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曆史的迷霧:悠悠史跡道不明疑團怪影(2 / 3)

順治在宮中淨發出家,其另一個原因,是感情上受到了重創——他的愛妃董鄂氏去世了。

順治三年(1646年)刻,現存北京國子監內。

據《清史稿—後妃傳》記載,董鄂妃是內大臣鄂碩的女兒,在順治十三年(1656)的夏天,年已十八歲的時候,入宮侍奉順治帝。再據《清世祖實錄》卷一百二記載,夏天入宮的她,在七月份就準備立妃。卷一百三記載,在八月二十二日,則被正式冊立為賢妃。冊文中順治帝稱讚她“性資敏慧,軌度端和”。在九月二十八日,又越過“貴妃”這一級別,準備立她為“皇貴妃”了。卷一百五,則對十二月初六日舉行的正式冊禮,進行了詳細的記錄。冊文中,順治帝再次稱讚董鄂妃“敏慧夙成,謙恭有度,椒塗敷秀,弘昭四德之修”,並且為了這次冊立,頒發詔書,大赦天下,將自己喜悅的心情推及到了全國。該詔書長一百九十厘米,寬九十三厘米,目前仍然完好地保存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這樣,董鄂氏從入宮到晉升為等級最高的嬪妃——皇貴妃,不過用了半年的時間,況且因其冊立之事還頒發了大赦詔書。頒詔這種禮遇,通常隻發生在冊立皇後的時候。但她確也做了皇後——是在死後被追封的,時間是順治十七年八月二十一日(1660年9月25日)她病逝後的第三天,諡號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這個時候,順治的皇後尚在位上,那是孝惠皇後,是科爾沁貝勒綽爾濟的女兒,名叫博爾濟吉特氏這位經曆了董鄂妃的被寵幸而險些被廢的孝惠皇後,一直活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才去世,享年七十七歲。這樣,如果取諡號的前兩字,董鄂妃又是“孝獻皇後”;取後兩字,也就稱“端敬皇後”了。

董鄂妃的去世,令順治帝非常難過。在《清世祖實錄》卷一百三十九記載,去世的當天,順治帝傳諭,親王以下,滿漢四品官員以上,公主、王妃以下命婦等人,全部聚集到景運門哭臨,這就是全部的皇親國戚了。而移送梓宮的時候,這些人又必須隨同護送。卷一百四十記載,順治帝為董鄂妃的去世輟朝五天,穿了十二天的喪服,朝廷官員和命婦們為此穿的喪服,直到二十七天才被允許脫下。卷一百四十二記載,到了百日祭奠這天,又是諸王以下、文武官員以上、公主王妃以下、各官命婦以上,全部齊集舉哀。另外從他親撰的四千字的《端敬皇後行狀》裏我們可以看到,他借小小的筆端,用日常生活串起了董鄂妃的優良品行,並傾注了自己的綿綿愛意。如此不同尋常的晉升速度和如此不同尋常的禮遇,隻說明,順治深深愛著這位董鄂妃。但這位極度受寵的董鄂妃,因為記載她來到順治身邊的年齡是十八歲,就引起了後人對她入宮前的身份的猜測。因為基本概念是:她是不可能通過報選秀女這個正常渠道直接走近順治的。清朝相關的法規限定,報選秀女的年齡是十三到十六歲。如果隱瞞不報,身為滿族軍官的她父親,是要依照相關法規受到處罰的。所以,她這樣的年齡,是從什麼渠道入宮的呢?最廣泛的猜測演義,就是說,她是被擄獻入宮的江南名妓董小宛。

董小宛,出生於明天啟四年(1624)。這個出生時間,是根據她的丈夫冒襄寫的紀念文章《影梅庵憶語》推算的。冒襄,字辟疆,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學家,與侯方域、陳貞慧、方以智一起,被並稱為“明末四公子”,是名噪一時的人物。他的《影梅庵憶語》,寫於小宛去世後。文中追憶同小宛相識的時間,是明崇禎十二年(1639)這年小宛十六歲。如此推知,小宛應該是在明天啟四年(1624)出生。而順治帝則出生於清崇德二年(1637)這個概念就是,小宛要比順治大十三四歲。冒襄記錄小宛死亡的時間,是順治八年正月初二(1651年1月22日)。這一年,順治帝剛剛十四歲,還沒有到大婚的年齡。所以單從年齡和小宛去世的時間上推論,董鄂妃也不可能是董小宛。況且,在《影梅庵憶語》中,冒襄詳細記錄了為小宛贖身、一起回家後遭遇的戰亂逃亡生活,以及小宛最後病死的全過程。董小宛死去的地點,是江蘇如皋叫“水繪園”的家中屬於自己的那間房子裏——“影梅庵”。她的死亡,還得到了當時一些著名學士的見證。所以董鄂妃不可能是董小宛。

