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曆史的智慧:清風明月見證幾多帝王術(2 / 3)

多爾袞掃除對手後,原意準備讓多鐸繼承攝政王位,但是,多鐸早死,多爾袞決定讓多鐸的兒子多爾博接位(多爾博過繼給多爾袞為子)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袞圍獵時受傷,誤上藥物,死於喀喇城。終年39歲。

明代,現藏於中國曆史博物館。

多爾袞活著的時候,把皇帝的玉璽放在王府,這時,順治采取行動,把正白旗劃入自己的統轄範圍,和兩黃旗一起稱之為:“上三旗”,有清一代成為定製。

順治對於索尼、鼇拜的不屈從於多爾袞非常讚賞,提升鼇拜為二等公爵,領內大臣、總管內務府兼議政大臣。

隨後,早就和多爾袞同床異夢的正白旗護軍統領蘇克薩哈告發多爾袞生前有謀逆的行為,順治便順水推舟,決定追奪多爾痛的“成宗義皇帝”的名號,鞭屍。多鐸受到牽連,追降郡王。平反肅親王冤獄,追諡“武”,封豪格子富爾敦為和碩顯親王,世襲罔替。

多爾袞的親信冷僧機原本已經爬到內大臣、一等伯爵的位置,可是,他盾錯的形勢,以為多爾博能夠繼承多爾袞的攝政王,不料順治很快掌握權力,冷僧機在順治九年被淩遲處死,算是罪有應得。當年告密最多的拜音圖家族再度沉淪,拜音圖由於老奸巨猾,始終對待順治比較恭敬,被禁錮在家,免去一死,而他的兩個弟弟全被淩遲處死,籍沒全家,免去一死,而他的兩個弟弟全被淩遲處死,籍沒全家。何洛會死的最慘,順治和索互、鼇拜等人對他恨之入骨,所以,用特別殘酷的明代錦衣衛剝皮的刑罰把他處死。全家抄殺。本來順治是很念舊的,想讓譚泰揭發多爾袞,可是,譚泰沒有這樣做,於是,也被殺掉。

濟爾哈朗趁機攬權,但是,順治隻是一時利用他,很快他就被趕走,回家閑居。自此,順治獨掌大權。

3、康熙帝的剛柔並舉——

智擒鼇拜除國害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清順治帝福臨病故,遺詔由八歲的皇三子玄燁即位。因年幼,故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四大臣輔政。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日,康熙正式開始禦門聽政。年僅十四歲的康熙,雖然親政,但畢竟是個孩子,隻有虛名而無其實。一切大權仍然掌握在輔政大臣鼇拜手中。

清宮廷畫家繪,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鼇拜既陰險又狡詐,他在朝廷內廣樹黨羽,結黨營私,糾集大學士班布爾善、尚書阿裏哈、噶褚哈、濟世、侍郎泰必圖等人,先後結成死黨,把持朝政,獨斷專行。在他們眼中,根本就沒有這位年輕的康熙皇帝。

據康熙講:鼇拜在我麵前辦事,不拘小節,不求事理,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即將辦事官員痛斥一番。又如在接見時,鼇拜在朕前理應該態度溫良恭順,相反大施淫威,在眾官員麵前表現自己,高聲喝問。又說,凡是用人行政,鼇拜欺朕專權,恣意妄為。

不僅如此,康熙八年(1669年)初夏的一天,鼇拜還曾托病不朝,撥弄是非,要玄燁親自去問疾。當康熙登門拜訪,進入內室時,禦前侍衛官和托看見鼇拜驚慌失措,就一個箭步走到床前,揭開床席見刀露出來了。年輕皇帝見到如此情景,態度從容,若無其事地笑了笑說:刀不離身,是我們滿族人的老習慣,不足為怪呀!鼇拜緊張的麵孔稍有緩和。由此可見,巧計捉鼇拜,為國除大害,已勢在必行,宜早不宜遲。

以鼇拜為首的一夥人,是最沒落保守的反動集團,他們是滿洲貴族內部的奴隸主殘餘勢力的代表,他們頑固反對滿族學習漢族的生活習慣和文物典章製度,反對朝廷任用漢宮,反對改革滿洲落後的舊製度等。鼇拜不除,天下不安。

可見,鼇拜集團位尊權重,在朝廷內又有不少親信黨羽,又是受世祖委托而輔佐幼帝的。因此,要搞掉這樣一個集團,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有智不在年高,康熙帝年紀雖小,但是智謀突出,一上台就初露鋒芒,機智果斷地處理了鼇拜一夥。康熙捕捉鼇拜是一次幽默而戲劇性的活動。因為鼇拜人多勢眾,不能和他生拚硬撞,而必須以巧計智取之。

