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皇太極運籌江山
滿族先人女真像許多遊牧民族一樣,汗位繼承沒有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努爾哈赤身後的大位由誰來繼承?當時沒有一個穩定的製度。努爾哈赤生前為著鞏固權位,先幽死胞弟舒爾哈齊,又殺死長子褚英。努爾哈赤晚年在汗位繼承問題上非常苦惱,他沒有指定繼承人,而是宣布《汗諭》:實行八和碩貝勒共議推舉新汗和廢黜大汗的製度。因此,他死之後,屍骨未寒,汗位之爭,非常慘烈。當時在諸貝勒中,以四大貝勒的權勢最大,地位最高;另外,還有多爾袞、多鐸。四大貝勒是: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皇太極在四大貝勒中,座次和年齡均列第四,為什麼卻能登上後金國汗的寶座,繼而成為大清皇帝呢?因為皇太極在汗位爭奪中,長期而巧妙地運用了計謀策略。
當時皇太極麵臨的形勢是:二貝勒阿敏是皇太極的堂兄,其父舒爾哈齊獲罪被圈禁至死。阿敏自己也犯下大過,自然沒有資格也沒有條件爭奪汗位繼承權;三貝勒莽古爾泰是皇太極的五兄,有勇無謀,生性魯莽,軍力較弱。他的生母富察氏曾因過失獲罪,莽古爾泰竟親手殺死母親。他聲名狼藉,可做統兵大將,但不能做一國之君,更沒有條件爭奪汗位;大貝勒代善有資格、有條件也有可能繼承汗位。代善性格寬柔、深得眾心,且軍功多、權勢大。努爾哈赤曾預示日後由其襲受汗位,說:“百年之後,我的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收養。”大阿哥就是代善。皇太極雖懷大誌、藏玄機、有帝王之材,但同乃兄代善爭奪汗位繼承,各方麵均處於不利的地位,於是不得不暗設玄機。
據清廷秘傳:努爾哈赤小福晉德因澤向天命汗密告大福晉兩次備佳肴送給大貝勒,大貝勒受而食之;又送給四貝勒,四貝勒受而未食。大福晉經常派人去大貝勒家,還在深夜外出宮院。努爾哈赤派人調查屬實。由於害怕家醜外揚,便借故懲處大福晉。這件事在滿洲貴族中曝光後,大貝勒代善的威望大降,已無力爭奪汗位。有學者說小福晉德因澤告發是受到皇太極的指使,皇太極藉大福晉同大貝勒代善難以說清道明的“隱私”,施一箭雙雕之計:既使大貝勒聲名狼藉,又使大福晉遭到懲處。大福晉在這次事件中受了點“傷”,但沒有“死”,不久又重獲努爾哈赤的寵愛。
大福晉就是多爾袞、多鐸的生母大妃烏拉那拉·阿巴亥。阿巴亥12歲嫁給努爾哈赤,共同生活25年。她當時37歲,正值盛年,容貌饒豔。阿巴亥生有三個兒子:當時阿濟格22歲、多爾袞15歲、多鐸13歲。多爾袞、多鐸兄弟也有資格同皇太極爭奪皇位。削弱多爾袞、多鐸的力量,最好的辦法就是處死大妃。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和幾個貝勒謊稱先汗有遺言,讓大福晉殉葬。在皇太極等四大貝勒的威逼下,她自縊而死(一說被用弓弦勒死)。阿巴亥死後,多爾袞、多鐸年幼,失去依靠,沒有力量同皇太極爭奪大位。據《清史稿·索尼傳》記載,多鐸曾說:“當立我,我名在太祖遺詔。”由此可見,努爾哈赤生前或有遺詔,可是至今沒有見到。多爾袞死後議罪,一大罪名就是曾說:“太宗文皇帝之繼位,原係奪立。”所以,皇太極到底是繼位還是奪位?亦是千古之謎。
代善失勢、多爾袞失母,皇太極在大位爭奪中處於有利地位。新汗的推舉議商,在廟堂之外進行。大貝勒代善的兒子貝勒嶽、薩哈璘到其父代善的住所,說:“四大貝勒(皇太極)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當速繼大位。”代善說:“這是我的夙願!你們所說,天人允協,誰不讚同。”這樣,父子三人嵌寶石蓮瓣紋金帽飾議定。第二天,諸王、貝勒、貝子聚於朝。代善將他們的意見告訴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及諸貝勒。沒有發生爭議就取得共識。皇太極經過長達15年的精心謀劃,終於登上大位。皇太極初登新汗寶座時,四大貝勒並肩而坐,處理軍政大事,四人輪流分值。爾後,皇太極除掉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脅服大貝勒代善,終於“南麵獨坐”,建立了君主專製體製。