據一些史學研究書籍闡述,董鄂妃在來到順治帝身邊之前,是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妻子。她是在順治十年(1653)十五歲時入選秀女,指配給了襄親王,在第二年成婚。成婚時董鄂妃十六歲,襄親王十三歲。這位生於清崇德五年(1641)名叫博穆博果爾的襄親王,是皇太極的第十一個兒子,其母親是懿靖貴妃博爾濟吉特氏。也就是說,襄親王是順治帝的同父異母弟弟。這樣,董鄂妃在來到順治帝身邊之前,就是順治的弟媳了。

不過,在關於順治為什麼要淨發出家這個問題上,董鄂妃在入宮前的身份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在入宮後贏得了順治帝的感情,並且她的死給了順治帝以感情上的重創,成為順治萌發出家念頭的一個直接契機。

綜上所述,順治帝在十七年(1660)十月,因佛教信仰的影響和愛妃董鄂氏去世的刺激,於西苑(中南海)萬善殿,舉行過皈依佛門的淨發儀式,但不久即決定蓄發留俗。

6、順治為什麼會突然不治而亡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八,大清帝國第一位入主中原的天子福臨告病身亡。不久,有關順治帝出家的消息就在民間廣為流傳,演繹頗多,給順治之死染上神秘色彩,成為迄今仍無法定案的曆史之謎。《清史稿》、《順治實錄》、《清實錄》等清官方的史冊中,關於順治之死僅有寥寥數字,語焉不詳,給人諱莫如深之感。

野史與民間傳說最廣的說法,是順治因一代名妓董小宛去世而遁入空門。而據史書記載,董鄂妃確有其人,卻並非董小宛。董鄂妃出身於滿洲世族之家,“年十八,以德選入掖廷”,備受寵愛。順治十四年,董鄂妃誕下皇四子。次年正月此子不幸夭折,董鄂氏傷心欲絕,染病不起,不久後病逝。

對於順治皇帝的死亡,《清世祖實錄》中的記載異常簡短,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為什麼關乎生死的大事,以寥寥數字敷衍了事,甚至對死因隻字未提?麵隨順治死因存在的種種疑點,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清宮檔案研究專家李國榮決定,從塵封多年的曆史檔案中,解開這個困擾史學界多年的謎題。

作為記錄順治皇帝生平最權威的檔案——《清世祖實錄》中有一段關於順治死前的最後記錄。順治患病是在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到初六順治已經是病入膏肓。《清世祖實錄》中用了200多字記載了順治死前的活動,而描述他的死亡卻僅有11個字,時間,地點,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的線索,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不僅如此,清朝皇室家譜《玉牒》中也僅僅隻是記錄了順治駕崩的時間,對於順治皇帝的死因依然是避而不談。

同樣讓人費解的,是順治臨死之前留下的遺詔。因為在整篇遺詔中,順治開列了多達十四條的朕之最。為什麼順治會對自己平生所為如此內疚自責?這樣的自責似乎很不符合一代天子離開人世時最後的心情。

有人在順治朝的翰林院學士王熙的《自撰年譜》,意外的發現了關於順治死因的線索。書中寫道,在王熙應召進入養心殿以後,病榻上的順治帝對他說,朕得了痘症,恐怕是好不了了。所謂的痘就是天花,順治皇帝從患病到駕崩,隻有五天的時間。他的病症與天花病極為相似。那麼順治皇帝會不會就是天花病死去的。

從種種史料和跡象推斷,順治患天花而去世,這似乎是最接近真相的答案。但是令人費解的是順治患病去世,應該屬於正常死亡。然而清宮檔案為什麼對順治的死因隻字未提,諱莫如深,難道順治死亡的背後還隱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還有一種說法是順治死於鄭成功的炮轟。

