胡說八道?廢太子的風波剛剛平息。原來為了奪嫡而登大位,大阿哥被幽居;八阿哥囚於暢春園;十三阿哥被禁高牆。這起廢太子風波剛剛平息,如今若說金桂懷的是龍種,不也表明四阿哥想當皇帝?這話要是皇帝知道了,追究來源,你我腦袋都得搬家。”
接著又叫來康敬福的親信何林商量應急辦法。最後議計:找個偏僻無人的地方,讓金桂待產,並派人戒備。如果金桂生下怪胎,就連金桂一起弄死,報個“病斃”備案;如果她好好生了個孩子,隻好到時候再說。隆科多又囑咐他們,要嚴防太監、宮女亂說,否則處死;要派謹慎、得力的人辦事,不得走漏半點真情。
安排好了應付措施,隆科多又思量起對付皇帝、保護四阿哥的對策。打定主意後,便在皇帝晚膳後閑行之際,提到此事,請求皇帝不要生氣,不要當著其他皇子的麵責罵四阿哥。使其能有個單獨向皇上悔罪的機會。康熙皇帝接受了隆科多的請求,決定在避暑山莊一片茂密鬆林之中的一座石亭宣召四阿哥。
胤禛踉蹌而至忙跪倒磕頭,給皇帝請安。皇帝問道:“四阿哥,你知道把你叫來有何事嗎?那個宮女懷孕與你有無關係?”胤禛嚇得忙說:“兒子知罪了!”皇帝厲聲問道:“你知道你犯了什麼罪嗎?你平時還講究小節,哪知你卻幹出了這等下流的事!”
胤禛被問得唯有磕頭,不敢回答。見情勢嚴重,隆科多怕自己的工夫白費,便忙跪下勸說:“天熱,請皇上別動氣,四阿哥已認錯了,就請皇上饒恕他吧!”
皇帝說:“這麼個兒子,我能怎麼樣。不過,真相不查,是非不明。”接著皇帝又問了胤胤禛那宮女怎麼處置,胤禛說不敢擅作處置。皇帝讓他把那宮女帶回宮去。這樣賞賜胤禛當然不願意,所以也沒采納,把金桂仍丟在野外。雍親王連忙給皇上磕頭謝恩,這場風波才暫告平息。
又過了幾天,即八月十二日夜裏,金桂在破舊不堪的馬棚裏生下一子。宮中知道後,由德妃出麵,求得康熙帝同意,才將這個孩子抱入宮中,傳說他就是乾隆帝。
另一種傳說是浙江海寧陳氏。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康熙年間,皇四子雍親王胤禛與朝中大臣陳閣老很相善,王妃鈕祜祿氏生得美貌,深得雍親王寵愛。她與陳夫人也很要好,常有來往。相傳,陳閣老五十餘歲時,其夫人忽然懷孕,陳閣老欣喜,早燒香,晚磕頭,求得菩薩保佑,生個兒子,好接繼後代。這時,王妃鈕祜祿氏也懷了孕,渴望生個男孩,日後出人頭地。1710年,鈕祜祿氏與陳夫人同月同日分娩。陳夫人生了個男兒,遂了心願,而王妃竟生了個女孩,內心愁悶。王妃的身邊婢女李媽是個精明絕頂的人,她知曉王妃的心事。便忍不住對王妃說:“奴才願為王妃效勞,能將公主變成小王。”接著便秘密與王妃商議了一番。王妃聽後,笑開了眉眼,忙讓李媽著手去辦。這李媽出了宮門,便來到陳閣老府上。先說到:“恭喜夫人生了貴子。”然後說:“王妃也生了小王,王妃讓老婢來此告訴夫人,待滿月時,請夫人帶小官人到宮裏玩玩。”陳夫人高興答應。