康熙把自己扮演成一個天真浪漫、不問政事而又貪於玩耍的孩童。每天和一群同自己年齡相近的頑皮子弟,包括其中的衛士們,選擇強壯有力的人,在一起摔跤打拳,久而成習,使鼇拜失去戒意。這實際上是暗中訓練有素的捕捉鼇拜的衛隊營,即善撲營。

一天,康熙以下棋為名召見臣索額圖進宮,商量如何擒鼇拜。索額圖是已故首席輔政大臣索尼的次子、康熙叔丈人,威望很高。他原任一等侍衛,康熙七年六月,改任吏部右侍郎,後複任一等侍衛身份重新回到皇帝身邊,這意味著剪除鼇拜的時機已經到來。

行動之前,康熙首先分散其力,將鼇拜的黨羽以各種名義先後派出,使其孤立無援。包括他的胞弟內大臣巴哈、親侄侍衛蘇爾馬、死黨理藩院左侍郎綽克托、工部尚書都統濟世等人,分別差往察哈爾、科爾沁、蘇尼特、福建等地處理公務。一切安排就緒,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皇帝親自向善撲營做動員,部署具體方案。他麵問眾人:你們都是朕的左右老臣,然而你們害怕皇上呢?還是畏懼鼇拜呢?眾人齊聲回答說:我們當然畏敬皇上。乘其不意,出其不備。康熙當眾宣布鼇拜罪過,召鼇拜進宮,四壁早已埋伏好的武士們、摔打能手一擁而上,鼇拜隻有招架之功,無還手之力,立即束手被擒。後人對年輕的皇帝如此機智果斷,表示讚賞。評價說:聲色不動而除巨奸,真是難能可貴呀!同時被捉的還有另一輔政大臣遏必隆和一等侍衛阿南達等。

被捕後的鼇拜等人,交付刑部審判,列其罪狀三十條,軟禁終身,因他是世祖老臣,網開一麵,不處死。凡是重要黨羽,全部處死。取得了對守舊勢力鬥爭的初次勝利。

康熙掌握實權後,緊緊依靠宿臣老將,如索額圖、傑書、圖海等人,采取了一係列革新朝政的措施,深得人心。醫治戰爭的創傷,逐步恢複和發展社會經濟,改變了生產倒退、民生凋弊的不安局麵,使久困於戰亂和饑荒的人民得以休養生息。

4、雍正帝的刁鑽狠辣——

清朝的皇位繼承,沒有采取漢族的嫡長繼承製,就是正妻長子繼承製。努爾哈赤因為曾經立長子褚英失敗,於是決定汗位的繼承由八大和碩貝勒會議推定;皇太極猝死,他的遺位繼承,也是在滿洲貴族會議上推定,由6歲的福臨繼位;順治駕崩前,皇位的繼承沒有經過滿洲貴族會議討論,而是由孝莊皇太後同順治商量,采用遺詔形式決定由年僅8歲的玄燁繼位。這個“遺詔製”打破了清太祖、太宗兩代的皇位繼承由滿洲貴族會議推定的傳統,開了清代皇帝生前用遺詔決定皇位繼承人的先河。

亦稱親征勤賢殿。

康熙繼承了其皇父順治生前決定繼承人的辦法,采取皇太子製。先立太子的利端是免得皇帝死後引起皇位爭奪的血腥鬥爭,弊端是皇太子同兄弟之間會產生殘酷鬥爭。康熙看到了前者,卻忽視了後者。

康熙共有35個阿哥,排序的有24人,成年且受冊封的隻有20人。這20個皇子中,年齡較長者有12人。他們是:大阿哥允禔、二阿哥允、三阿哥允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允祺、七阿哥允祐、八阿哥允祀、九阿哥允、十阿哥允、十二阿哥允祹、十三阿哥允祥、十四阿哥允禵。

康熙十三年(1674年)皇二子(實際上是第六子)允生。皇後赫舍裏氏在生育允時難產死亡,年僅22歲。康熙痛心不已,故對允格外偏愛,第二年就冊立他為皇太子。這年康熙22歲,皇太子才兩歲。康熙的這個決定雖然看到他父親未能盡早立儲的教訓,但立儲過早、太子過幼,顯然也是欠妥當的。因為其間的變數太多、太大,兩歲的皇太子允以後會是什麼樣?尚不得而知。