1992年,居住在廈門的鄭萬齡,在家中整理父親留下的遺物。鄭家是鄭成功的後代,鄭萬齡的父親去世後留下不少和先族相關的書籍。然而,就在整理的過程中,一本書吸引了鄭萬齡的注意……

順治十二年(1655年)福臨繪。

鄭萬齡發現的手抄本叫《延平王起義實錄》,這本書就是以日記的形式記載了鄭成功的戎馬生涯。2004年4月20號,《廈門晚報》的頭條新聞——順治被鄭成功斃於廈門,吸引了無數的目光。而這個驚人的消息就是來自《延平王起義實錄》的一段記載:有人密報鄭成功,高崎之戰中,順治皇帝在廈門思明港被炮擊沒,清軍將領達素不敢對外公布這個消息。

此外,手抄本上還有一段關於太師鄭芝龍被害內幕的文字,其中再次提到順治帝死因:太師鄭芝龍降清後,屢次寫信勸兒子鄭成功投降都以失敗告終,但順治並未將他治罪。順治被炮斃於廈門後,輔臣蘇克薩哈與鄭芝龍有仇,向康熙建議:“鄭成功可以用炮擊死我們的先皇,皇上難道就不能處死他的父親嗎?”康熙采納了他的意見,即位不久後,鄭芝龍就被處死。

民間傳說,明末清初,鄭成功據島抗清,順治皇帝禦駕親征,來到廈門。鄭成功的部隊沿岸與清軍激戰。就在這一次的激戰中,順治皇帝被鄭成功炮轟而死。港中江魚因食皇帝肉而形變,成了無鰾江魚。如今這個籠罩著濃鬱神話色彩的傳說,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已經變得模糊不清,順治皇帝真的死在廈門海戰當中了麼?

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認為,順治很有可能親征的。而且清兵統帥達素之死,也存在著頗多疑點。《延平王起義實錄》中稱,順治被炮斃後,達素畏罪自殺。在今人研究鄭成功的另一部重要史料——《海上見聞錄》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十月清調達素回京問罪,達素在省吞金而死。如果這個記載屬實,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逼迫達素選擇了這條不歸路?

清史專家何齡修仔細研究了廈門文史專家提供的種種史料,提出了質疑。在記錄鄭成功事跡的《先王實錄》裏邊沒有這種說法。而且鄭成功本人在出兵恢複台灣之前的講話中,也隻提到去年打敗達素軍隊一陣,並沒有說打死了順治。不僅如此,南明大臣張煌言在給永曆皇帝的所有奏報中,也從來就沒有過關於順治被鄭成功炮斃的片紙隻言。顯然當時並沒有這樣的說法。此外,清軍與鄭成功的部隊激烈交戰是在五月,那麼順治被炮斃的話,不能超過五月,因為五月以後沒戰事了。但是到了順治十八年正月,新皇帝才即位,這也就意味著皇位虛懸半年,權力真空必將導致政治混亂,這種情況在極權統治的封建王朝根本不可能發生。

《延平王起義實錄》帶給專家們的,依然是一片茫然和疑惑。順治是否禦駕親征來過廈門?又是不是真的死於鄭成功的炮轟?除了一份家傳的手抄本和一個遙遠的傳說,專家們再也找不到任何有力的佐證。而也就是在這個關鍵問題上,答案的迷失讓順治死於廈門的說法成為一個無法解開的謎。

究竟是什麼奪走了一代天子年輕的生命,也許永遠無法得到確卻的答案。人們隻能依靠著史料中的零星記載,盡可能去還原那段曆史本來的麵目。從各種史料和跡象推斷,順治死於天花的可能性最大,但這依然不是最終的定論。順治神秘的死亡也許就在紫禁城的靜默中永遠被塵封了。然而,曆史正是因為有了諸多難以猜測的謎題,才會顯得如此耐人尋味。

7、康熙皇帝死因之謎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69歲的老皇帝玄燁興致勃勃地到南苑去打獵。他偶感身體不適,即命駕返回京師西郊的皇家苑囿-暢春園休憩,不料病情日漸加劇,延至十一月十三白晚上溘然長逝。當夜,遺體送還紫禁城,安放在乾清官,十四日大鹼。二十日,文武百官奉皇四子胤禛登極,是為雍正。追溢玄燁為仁皇帝,廟號聖祖。