到了滿月那天,王妃不見陳夫人與小官人進宮,很是著急,令李媽到陳府去接。當李媽又來到陳府時,見陳夫人正害病,陳閣老有改日進宮之意,就說:“我家王妃在宮裏準備了各樣禮物,如果夫人與小官人不能去,恐怕王妃會生氣的。”陳閣老聽後,想了半天,最後決定讓奶媽抱著小官人隨李媽進宮。來到宮裏,李媽讓陳府奶媽在下房等候,便抱著小官人見了王妃。一直到暮色降臨,李媽才將孩子交給陳府奶媽,抱回陳府。回到家裏,揭開臉罩,不由大吃一驚,好好的小官人,竟變成女娃。陳夫人拍手哭喊,好不痛心。陳閣老也非常憂傷,但內心明白,知道王妃生的是女孩,將兒子換去,想日後有望當個皇帝。於是,便對夫人說:“不要哭鬧,不得聲張。出了這事,隻好將錯就錯,否則性命難保。”日後,王妃抱著小王子出來與雍親王見麵,雍親王見這白白胖胖的兒子,又是鈕祜祿氏所生,滿心喜歡,更加寵愛。而陳閣老怕別人知曉,便告老還鄉,回到浙江海寧。但後來“陳與帝共一宗”之說仍然不脛而走,繪聲繪色傳遍大江南北。
第三種說法是,乾隆自己也認為,他生在雍和宮。
為瓷質,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雍和宮,坐落在北京老城區的東北,是著名的喇嘛廟。但康熙時這裏還不叫雍和宮,而是雍親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時的府第。雍正登基當上皇帝後,以這裏是“潛龍禁地”,改名為“雍和宮”。乾隆繼位後,把他的父親雍正的畫像供奉於雍和宮的神禦殿,派喇嘛每天念經。乾隆自己每年正月都要走進雍和宮看一看,平時路過也要進去待一會兒。
乾隆在五十年(1785)正月到雍和宮瞻仰禮拜後,作詩說:
首歲躍龍邸,年年禮必行……來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
“人日”是古人對正月初七的叫法。乾隆的意思是,在正月初七“人日”那天到雍和宮作禮拜,不禁感念當初自己就是生在這裏。類似的詩句,乾隆還有不少,如:“雖曰無生俞宗旨,到此每憶我生初。”“尚憶初生我,忽來八十翁。”
特別是,在一首雍和宮紀事詩中,乾隆很明確地寫道:“齋閣東廂胥熟路,憶親唯念我初生。”這裏,乾隆不僅認定自己誕生在雍和宮,而且還隱隱點出了具體地點,就在雍和宮的東廂房。
就這樣,對乾隆的出生地,不僅野史傳說,就是檔案官書也確實留下了不少破綻。不過,總體看來,乾隆生在雍和宮的說法占上風。這主要是因為,乾隆自己一直堅持雍和宮說,而且是反複強調;乾隆的兒子嘉慶,雖一度持避暑山莊說,但後來卻作了堅決的修改,並把雍和宮說作為定論寫入皇家檔案;乾隆的孫子道光,也曾認為乾隆爺生在山莊,當發覺錯誤後,便立即改為雍和宮說。所以,對乾隆的出生地,盡管從乾隆朝就有不同說法,盡管乾隆的兒孫們也曾一度鬧不清,但最終落腳點是:乾隆生在雍和宮。
12、同治死因——天花?梅毒?