明天啟六年(1626年,後金天命十一年)八月,努爾哈赤病死後,他的第八子皇太極,以軍功、謀略及個人威望均在眾兄弟貝勒之上,被推舉為繼承人。同年九月,皇太極祭一盟誓即後金大汗位,並宣布第二年為天聰元年。
位於袁崇煥廟內,刻於民國六年(1917年)
努爾哈赤受重傷死去以後,袁崇煥為了探聽後金的動靜,特地派使者到沈陽去吊喪。皇太極對袁崇煥窩了一肚子的怨恨,但是因為後金剛打敗仗,需要休整,再說也想試探一下明朝的態度;所以,不但接待了袁崇煥的使者,還派使者到寧遠去表示答謝。雙方表麵上緩和下來,背地裏都在加緊準備下一步的戰鬥。
皇太極像努爾哈赤一樣驍勇善戰,但在謀略上卻高他父親一籌。先借袁崇煥之劍斬毛文龍,隨後又借明崇禎之刀殺袁崇煥,巧施妙計除敵手,這便是皇太極一手導演的“傑作”。
毛文龍是明末杭州籍的抗金將領,原是明東北邊將李成梁的部下,後在廣寧巡撫王化貞手下擔任軍職。後金努爾哈赤攻占遼東時,他下海占據了遼東沿海島嶼,從逃散的遼民中選招數萬士兵,多次襲擊後金後方,為明朝立下汗馬功勞,對後金軍的西進、南下,起到了一定的牽製作用。而後金士兵不習海戰,加上渡海船隻缺乏,對毛文龍部則無可奈何。因此明朝皇帝很看重毛文龍,一再封賞提職,官居總兵卻掛將軍印。對這些皇太極一一看在眼裏,憂在心頭。至於袁崇煥,皇太極當然記得父親興兵以來,首次受重創是在袁崇煥堅守的寧遠城;自己即汗位後,率大軍進軍遼西,寧遠、錦州之戰,後金軍威受挫,就是因為麵前屹立著一個袁崇煥。皇太極心中對毛文龍和袁崇煥的痛恨,達到了咬牙切齒地步,經過反複思考,一個“借刀殺人”巧除敵手的構想,很快在皇太極頭腦中形成。
原籍是廣東東莞的袁崇煥,明萬曆年間中進士,本來是個文人,但在明東北邊防吃緊之時,心思報國,單騎出山海關考察形勢,自請守遼,築寧遠城(今遼寧興城)並在寧遠、錦州地區,先後取得重挫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兩次勝利。就在他寧錦之戰一周年之際,新登帝位的明思宗朱由檢(崇禎皇帝)於崇禎元年(1628年,後金天聰二年)七月十四日在北京召見了他。崇禎問這位新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的將領說:“女真人作亂已10年,東北大片的疆土陷於敵手,你不辭長途跋涉應朕的召見,有什麼好的建議與打算要講嗎?”袁崇煥回奏道:“如果皇上絕對信任我這個臣子,並給我以全權,我保證在5年之內,平定作亂的女真人,收複整個遼東失地。”崇禎高興地稱讚:“5年內平定女真作亂,到時朕一定不吝封侯重賞!”接見中間,崇禎曾退到別室休息,給事中許譽卿擔心5年收複遼東的保證兌現不了,小聲地請袁崇煥談一下他複遼的具體計劃。袁崇煥頗不耐煩地說:“看到皇上因遼東事焦慮不安,我說5年內能複遼,不過是為了安慰一下皇上罷了,你又何必鑽牛角尖呢?”許譽卿聽後馬上麵色嚴肅起來;“當今皇上是很英明的,你怎麼能這樣隨便許願呢?5年到期你兌現不了許下的諾言,你怎麼辦?”直到此時袁崇煥才突然感到失言了,他一言既出,就有如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啊!袁崇煥就是帶著“後悔不迭”的心情,匆匆趕回到了山海關寧遠前線。
皇太極對明的情報工作是出色的,崇禎同袁崇煥的那番談話皇太極很快就知道了。他審時度勢,覺得這將是實施他“借刀殺人”,除掉自己眼中釘,肉中刺的敵對強手的大好機會,於是在明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天聰三年)正月,主動給袁崇煥寫信提出明金和談,企圖借袁崇煥之手先除掉毛文龍,以解決日後南下征明,毛文龍在身後牽製之憂。
此為乾隆朝重製,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正如皇太極所料,袁崇煥求和的心理是迫切的,他深知上一年向崇禎許下的“5年複遼”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幻想通過跟皇太極和談,誘使後金退還已被攻占的遼東。經過皇太極與袁崇煥之間,信使的多次往返,公開或秘密的幾度和談,皇太極“佯許還遼”,“使殺文龍”,終於得到袁崇煥的“答書密允”,袁崇煥萌動了對毛文龍的殺機。明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天聰三年)六月,袁崇煥借前往遼陽前線視察之機,親率一支由水手和甲士組成的小分隊,渡海來到毛文龍所在的海島營寨,他以慰問為名向毛文龍的部眾發放了10萬兩餉銀,並在毛文龍的陪同下檢閱軍隊和發表講話。