康熙帝是清朝第二個皇帝,君臨天下61年,正是清初的隆盛時期,封建的經濟文化都發展到一個新的頂點。他的逝世和雍正繼承皇位,不但是當時震撼全國的重大事件,而且由此產生了許多傳說和懷疑。

近年來,隨著清史研究的不斷深入,也出現了兩種不同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康熙是被毒死無疑。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許曾重撰文說,西征之役即將結束時,胤禛返京即位已成定局,胤禛因此采取斷然手段。十一月十二日晚,在嚴密控製暢春園的情況下,隆科多在食品中放入毒藥,致使康熙死去。

另一種意見認為,康熙是久病纏身,因感冒引起其他症狀導致死亡。南開大學曆史係馮爾康的文章指出,康熙身邊警衛森嚴,時有提防,不可能被人暗害。毒死之說是經不住推敲的。

銅版雕刻,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藏。

康熙有子35人,女20人。在諸皇子中,胤禛最長,但不是嫡出。嫡出最長者胤礽,康熙十四年被立為皇太子,準備日後繼承大統。清代自太祖以來皆不預立儲位。太祖曾說:“有德者即登大位。”清代之立太子自此開其端。胤礽立為皇太子以後,康熙選派大學士張英、儒臣熊賜履等教之,南巡北狩,都隨駕從行。康熙三十五年,禦駕親征噶爾丹於漠北,皇太子在京留守,得了狂疾。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在布爾哈蘇台行圍時,召集諸大臣宣布廢立,將胤礽幽禁鹹安宮。這是第一次廢太子。這時,太子兄胤是為直郡王,弟胤祉為誠郡王,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都是貝勒,各結黨引類,覬覦儲為。皇太子廢立後,更加植黨暗爭。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康熙念儲位不定,他日必定引起動亂,而廢太子胤礽病情略有好轉,便又立胤礽為皇太子。沒有很久,皇太子狂疾複發,至康熙五十一年不得已仍廢黜禁鋼,從此再也不提建儲的事。但諸皇太子奪嫡之爭益加激烈。

在這種情況下,康熙死了。他是怎麼死的,不能不涉及諸皇子之間的奪嫡之爭。

從康熙晚年言行來看,他的建嗣計劃中培養的對象是胤禵而不是胤禛。

康熙早年曾三征噶爾丹,以平定西北疆土。但幾十年來,其部族的分裂野心不死。五十四年春,清朝作出西征準噶爾的重大決策,開始向西北地區增派援軍。如果能在老皇帝非常重視的西北戰場建功立業,無疑會使自己在立儲的問題上增加很重的砝碼。

康熙五十七年秋天,康熙皇帝正式任命胤禵為撫遠大將軍,表現得對胤禵十分讚賞。

作為清朝統治者的滿洲貴族曆來崇尚武功。開國的皇帝都是從戰場上殺出來的。基於這一思想,康熙皇帝實際上是在給胤禵創造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為他順利登上寶座鋪平道路。

康熙晚年很注意打擊皇子結黨營私的行為,活動猖獗的皇八子胤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遭到打壓的。但康熙忽視了另一個覬覦皇位的人——皇四子胤禛。他表麵上不動聲色,實際上他已經網羅了年羹堯等地方大員,同時皇帝身邊的近臣隆科多也是他的死黨。而這一切,康熙並不知道。康熙生命的最後幾天就是在隆科多的“保護”下度過的,我們可以想象這幾天的情況。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晚,在嚴密控製暢春園並得到玄燁某些內侍協助下,隆科多在進給康熙的藥品或食物中投放了毒藥。藥性發作後,康熙雖未立即死亡,但已處於嚴重昏迷狀態。隆科多於是一方麵嚴密封鎖這一消息,另一方麵又矯詔將皇子們急召到暢春園,然後才告知玄燁“病危”,隨之他們也就參加對玄燁的照料和搶救,實際上是處於被變相軟禁的狀態。所以玄燁“病危”一事,皇親國戚及滿漢文武大臣當天並不知情。這樣做是為麻痹胤禩、胤禵集團其他成員以及被廢太子胤礽的親信,防止他們因此而有所警覺,進行反擊準備。