清晚期製,高28厘米,寬11厘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明清曆史上有幾位短命的皇帝,同治皇帝就是其中的一位,他隻活到19歲。
同治皇帝名叫愛新覺羅·載淳,是鹹豐皇帝的獨生子。他出生於1856年3月23日,因為是“獨苗苗”,鹹豐皇帝還特意舉行了盛大的郊天大禮,感謝老天爺讓他有了一個兒子。
6年後,鹹豐皇帝死在承德避暑山莊的煙波致爽殿裏,6歲的小皇子載淳一夜之間當上了中國的皇帝。
小皇帝7歲時開始上學念書,大家都希望小皇帝好好學習,長大了好好治理國家。誰也沒想到,這位小皇帝從小被嬌慣壞了,是一個少見的小頑童,一點兒書也讀不進去,上課不是說笑打鬧就是精神不集中,教師管不了也不敢管。
轉眼到16歲,小皇帝還是什麼也不會,就連斷句背書都不行,一看見書就害怕,也沒有一點毅力。
17歲,同治皇帝和皇後阿魯特氏結婚。這位皇後知書達理,德才兼備,同治皇帝很敬重她,但是慈禧卻不喜歡這位皇後,千方百計地挑撥離間,最後逼的這位善良的皇後在同治死後不久也吞金自殺了。
18歲時,同治皇帝從慈禧和慈安兩位皇太後手中接過了治理國家的重任(在此之前,一直是兩位皇太後替他掌權)。
不學無術的同治皇帝根本就沒有本事治理國家,又處處受著慈禧太後的限製,一氣之下,他就經常穿上便衣,帶上幾個小太監,悄悄跑出紫禁城(故宮)去遊玩,不幸染上了一種惡性傳染病——天花。開始,同治皇帝還沒當回事,但是這種病來得太凶猛了,加上他本來身體也不是非常強壯,從發病開始,隻過了37天就痛苦地死去了。
在晚清的皇帝中,同治皇帝的死因一直是史界和一般老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
同治生活放縱,同家庭關係不和諧有關。據說:同治既近女色,或著微服冶遊。有人給他進“小說淫詞,秘戲圖冊,帝益沉迷”。他常到崇文門外的酒肆、戲館、花巷。野史記載:“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鳳輩,皆邀幸。”又記載同治寵幸太監杜之錫及其姐:“有奄杜之錫者,狀若少女,帝幸之。之錫有姊,固金魚池娼也。更引帝與之狎。由是溺於色,漸致忘返。”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於皇宮養心殿。同治之死,傳說頗多,主要有死於天花、死於梅毒、死於天花梅毒說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正史記載是死於天花。
主要是根據曆史檔案和翁氏日記。經學者研究清宮曆史醫案《萬歲爺進藥用藥底簿》後認為:同治帝係患天花而死。在同治得了天花以後,太醫公布病情與藥方,宣布同治之病為“天花之喜”。慈禧太後暨文武大臣對同治之病,不是積極地尋求新醫藥和新療法,而是依照祖上傳下的規矩,在宮內外進行“供送痘神”的活動,敬請“痘神娘娘”入皇宮養心殿供奉。宮內張掛驅邪紅聯,王公大臣們身穿花衣,按照“前三後四”的說法,要穿7天花衣。同治的“花衣期”延長為“前五後七”,就是可望12天度過危險期。慈禧、慈安兩宮太後,還親自到景山壽皇殿行禮,祈求祖先神靈賜福。內務府行文禮部,諸天眾聖,皆加封賞。一身瘡痍的同治,在皇宮求神祭祖的喧囂中離開了人世。醫學史專家對相關檔案進行了認真分析,結論是:同治皇帝死於天花。
在近人對同治死因的研究中,有兩篇看法相反的文章最值得注意。一篇是當時同治帝的禦醫李德立的後人李鎮寫的文章《同治究竟死於何病》(以下稱李文)他根據父輩傳下來的口碑等材料認定同治帝確係死於梅毒。另一篇是人民大學檔案學院的研究者劉耿生和中醫醫生張大君合撰的《從公布檔案史料談同治帝的死因》(以下稱劉文)對傳世的同治帝的病症檔案進行分析,肯定所記載的症狀是天花而不是梅毒。