此折上於1728年,由此引發呂留良案。

康熙對皇太子的教育用心良苦,生活上特別關愛。康熙十七年(1678年)皇太子出痘,時值平定三藩之亂的關鍵時刻,但康熙親自護理太子,竟連續12天沒有批閱奏章。皇太子在康熙帝親征噶爾丹時,留守京師,處理政務。平時他也分擔處理皇父的部分政務和軍務。因而,在皇太子冊立後的33年中,朝廷中自然形成太子黨。

皇太子集團。皇太子允的生母皇後赫舍裏氏的祖父是索尼,父親是領侍衛內大臣噶布喇,叔父是當朝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索額圖結黨,趨奉皇太子,議論國政,密謀大事。康熙曾警告索額圖說:“你們背後謀劃的事,你們勾結一處的所作所為,你們背後說的怨恨之言,都不能擺在桌麵兒上說,你心裏很明白!”康熙深感自己的皇位和生命受到威脅,說:“說不定哪天就被鴆殺,或者被謀害,真是日夜惶恐,心神不寧。”後來康熙下令將索額圖處死,同時警告皇太子說:“從前索額圖幫著你謀劃的那些事情,我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將索額圖處死。”但皇太子並未因此而收斂,反而更肆無忌憚。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台行宮,康熙以皇太子允“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宣布廢除皇太子。當時,他且諭且泣,至於仆地。諭畢,悲傷萬分,憤懣不已。甚至六天六夜,不安寢食,涕泣不止。後患中風,隻能用左手批閱奏折。

康熙罷黜皇太子引出一個更為嚴重的後果是:胸懷野心的皇子們,結黨鑽營,謀貪大位。於是在太子黨之外,又形成皇八子集團和皇四子集團。

在每年仲春吉亥,皇帝親饗先農,以示“重農務耕”,列為中祀。

皇八子集團。皇八子允祀,“德才兼備”,聰明能幹,內外經營,很得人緣。在初廢皇太子之後,允祀署內務府總管事,黨羽相結,謀為代立。皇長子允禔為惠妃庶出,外叔公是已免職的大學士明珠,本沒有希望獲取儲位。但允禔生母惠妃對允禔有撫養之恩,於是兩人勾聯。其他如皇九子允、皇十子允、皇十四子允禵(與胤禛同母)大臣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都趨奉於允祀。

皇太子允禔的密謀泄露,被奪爵、幽禁。儲位空懸,也不合情理。於是大臣們建議康熙早定儲位。康熙命諸大臣密舉可繼立為太子者,以測驗大臣之意。大學士馬齊等大臣都秘密推舉皇八子允祀。允祀覺得自己做皇太子有望,一些兄弟和朝臣也紛紛靠向允祀。由是,以皇八子允祀為核心,逐漸形成一個爭奪皇儲的政治集團。後允祀被鎖拿,革爵位。十四阿哥允禵求情,康熙大怒,“出佩刀將誅其,允祺跪抱勸止”。諸皇子俯地叩頭,懇求皇父息怒。康熙帝怒氣稍解,命諸皇子鞭撻允禵。

清廷畫家所繪,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康熙看到廢皇太子後諸子爭奪儲位鬥爭更為複雜,也更為激烈,為息事寧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複立允為皇太子。諸皇子明白:既然皇太子第一次能被廢掉,也可能第二次被廢掉。於是,皇太子集團與皇八子集團之間的鬥爭更加激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決定再廢皇太子,對其黨羽恨之入骨、嚴厲懲罰,力求根除,如將尚書齊世武“以鐵釘釘其五體於壁而死”,將死於獄中的步軍統領托合齊銼屍焚燒。這樣,形勢越發複雜,在皇太子集團和皇八子集團之間的皇四子胤禛也逐漸形成集團。

皇四子集團。皇四子黨包括胤禛的十三弟允祥、十七弟允禮,以及隆科多、年羹堯等。胤禛頗有心計,靜觀其變,不露聲色。他對皇太子的廢立,窺測風向,暗藏心機。他對皇八弟允祀集團,既不附從,也不對抗。他佯聽父言,“安靜守分”,虔心佛法,廣結善緣,巧妙地將自己隱蔽起來。他對父皇表示忠孝,又盡力友善兄弟,並交好朝廷諸臣。對其同母所生的皇十四弟允禵,卻不去籠絡,聽任其同皇八弟允祀結黨。當皇太子黨和皇八子黨爭得兩敗俱傷的時候,在父皇、兄弟、王公、大臣們將視線集注於皇太子黨和皇八子黨的時候,他以不爭為爭,坐收漁人之利。

胤禛為著謀取皇位,韜光養晦,費盡心機。他的心腹戴鐸,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為他謀劃道:處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長,恐其見棄;過露其長,恐其見疑,此其所以為難。處眾多之手足也,此有好竽,彼有好瑟,此有所爭,彼有所勝,此其所以為難。其諸王阿哥之中,俱當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為忌,無才者以為靠。