關於傳位遺詔問題,是在玄燁死後才由隆科多向在場皇子們下達。這使大家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對胤禩、胤禵更不啻晴天霹靂,從而使皇子們憤恨異常卻又無可奈何。既然隆科多是胤禛的人,那麼他口中的所謂的“遺旨”也就是最有利於胤禛的了。其時,不但是諸位皇子、大臣對康熙的“遺詔”有懷疑,連西洋人對玄燁之死也抱著懷疑態度,意大利人馬國賢對康熙去世的記載就是:“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既無鴆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除此之外,胤禛即位後的一些舉動也讓人懷疑他的帝位得之有愧。在位期間,雍正沒有居住康熙生前所居暢春園,另撥巨款營建了圓明園;沒有去過一次康熙年年必往的避暑山莊,連自己的陵墓也離開了京東馬蘭峪,在數百裏以外的京西易縣另建西陵。

雍正陰謀奪位,雖不光彩,但作為皇帝,他是當之無愧的。在他十三年的統治中,澄清吏治,削除朋黨,懲治貪風,使康熙朝後期一度廢弛的朝政得以整頓,從而建立起一個獨具革新特色、雷厲風行的帝王政府。由於雍正的勵精圖治,中國在他的繼承人乾隆統治下,出現了一直持續到18世紀的繁榮景象。

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其實不能不說是康熙教導有方的結果。

30年代初,清史研究的第一位開拓者孟森認為,康熙當時的病勢並不重,突然死亡,“不能無疑”,“參湯一碗之說,至少不能無同等之嫌疑也”,而隆科多身任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領,掌握警比中的武裝力量,和年羹堯為川陝總督,以封疆大吏支持廄旗,都是這一事件的“機括所在”。

王鍾翰在解放前寫成的《清世宗奪嫡考實》一文和孟森的看法一致,他並且引用意大利人馬國賢身臨其境目擊其事的記載:“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可斷言也。”

看來還需要對現有史料進行全麵綜合與比較,通盤考察,加強分析,去偽存真,才能揭開這一曆史事件的真相。

8、雍正身世謎傳說種種

清宮廷畫家繪。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皇後降生一胎男嬰,這便是四十五年後登基金鑾寶殿的雍正帝。

據說,雍正生時有“異征”,究竟有何“異”兆,史無明文。不管怎樣,這個“天表魁偉,隆準碩身”的四皇子,終於亂中取勝,一舉奪得皇位——成了清朝曆史上第三位“真龍”天子。如此,關於他的身世,一時世人就不敢有異辭了。

可是,一百餘年過後,人們紛紛懷疑起雍正來路不正了。有人說,雍正生母先與大將軍年羹堯暗度陳倉,後來,這個經年羹堯過手的女人入宮,八個月就生下了雍正,顯然,雍正不是康熙皇帝的親骨肉。還有人說,康熙微服私訪時,偶然遇上了一個有夫之婦,很快墜入愛河而不能自拔,回宮時,就將這個閉月羞花的少婦帶回來,倍加寵愛。同時,為了安慰其夫衛某,又將衛氏一同帶入京,特提拔他為禦前侍衛。據說,衛妻入宮半年就產一子,即命名為愛新覺羅胤禛,成為康熙的四皇子。不用說,胤禛自然是衛某的骨肉。

曆來宮闈秘事,紅牆外的人難知其詳,所以,上述兩則傳聞到底是真是假,後人不好斷定。於是,關於雍正的身世也就因此成為一樁謎案。不過,關於衛妻生雍正一說倒有來路,有官書載,雍正生母是滿洲正黃旗人,姓烏雅氏,烏雅氏之父名衛(或寫“威”)武,衛武官銜不大,是個護軍參領。問題在於,清代正式官書多將衛武寫成“威武”,莫非這一“衛”字背後藏有鮮為人知的秘密?