第二種說法:在民間流傳甚廣的是,同治帝是因微服逛妓院,染上梅毒而死的。
同治死於梅毒的說法通過野史、小說、電影等通俗載體流傳於世,幾乎家喻戶曉,成為老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在曆史研究者當中,也有人持同治死於梅毒說法的,但更多的研究者認為應根據可靠的檔案史料來解開這個疑案。
老百姓之所以懷疑同治帝死於梅毒,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從常識上說,在當時的情況下,雖然尚未找到醫治天花的有效良藥,但即使是一般的百姓,患天花還不至於死亡,所以民間把天花稱作“天花之喜”,何況是堂堂天朝皇帝,身邊有的是高明的禦醫,怎麼就那麼容易死的呢?另外,在沒有醫學專業知識的老百姓眼裏,天花和梅毒的病症有點類似,因此懷疑同治得的是梅毒而不是天花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就是在清朝的宮廷裏曾經貼身服侍過慈禧太後的女官德齡,也對同治死於天花的說法有所懷疑:
“因為同治的身體一向十分健壯的,論到天花這一種病症也決非就是絕症,隻要醫治得合法,調護得適宜,要治好也是很有可能的,至多不過使同治那樣一個美少年變為麻臉而已。”
其二,從同治帝平常的行為習慣上懷疑他有可能染上梅毒。
據《清代外史》記載,同治帝選皇後的時候,同生母西太後發生了意見分歧。西太後喜歡美貌豔麗但舉止輕佻的侍郎鳳秀的女兒,但同治帝和東太後慈安卻都看中了清朝唯一的“蒙古狀元”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該女雖然相貌平常,但舉止端莊,一見就知道是有德量者。同治帝不顧母後的反對選擇了阿魯特氏為皇後,鳳秀女隻被封了個慧妃。對此慈禧太後一直耿耿於懷,甚至沒有給予崇綺家“皇親國戚”的特殊待遇。婚後,同治與皇後“伉儷綦篤”,這就更加激起了慈禧太後的不快。
慈禧千方百計地離間帝後二人的關係,派太監阻止皇帝和皇後相見,又強迫同治親近慧妃。同治帝是時雖有一妻四妾(慧妃之外還有瑜妃、妃和妃)卻左右不是,不能自主,因此索性誰也不親近,終年獨宿乾清宮。在乾清宮的同治帝獨眠難熬,就經常化裝成老百姓微行出宮。據傳,有好幾個人在肆井中親眼看見過同治帝的行蹤。後來,就從宮中傳出同治帝出痘病重之事。據此,人們有理由懷疑,皇帝微行時也許到過前門外的八大胡同逛妓院,因而染上了梅毒。現在涉及這段曆史的許多文學作品,都采用了類似的說法。
但今人沒有排除藥底簿是禦醫等人為了掩飾同治帝的真實病狀而故意偽造的可能性,所以也就影響了“同治帝死於天花”這一結論的權威性。看來,同治帝死因之謎尚有待於後人的進一步探索。
第三種說法:同治死於天花梅毒說。
主要是根據曆史檔案與文獻資料推斷。禦醫診斷同治的症狀是:濕毒乘虛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漫流膿水,腿痛盤攣,頭頸、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痛。這種看法是:同治或先患天花未愈而又染上梅毒,或先患梅毒而又染上天花,兩種疾病並發,醫治無效而死。
民間對於同治皇帝死因有種種說法,清朝官方則保持沉默,不予申辯。因此,同治到底是死於什麼病,成了一個曆史疑案。
中國曆史第一檔案館藏。
13、光緒的直接死因
印為青玉質,交龍鈕,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光緒帝與慈禧太後在不到二十四小時內相繼死去,而生前母子二人的關係又是那樣的對立和微妙,不僅是清代曆史上所未有的亦是中國曆史上所罕見的。所以消息傳出,中外震驚,各種評論和猜測亦隨之而見。
