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人評說
清朝入關之後的順、康、雍、乾四位皇帝都可以說是有作為的皇帝,更確切地說還是應該加上入關以前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在滿族發展的過程中,先後有六位君王都是很有作為有雄才大略的,而且是連下來的祖孫六代,這一點在中國曆代王朝上都是難找第二例的。這也許和滿族畢竟是一個少數民族來統治全國,統治比它的人數大很多倍的漢族地區,所以很有危機感,很有憂患意識有關。嘉、道兩帝相對來說是守成皇帝,比較平庸一些,但是也是勤政的皇帝。鹹豐差一些,當時由於清朝國事衰危,鹹豐不理朝政,沉迷於後宮。同治讀書最差,是最不用功的一位皇帝。光緒皇帝有作為,但是處處受到牽製,是一位悲劇性皇帝,溥儀是清朝的遜帝。
簡單把明朝皇帝和清朝皇帝比較一下,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朱棣等少數幾位有作為的皇帝以外,大多數明朝皇帝都是不理政務而且相對來說比較昏庸,而有的皇帝像天啟皇帝做木工活兒極為出色,是位出色的木匠。而清朝皇帝完全不是這樣,可以說絕大多數清朝皇帝都是勤政的,而且政績比較突出。後期幾位皇帝差一些。我覺得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和滿族畢竟是一個少數民族來統治全國,統治比它的人數占很多倍的漢族地區,所以很有危機感,很有憂患意識,和這個有關係。清朝皇帝中沒有昏庸之君,而這一點在曆代的王朝中也是很特殊的的。比如元朝也是蒙古族貴族建立的,可是元朝皇帝和清朝皇帝來比,總體素質來看,還是要差一些。
清朝皇帝之所以後期皇帝比較平庸,這和他們的成長環境有一定關係。這些皇帝裏都是在繈褓中長大的,生長於富人之手,不可能像清朝入關前後的皇帝那樣經曆那麼險惡的形勢,後期皇帝是吃前輩們打下的江山,坐享前輩們打下的江山,和成長環境不同有一定關係。中國之所以落後確實在清朝和西方落後的差距加大了,可是這還不能完全歸結於清朝,因為在清朝以前明朝的時候清朝實際上和西方已經有了很大差距。
金庸稱努爾哈赤為“自成吉思汗以來,四百多年中全世界從未出現過的軍事天才”。
作為清朝入主中原第一位皇帝,順治是非常有作為的皇帝。在孝莊輔助下,順治從14歲親政至23歲病逝共有五大政績。其中大陸實現了統一,經濟得到了恢複,這是他最主要的政績。為康乾盛世打下了的基礎。除了他去世前最後四個月也就是董鄂妃去世的四個月之外,他始終是勵精圖治,勤奮治國的,即使在董鄂妃生病的時候,他也沒有放棄治理國家。
從順治皇帝的性格、氣質和綜合的素質來看,我認為事實上他並不適合於做皇帝,他可能更適合於做一位學者或者有才氣的藝術家。但是曆史把他推到皇帝這個位置上,我覺得他也還是盡心盡力的,並且還做出了成績,還是應該肯定的。他和他母親的關係從原來的相依為命,到最後兩者矛盾非常尖銳,從母子關係來看,這確實是一個悲劇,而孝莊確實吸取了其中的經驗教訓,在對玄燁的教育中做得非常成功。
位於東六宮南,仁祥門內,為雍正帝大祀前在宮內的齋居之所。
康熙不相信什麼長命百歲,他認為人都要死的,他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與其向天要命不如自己鍛煉身體!在那個迷信的時代,這樣的想法的人不多啊。
康熙喜歡看書,他的座右銘就是:無一日不寫字,無一日不看書,義理自然貫通。若劃地自限,豈登高行遠之意哉?
雍正當世就落下罵名,被輿論說成是篡逆的偽君,不講人倫的畜類,是一個凶殘不仁的暴君。湖南落榜秀才曾靜歸納條理成十大罪:害父、逼母、弑史、屠弟、貪財、好殺、酗灑、淫色、誅忠、任佞。雍正也有抄家皇帝的外號。
雍正真是個不錯的皇帝,雖然他的手段有點過於狠辣,但他針對當時社會積累的弊病和矛盾銳意進取、奮力整頓,有步驟的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為大清的後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嘉慶原名叫做永琰,即位以後,為了避諱,他主動提出自己單改個名,就是官書上的顒琰了,音同字不同,這一點上他比他的父親乾隆來的實在,其實,在對待手足關係上,他也要比他的父親、祖父強。嘉慶實際在位22年,前三年,他的老爹沒死,還稱萬萬歲,嘉慶這個人很會韜晦,他也把和珅這類小人給糊弄了,事實上,嘉慶對乾隆的很多政策非常不感冒,乾隆後期的重要寵臣和珅、福康安等人,嘉慶是一個也瞧不起,福康安要不是死的早,很可能就被治罪,他的弟弟福長安就被革去爵位,他的兒子德麟被嘉慶也革去爵位,並且罰銀40000兩,以後,嘉慶一說到“勞師靡餉”的事情,就一定大罵福康安!煊赫三代的富察氏家族就此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