至於雍正與年羹堯存在著什麼隱情,從來是個謎,甚至有些清史專家也在兩人不尋常的君臣關係上劃上幾個問號。其實,如果搞清年羹堯與雍正各自的年數差距,這個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但是,有關官書如《清史稿》、《清史列傳》、《滿洲名臣傳》等對年羹堯的生年都無記載,這也許是過去有關無稽傳說的主要原因。可喜的是,近年來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有了進展,有人根據檔案等稀有材料斷定:雍正的年齡大於年羹堯,其根據主要有下麵四個方麵。

第一,根據《康熙三十九年進士登科錄》判定年羹堯的生年。通過這種資料可知:年羹堯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考中進士,榜列第一百一十五名,時年二十二歲。如果按我國傳統虛歲計年的習慣推算,年羹堯的生年恰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朝的進士登科錄,向例於殿試榜發後就由禮部刊印,載明所有中試舉子的籍貫、姓名、年齡、祖宗三代等個人簡曆,後世篡改的可能性極小。所以,從此條材料所得的結論的可信性是很大的。

第二,根據朝鮮人李宜顯所撰《庚子燕行雜識》可知:李宜顯在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年)出使中國時,年羹堯的年齡(虛歲)是四十二,這就印證了年羹堯往年確係在康熙十八年。如果說清朝人可能為某種目的篡改史事,那麼,朝鮮人對此就沒有必要回避了。所以,李宜顯所記之事當是可信的。

第三,雍正即位後第二年,曾有道諭旨順便提到年羹堯,其中說:“朕之年長於年羹堯,朕胸中光明洞達,萬幾庶務無不洞燭其隱微,年羹堯之才為大將軍、總督則有餘,安能具天子之聰明才智乎?”對社會上於己不利的傳言雍正都有口誅筆伐的習慣,但獨沒有對年羹堯與他的所謂特殊隱情辯駁過,這就反證了當年沒有關於雍正與年羹堯親情關係的“花邊新聞”。加上雍正說上述話時的語言環境,也不像是為辟謠而說。一句話,雍正說他比年羹堯年長,還是句實話。

第四,從年羹堯的哥哥年希堯的有關奏折中,可以窺見年羹堯的大致生年。雍正三年,年希堯有份奏折,提到他家仆人子、現任直隸守道桑成鼎出身時說:桑成鼎本名孫宏遠,小名二小,年八歲時其母桑氏改嫁年家仆人孫七,遂取名孫宏遠,孫宏遠在康熙五十年私捐個知縣官,改名為孫成鼎,後又複本姓桑。而年希堯在雍正三年給桑成鼎打證明材料的奏折中提到:孫成鼎捐官時,年已有四十歲。並順便說:我的弟弟年羹堯比我少八歲,當孫成鼎隨母來時,年羹堯尚在繈褓。還特別說,如果這些話有一字是虛,甘當死罪。這兩段材料曲折地提供了年羹堯的大致生年,當孫成鼎隨母來到年家時,年羹堯才出世不久,而孫成鼎捐知縣時已四十歲,則孫成鼎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生,那麼,年羹堯生年不會晚於康熙十八年,則這一推斷又與前三種材料相一致。

總之,上麵的推理,至少可澄清一件事,即雍正是年羹堯私生子的傳說純係子虛烏有——哪有兒子大於生身父親之理?至於雍正對年羹堯過寵的秘密,自有另一番隱情在內。

9、雍正即位之謎

康熙號稱“千古一帝”,他8歲登基,在位61年,擒鼇拜、平三藩、收台灣、剿噶爾丹,使國力空前強盛,中國成為萬方朝拜的大帝國。康熙可以說是“功成名就”,不可一世。然而他在自己的家事麵前卻一籌莫展。臨終之時,連定誰為太子,都懸而未決。

1722年10月,康熙不顧69歲高齡,到南苑狩獵。十幾天後,覺得身體不舒服,就回京在暢春園休養,至12日病情穩定。13日病情突然惡化,當日夜裏一命嗚呼。14日大殮。不幾天之後,皇四子胤禛登基,年號“雍正”。雍正的突然即位,震動朝野。各種傳聞紛紛揚揚。

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臨終那天,曾召集允祉、隆科多說:“皇四子人品貴重,深省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朝鮮國《李朝實錄》載,康熙病重,解其掛念珠與胤曰:“此乃順治帝臨終時贈朕之物,今我贈爾,有意存焉,爾其知之。”還有一些能證明康熙病重期間,胤被委以重任的資料,說明康熙對胤的信任。如11月9日,康熙命胤齋戒,代皇帝行南效大祀。13日,康熙改派鎮國公吳爾占代行祭天,胤三次被召。在此齋戒期間這樣做是不同尋常的。