近代的一些野史、小說和民間傳聞、離奇古怪的猜測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以至相沿成習幾成定論:“光緒皇帝是被下毒突然死亡的”。尤其是一位名叫屈桂庭的清末名醫,在他寫的《診治光緒皇帝秘記》一書中披露:“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十八日最後一次給光緒帝診病時,發現光緒帝本己逐漸好轉的病情卻突然惡化,在床上亂滾,大叫肚子痛。而且臉頰發暗,舌頭又黑又黃,這不是他所得之病的應有症狀,三天後就崩逝了”。加之《清室外記》一書亦曰:“皇帝賓天之情形及其得病之由,外人無由詳知……”更使光緒之死成了晚清曆史上一大疑案。
清宮醫案的確告訴人們,光緒是病死的。但是,從光緒死的那天開始,人們就懷疑他不是正常死亡,這也是事出有因的。
光緒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四歲的載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從這一天起,光緒就被慈禧抓在手裏,或當作爭奪權利的利器,或作為顯示威嚴的權杖,更多的情況下,則當作她禦案上不可缺少的擺設,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這自然是慈禧專製政治的需要。入宮後的光緒,是在孤獨中長大的,繁瑣的宮中禮節,慈禧經常不斷的嚴辭訓斥,沒有母愛,飲食寒暖沒有人真心去細心照料,應倡導應禁忌之事,無人去指點揭示。
沒有童年的歡樂,致使他從小就心情抑鬱,精神不快,造成身體積弱,難以抵擋疾病的侵襲,留下了難以愈治的病根。天嘏在所著《滿清野史》中稱:人在幼年的時候,都受到父母的嗬護,照顧其出行,料理其飲食,體慰其寒暖,既使是孤兒,也會得到親朋好友的照顧。隻有光緒皇上無人敢親近……皇上每日三餐,其飯食有數十種,擺滿桌案,可離皇上稍遠的飯食,大都已臭腐,接連數日不換。靠近皇上的飯食雖然並未臭腐,可經多次加熱,已不能可口……載湉自十餘歲後,雖為天子,可還不如一個孤兒,以後身患痼疾,即是由於少年時衣食不節造成的。雖為野史,可內容與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所述:“緬懷先帝禦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攜,長而禁製,終於損其天年。無母子之親,無夫婦昆季之愛,無臣下侍從宴遊暇愉之樂。平世齊民之福,且有勝於一人之尊者。”大致相近。說明光緒帝體弱多病之原因,實與自幼在慈禧太後淫威之下,失於調養照料有關。
由於光緒帝在政治上被慈禧所扼,是個十足的傀儡皇帝,而其生活及愛情遭遇亦是十分不幸的。“戉戌政変”後被幽禁於南海瀛台,行動不得自由。1900年8月14日“西巡”前,珍妃的慘死更使他失去了靈魂,象個木頭人。不僅權力被剝奪,生命也全操縱在慈禧手中,因此人們懷疑光緒死於謀殺不是沒道理的,其中一說:被毒死,更對凶手說法不一。
袁世凱因“戉戌政変”告密有功,李鴻章病逝後接了他的班。但他深知因戉戌政変,光緒帝是對他切齒痛恨的,事實上光緒帝被幽禁之後,未嚐一刻忘卻袁世凱的叛賣。《庚子西狩叢談》中記敘光緒離京逃往西安途中,每至一地,猶自“每與諸監坐地作玩耍,尤好於紙上畫成大頭、長身各式鬼形無數,仍拉雜扯碎之,有時畫成一龜,於背上填寫項城(袁世凱)姓名,粘之壁間,先以小竹弓向之射擊,既複取下剪碎之,令片片作蝴蝶飛。蓋其蓄恨於項城至深,幾以以為常課。”時值將死之際,他不言不語地含著淚水,仍不忘用手指在空中劃了“斬袁”兩字。袁世凱深知慈禧先於光緒帝而死,自己就有可能被殺頭。故以進藥為名,暗中下毒將光緒害死,是極有可能的。宣統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裏寫道:“我還聽見一個叫李長安的老太監說起光緒帝之死的疑案。照他說,光緒帝在死前一天還是好好的,隻是用了一劑藥就壞了,後來才知道這劑藥是袁世凱使人送來的。”然而,分析一下,盡管袁世凱有作案的動機,卻至今尚未發現有任何確鑿的證據。因此尚不能指認袁世凱是凶手。