戴鐸提出的策略是——對皇父要誠孝:適當展露才華。不露才華,英明之父皇瞧不上;鋒芒畢露,同樣會引起皇父疑忌。對兄弟要悌愛:大度包容,和睦相待。對事對人都要平和忍讓:能和則和,能結則結,能忍則忍,能容則容。使有才能的人不忌恨你,才能平庸的人把你當作依靠。雍正帝基本按照上述策略,一步一步地繞過皇位爭奪中的險灘激流,向著皇帝的寶座曲折航進。

雍正書法甚得康熙帝讚賞。故宮博物院藏。

“誠孝”皇父。胤禛知道,博得皇父的信賴和喜歡,是自己一生事業中最為關鍵的起點。他抱定一項宗旨,就是誠孝皇父。如在諸皇子爭奪皇位激烈之時,他極力表現出對皇父的“誠”與“孝”,既不公開競爭,且寬慰皇父保重。康熙帝第一次廢太子後,臥床不起。胤禛入內,奏請選擇太醫及皇子中稍知藥性者允祉、允祺、允祀和自己檢視方藥,服侍皇父吃藥治療。康熙帝服藥後,病體逐漸痊愈。於是,康熙帝命內侍梁九功等傳諭:“當初拘禁允時,並沒有一個人替他說話,隻有四阿哥深知大義,多次在我麵前為允保奏,像這樣的心地和處事,才是能做大事的人。”胤禛自己也說:“四十餘年以來,朕養誌承歡,至誠至敬,屢蒙皇考恩諭。諸昆弟中,獨謂朕誠孝。”對皇父的“誠”與“孝”得到了回應。

清宮廷畫家繪,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悌愛”兄弟。胤禛知道,善於處理兄弟之間的關係,是自己一生事業中僅次於誠孝皇父的重要事情。他在隨駕出京途中,作《早起寄都中諸弟》詩說:“一雁孤鳴驚旅夢,千峰攢立動詩思。鳳城諸弟應相憶,好對黃花泛酒卮。”表明他願做群雁而不做孤雁的心意。他在繼位之前,處理兄弟關係的主要原則是“不結黨”、“不結怨”。諸兄弟之間,結黨必結怨。胤沒有參加皇太子黨,也沒有參加皇八子黨。他表現出既誠孝皇父,也友愛兄弟的態度,使他躲避開皇父與兄弟兩方麵的矢鏃,而安然無恙。

勤慎敬業。胤禛盡量避開皇儲爭奪的矛盾,極力表現自己不僅誠孝皇父、友愛兄弟,而且勤勉敬業。隻要是皇父交辦的事情,都竭盡全力去辦好,既使皇父滿意,也使朝臣口碑相傳。自結婚後30年的實際磨煉,使他對社會、對人生有了深刻認識與深切體驗,為後來登上皇位準備了條件,奠害了基礎。

戒急用忍。胤禛的性格,有兩個特點:一是喜怒不定,二是遇事急躁。康熙就此曾經批評過他。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胤禛央求皇父說:“現在我已經三十多歲了,請您開恩將諭旨內‘喜怒不定’四字,刪除了吧。”康熙帝同意,因而下諭:“此語不必記載!”胤禛是個性格急躁的皇子。他曾對大臣說:“皇考每訓朕,諸事當稍安勿躁。屢降旨,朕敬書於居室之所,觀瞻自警。”胤禛繼位後,定做“戒急用忍”掉牌,為座右銘,用以警勉。

康熙晚年因其諸子皇位繼承鬥爭激烈而大傷元氣,鬱結成疾,悲離人世。他曾說:“日後朕躬考終,必至將朕置乾清宮內,爾等束甲相爭耳!”康熙是以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晚年的境況自喻:齊桓公晚年,五個兒子樹黨爭位。齊桓公剛死,諸子相攻,箭射在屍體上,也沒有人顧及。其屍體在床上67天沒法入殮下葬,以至蛆蟲爬出窗外。由此可以透出康熙大帝晚年心境的淒苦之情。