雍正六年,有人投“逆書”,列雍正十大罪狀:即謀父、逐母、弑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好色、誅忠、任佞。如果“謀父”實有其事,那麼,雍正的即位就值得懷疑了。

據說,康熙病重時,胤禛進了一碗人參湯,不知為何,康熙就死了,接著,胤禛就繼了位。即是說,康熙是被雍正毒死的。此說似乎也在理:因為原來康熙病情已經穩定,而13日驟變,突然去世哪能不使人生疑?又據說,當時有個意大利人馬國賢曾身臨其境,認為即使不是毒害,也出現了非常事變。另外,據推測,暢春園是在隆科多的嚴密控製下,是他負責康熙的安全警衛及執掌衛戍兵權的,而他是雍正的舅舅,那時隻有他能接近康熙。不排除他參與下毒的可能。

照此推理,雍正不是即位,而是篡位。這也有值得耐人尋味的地方。

據說,在康熙繼承人方麵,得康熙賞識又眾望所歸的,是皇十四子胤禎。康熙五十七年,胤禎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總領西北各路大軍,代父親征新疆和西藏。康熙親口誇獎胤禎有帶兵才能,是良將,要部下絕對服從胤禎。而且康熙死時的遺詔上寫的原文是:“傳位十四阿哥胤禎。”那麼,雍正謀父之後,又怎樣“篡位”的呢?據說是隆科多擅自篡改了遺詔,將“十四子”改為“於四子”將“胤禎”改為“胤禛”了。雍正依詔登基,順理成章。還有人說,雍正初年,他借口殺了隆科多是為了殺人滅口,讓篡位之事變成永遠的秘密。還推斷,雍正之所以在皇十四子返京之前“謀父”,也是怕另生枝節,影響自己當皇上。一正一反,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當前,史學界還有兩種說法:一是,二者必取其一說。據說,康熙本來有胤禛和胤禎兩個繼位人選,但13日病情突變時,倉卒之間,他必選其一,因此,選中了四子胤禛。二是康熙本欲立胤禎,但病發突變,已近臨終,而代父遠征的胤禎二十多天後才能到京,來不及,康熙深知“國不可一日無君”,否則眾皇子為爭奪皇位可能互相殘殺,後果不堪設想,加上康熙平日對胤禛印象也不壞,隻好順水推舟就湯下麵,將皇位傳給胤禛了。

野史上“改詔”一事不可信,不過看來雍正對父皇確有虧心事。

過去一些野史譴責雍正,說他在康熙病重時送上“參湯”,讓其父迅速歸天。他又讓隆科多密改康熙的遺詔,將“傳位十四子”中的“十”字上下添了兩筆變成“傳位於四子”,由此取代了他同母的十四弟而篡了位。不過,從清宮習慣和文體來看,改遺詔之說不太可信。

滿清自順治入關後便受博大的漢文化包圍熏陶,加上剛依照蒙古文創建的滿文詞彙又很少,很快便普遍使用漢文。不過康熙、雍正兩朝對滿洲親貴們下密詔時,為了內廷的隱秘性卻多使用滿文,事關“國脈所係”的傳位詔更應如此。即使用漢字,按當時的文法也不會用“於”而應用“於”。

雍正謀害其父一事,至今也無證據,不過,倒有蛛絲馬跡說明此人繼承皇權確實可疑。清宮檔案中發現他剛即位時給隆科多的一封信,肉麻地稱這位“舅舅”是“朕之功臣”、“曠世罕有之臣”。康熙臨終前,由隆科多率禦林軍守護,他對雍正何“功”之有?語中當有隱情。雍正繼位後起居也有奇怪之處,其父的寢宮他絕不去住,自己的陵墓也沒選擇在安葬父、祖的遵化縣陵園,而是另在西麵的易縣開辟了一處新陵園(此後清帝才在東陵、西陵交叉安葬)仿佛很害怕冥冥之中的父皇。對當時迷信鬼魂的清室來說,這些舉動隻能用必有虧心事來解釋了。

雍正繼位後很快圈禁了早有權力之爭的八弟、九弟,還下令將他們改名“阿其那”、“塞思黑”(滿語為豬、狗)二人不久便暴卒。據溥儀之弟溥傑說,他在宮中便發現過雍正留下的殺弟密詔。將兄弟改畜生之名的舉動,本身便反映出本人的荒唐下作。稍有點獨立思考的人都會問,這兩個親王若是狗是豬,作為其親哥哥的皇帝又是什麼呢?