其二是李蓮英、崔玉貴等太監
李蓮英(1848-1911年)是深得慈禧寵信的總管太監,李蓮英常於慈禧麵前短讒光緒,且持寵一再淩辱光緒帝,他事實上,可稱是“後黨”的影子核心。光緒親政後,李蓮英秉承慈禧的旨意與那些後黨官僚裏應外合,布置親信太監“監視光緒帝的言行”,然後向慈禧報告,在“戊戌政變”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政變後光緒被置於李蓮英的嚴密監視之下,還往往製造謊言去告知慈禧,愈加加重了光緒帝對他的仇恨。
崔玉貴為慈禧的禦前首領太監,也是深得慈禧寵信的太監,他是殘害珍妃的直接凶手。光緒帝對其恨不能生啖其肉,睡寢其皮,連珍妃的姐姐瑾妃亦對其深惡痛絕。因此他們怕慈禧死在光緒帝前,光緒重操權柄遭致殺頭之禍,在慈禧死前先害死了光緒。然而,這一些記載,都是耳聞、猜測而非親見,是不能作為直接的證據的。
謀殺光緒帝的凶手究竟存在與否?要說有的話隻能是慈禧。因為隻有在她主謀或默許下,光緒才能被害致死後又不被追究。袁世凱不可能明目長膽地在所進藥品中慘毒。因為光緒痛恨袁世凱是無人不知的,這樣做是自取弑君之罪,袁世凱不會做這樣的蠢事;而李蓮英、崔玉貴這樣的首領太監如沒有慈禧的暗示、默許,亦不可能冒如此之大的風險,何況李蓮英自知是個地位低下的奴才並沒有忘乎所以。
1980年清西陵文物管理處在清理崇陵地宮時,發現光緒遺體完整,體長一點六四米,無刃器傷痕。通過化驗頸椎和頭發,也無中毒現象,與清史檔案專家、醫學專家的分析判斷相吻合,應該說光緒屬正常死亡的結論是正確的。至於為什麼光緒偏偏比慈禧早死一天,我們姑且說這是偶然的巧合。
此為慈禧太後晚年聽戲之處。
但根據末代皇孫啟功所說:“我曾祖遇到的、最值得一提的是這樣一件事:他在任禮部尚書時正趕上西太後(慈禧)和光緒皇帝先後”駕崩。作為主管禮儀、祭祀之事的最高官員,在西太後臨終前要晝夜守候在她下榻的樂壽堂外。其他在京的、夠級別的大臣也不例外。大臣們都惶惶不可終日,就等著屋裏一哭,外邊好舉哀發喪。西太後得的是痢疾,所以從病危到彌留的時間拉得比較長。候的時間一長,大臣們都有些體力不支,便紛紛坐在台階上,哪兒哪兒都是,情景非常狼狽。
就在宣布西太後臨死前,我曾祖父看見一太監端著一個蓋碗從樂壽堂出來,出於職責,就問這個太監端的是什麼,太監答道:“是老佛爺賞給萬歲爺的塌喇。”“塌喇”在滿語中是酸奶的意思。當時光緒被軟禁在中南海的瀛台,之前也從沒聽說過他有什麼急症大病,隆裕皇後也始終在慈禧這邊忙活。但送後不久,就由隆裕皇後的太監小德張(張蘭德)向太醫院正堂宣布光緒皇帝駕崩了。接著這邊屋裏才哭了起來,表明太後已死,整個樂壽堂跟著哭成一片,在我曾祖父參與主持下舉行哀禮。
其實,誰也說不清西太後到底是什麼時候怎麼死的,也許她真的挺到光緒死後,也許早就死了,隻是密不發喪,隻有等到宣布光緒死後才發喪。這已成了千古疑案,查太醫院的任何檔案也不會有真實的記載。但光緒帝在死之前,西太後曾親賜他一碗“塌喇”,確是我曾祖親見親問過的。這顯然是一碗毒藥。而那位太醫院正堂姓張,後來我們家人有病還常請他來看,我們管他叫張大人。
啟功的話不可不信,於是曆史就這樣又陷入迷霧之中。
翁同龢是光緒帝的老師,積極支持變法,後被慈禧太後罷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