康熙帝龍馭上賓,皇四子胤禛登極坐殿,是為雍正皇帝。一段曆史疑案就此產生。

5、乾隆帝的黑白手段——

1)乾隆兩條繩索駕禦術

玉質,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乾隆皇帝是在先朝重臣的擁戴下登上皇位的,他並沒有自己的親信。由於雍正接受前朝兄弟爭立的教訓,對自己的兒子,管束嚴格,雖長大成人,封為親王,仍留住宮中,未分藩建府,所以並無自己的私屬。乾隆即位後,除了用人唯舊之外,別無選擇。用人唯舊避免了新舊臣僚之間的互相傾軋,也避免了因人事更迭所造成的人心浮動,所以當時政局平穩。然而,當乾隆皇帝俯視那些雖堆滿謙恭之色卻是相當陌生的麵孔時,心裏總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的確,對於一個經驗不足的年輕皇帝來說,孤身駕馭那些久經曆練的老臣,不能不小心翼翼、煞費苦心。專製統治,人君高高在上,卻又深居九重,在與外界隔絕的情況下,政事隻能委之臣僚。在沒有心腹股肱的情況下,乾隆又如何放心得下呢?正像馭手駕馭馬匹需要鞍轡韁繩一樣,乾隆皇帝進行專製統治也有兩根無形的繩索。其中一條繩索是秘密奏折製度;另一條繩索就是軍機處。

密折製度最早始於康熙時期,本為當時兩種上行文書題本和奏本的補充和附庸。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折人可以直接和皇帝本人秘密聯係,不必像題本、奏本一樣經通政司轉呈內閣,經內閣票擬之後再和皇帝見麵。康熙皇帝雖以寬仁聞名天下,但在加強皇權方麵,他絕不比別人手軟。為了對地方官進行監督,他暗中指定少數親信大臣隨時將所見所聞秘密奏上。又為了保密起見,這種奏章都必須具折人親自繕寫,不得假手他人,更不得泄露他人。密折寫好後,由本人或派專人徑送禦前。這樣,奏折的內容,除皇帝之外,便無人知道了。

雍正時期,為了加強皇權,進一步控製各級官員,對於密折製度更加重視,不但具折言事官員的範圍進一步擴大,而且奏事內容也更多地轉為和統治安危直接相關的政治事件上來。這樣,皇帝隨時可以通過各地官員打來的這些秘密報告,了解包括各級官員在內的全國軍事、政治、財政、文化等各方麵的情況,而各級官吏卻因此被一條無形的繩索緊緊地捆住了手腳,隻得服服帖帖,不能有任何越軌行為。乾隆皇帝對密折製度十分讚賞,他認為隻有利用這條繩索,才能在變化莫測的官僚政治的風風雨雨中,辨別是是非非。與此同時,他還不顧一些臣下對密折製度的批評,更進一步擴大擁有奏折言事官員的範圍。對於處理密折,乾隆皇帝也十分認真,從不假手於人,幾乎每一份奏折,他都要詳細閱覽,遇有錯訛之處,他必指出令其改正。平時如此,巡幸在外也是一樣。不論他走到哪裏,密折就送到哪裏,批閱奏折幾乎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乾隆十三年(1748年)以後,隨著奏本文書的廢止,密折成為與題本並行的兩種最重要的上行文書之一。而且,由於當時許多機密政務,中央和地方的官員都是先用奏折報告皇帝,得到皇帝首肯後,再以題本形式正式向中央政府有關機構報告,以便完成最後的批準手續。乾隆由此實現了大權獨攬。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還采取各種措施,完善密折製度,加強保密程度。一是堅持滿洲官員奏事用滿文具折而不得使用漢文;二是嚴禁將奏折上的皇帝批語引入具題本章;三是不準具折人將具奏內容和乾隆皇帝的批語泄露於同僚或者上司;四是為防奏折呈送途中發生泄密,對所有具折言事官員,概行頒發憑匣和鑰匙,隻有具折人和皇帝才能開啟。這樣,由於乾隆皇帝高度重視和製度健全,密折製度在乾隆皇帝專製統治不斷強化的過程中發揮了十分突出的作用。

乾隆是一個絕對的專製主義者,這一點酷似他的父皇雍正。他醉心於集權製度,並抓住一切機會去實現它。他看中了另一條繩索軍機處,將它作為屬於自己的權力機構。

軍機處是雍正皇帝的傑作,而乾隆皇帝卻使它增色、增輝。軍機處始設於雍正七年,原名軍機房,原是西北用兵期間為了軍事上的保密而設置的一個臨時機構。地點就在乾清門外(後遷隆宗門)。有關西北用兵的一些機宜事務既不經內閣票擬批答,又不經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決定,而是經由軍機處直達禦前,由雍正皇帝自行處理。封建國家,皇權至高無上,但專製政治在賦予君主絕對權威的同時,還要照顧官僚群體的權力分配。皇帝在處理國家大事時,不能不受到大臣們的影響,但在軍機處,皇帝對國事的裁決,完全出於自己的考慮,雍正皇帝第一次體驗到了這種不受掣肘的快慰。從此軍機處在加強皇權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