10、雍正暴卒的曆史疑案

提起雍正皇帝,二百多年來常是民間傳聞野史的要角,近十多年還成為電視“清宮戲”的大明星。人們對他的興趣,多是“血滴子”暗殺、弑父殺弟“得位不正”,乃至暴卒的神秘。

在清朝十二代皇帝中,雍正蒙受罵名最多。其實,在他統治下的13年間國運還挺興隆,遠非晚清那些喪權敗邦之君可比。這個“四阿哥”(皇四子)得位伊始,從別的皇子貝勒到街巷好事草民便非議紛紛,都是用封建正統道德觀來論事。

1735年10月8日(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清朝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突然“駕崩”。

歲月悠悠,滄海桑田。然而,皇家陵園的青山翠柏遮掩不住一串串曆史的謎團。清朝第一位葬到河北易縣清西陵的皇帝雍正,他的繼位登基令人猜疑百出,他的嚴猛政策讓人評說不已,而他的暴死,更給後人留下了一個難解的謎。

關於雍正的死,我們查看到的清宮檔案《雍正朝起居注冊》,記載了他死前幾天的情況:那是雍正十三年(1735)的八月,時年五十八歲的雍正皇帝住在圓明園,十八日與辦理少數民族事務的大臣議事,二十日召見寧古塔的幾位地方官員,二十一日仍照常辦公,說明這時他的身體還挺好。二十二日,雍正突然得病,當天晚上朝中重臣被匆忙召入寢宮,已是奄奄一息的雍正宣布傳位給乾隆。第二天,五十八歲的雍正便在圓明園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皇宮檔案隻是如此簡要地記下了雍正的突然死亡,而沒有說明任何原因。這就很容易引起人們的猜測,於是雍正不得好死的種種說法便產生了。

其一是被呂四娘刺殺?是中風?還是死於丹藥?

一些野史乃至武俠小說津津樂道的,是被刺取頭一說。談的是雍正積怨太多,下令掘挖反清人士呂留良之墓並誅殺全家後,孫女呂四娘隱名學技,後來夜闖內廷砍下皇帝首級而去,西陵中葬的隻是一具無頭屍。不過,從清宮戒備的情況看,一女子逾牆入圓明園取頭之說,有點近乎編造的神話。研究清宮檔案的一些人根據症狀記載,判斷雍正是突然中風而亡。另外有人分析,雍正長期迷信方士道人,甚至與之稱兄道弟,在圓明園內還讓他們煮煉仙丹以圖長生。服這種含有毒成分的丹藥,極容易暴卒。在中國一部千年封建帝王史中,包括唐太宗等“明主”在內的眾多皇帝都曾幹過這種荒唐事,雍正也重蹈了覆轍。

雍正一生被神秘和疑案環繞,反映出當時清室內部權爭和社會矛盾的激化。他雖處於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黃金時代——“康乾盛世”的中間,本人和周圍卻充滿陰暗氣象,這也意味著清王朝即將走向下坡路。從這點看,雍正又是一個想有所作為的悲劇性人物。

還有一種說法更讓人吃驚。據說,《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有個戀人叫竺香玉,是林黛玉的化身。這竺香玉後來被雍正強占,成為皇後。曹雪芹想念戀人,便想方設法找了一個差事混入宮中,最終與竺香玉合謀,用毒藥將雍正害死。

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至清朝康熙朝一直作為皇帝的寢宮。

另有野史傳聞,說是宮女與太監串通一氣,用繩子把雍正勒死了。

這裏,關於雍正死因的三種說法,都很有傳奇色彩。正因傳奇,人們在茶餘飯後談起來,總是津津樂道,引人入勝。不過,這些隻能算是民間傳說,而不是曆史事實。可以肯定地講,這幾種說法都不可信。

雍正的死因是什麼?有的曆史學家曾提出,雍正是突然中風死去的。雖然推論有一定的道理,可是並沒有拿出特別有說服力的證據。

那麼,雍正究竟是怎麼死的?隨著清宮檔案的挖掘和研究,越來越多的史學工作者認為,雍正吃丹藥中毒致死的可能性極大。

11、乾隆身世傳說迷離案

乾隆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形成了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