許多聽者都被袁崇煥慷慨激昂的演說感動了,講台下一片涕泣聲。突然袁崇煥的話鋒一轉,麵向站在身旁的毛文龍列舉了12項該問斬的罪狀,隨即對環列自己左右的親兵一聲大喝:“還不給我動手!”一名手捧崇禎所賜尚方寶劍的魁梧甲士,乘毛文龍正驚愕不備,揮劍將他斬於閱兵台前。崇禎帝在接到袁崇煥斬毛文龍的奏報後,十分震驚,但事已至此,又正是要用他抵抗後金的時候,隻好對他先斬後奏的行為表示讚同,不過在內心裏卻從此對這位袁大將軍產生了疑忌,因為當時的京師正盛傳一種流言:毛文龍了解袁崇煥同皇太極不少和談機密,毛文龍的被斬同袁崇煥殺人滅口有聯係。
皇太極聽到毛文龍被殺,高興得了不得,不僅對袁崇煥隻字不提“歸還遼東”之事,並大膽構思了一個置袁崇煥於死地的反間計。就在毛文龍死後不到4個月,皇太極親統10萬大軍,避開明軍重兵設防的寧、錦一線,向山海關以西繞道內蒙,從喜峰口進入關內,接著攻占遵化,圍攻薊州,這一年的十一月中旬,後金兵的前鋒進抵北京城下。
崇禎帝更是急得心慌意亂,不知該怎麼辦才好,後來聽說袁崇煥帶兵趕到,心才定了一些。他親自召見袁崇煥,慰勞了一番。但是一些魏忠賢的餘黨卻散布謠言,說這次後金兵繞道進京,完全是袁崇煥引進來的,說不定裏麵還有什麼陰謀呢。
崇禎帝是個猜疑心極重的人,聽了這些謠言,也有些懷疑起來。正在這個時候,有一個被金兵俘虜去的太監從金營逃了回來,向崇禎帝密告,說袁崇煥和皇太極已經訂下密約,要出賣北京。這個消息簡直像晴天霹靂,把崇禎帝驚呆了。
原來,明朝有兩個太監被後金軍俘虜去以後,被關在金營裏。有天晚上,一個姓楊的太監半夜醒來,聽見兩個看守他們的金兵在外麵輕聲地談話。
一個金兵說:“今天咱們臨陣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極)的意思,你可知道?”
另一個說:“你是怎麼知道的?”一個又說:“剛才我就看到皇上一個人騎著馬朝著明營走,明營裏也有兩個人騎馬過來,跟皇上談了好半天話才回去。聽說那兩人就是袁將軍派來的,他已經跟皇上有密約,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
姓楊的太監偷聽了這番對話,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來,趕快跑回皇宮,向崇禎帝報告。崇禎帝聽了也信以為真。他哪裏知道,這個情報完全是假的。兩個金兵的談話是皇太極預先布置的。
崇禎帝命令袁崇煥馬上進宮。袁崇煥接到命令,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匆忙進了宮。崇禎帝拉長了臉,責問說:“袁崇煥,你為什麼要擅自殺死大將毛文龍?為什麼金兵到了北京,你的援兵還遲遲不來?”
袁崇煥不禁怔了一下,這些話都是從哪兒說起?他正想答辯,崇禎帝已經喝令錦衣衛把袁崇煥捆綁起來,押進大牢。
有個大臣知道袁崇煥平日忠心為國,覺得事情蹊蹺,勸崇禎帝說:“請陛下慎重考慮啊!”
崇禎帝說:“什麼慎重不慎重?慎重隻會誤事。”
崇禎帝拒絕大臣的勸告,一些魏忠賢餘黨又趁機誣陷。第二年八月,以叛國罪將袁崇煥淩遲處死。據目擊者說,當時刑場圍觀的群眾恨透了賣國賊,袁崇煥處死後人們爭食其肉。其實這是一樁大冤案,直到清乾隆修編國史時,真相才大白於天下。
2、順治帝的變化無常——
瘋狂的“秋後大算帳”
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極猝然病死於宮中,由於,他在此前沒有明確的指定繼承人,滿洲高層立刻陷入一片混亂之中。然而,很快就形成了兩個對立的權力中心。
一個是由兩白旗和鑲紅旗極擁戴的睿親王多爾袞,這個陣營業員中有多羅豫郡王多鐸,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順承郡王阿達禮、固山貝碩托等。
另一個是兩黃旗和正藍旗極力擁戴的肅親王豪格,這個陣營業員中有額亦都家庭(圖爾格、遏必隆兄弟)、費英東家族(圖賴、鼇拜)、揚古利家族(譚泰)、索尼、拜音圖、何洛會、塔瞻等人。
遏必隆,鑲黃旗人,位列輔政大臣之三。
兩邊的實力幾乎不相上下,而關鍵的是能否爭取到最大的中間利益派禮親王代善(兩紅旗,實際隻管正紅旗)、鄭親王濟爾哈朗(鑲藍旗)的支持。
依照兩白旗的意見,多鐸和阿濟格都主張主刻滅掉兩黃旗,以他們兩個人的武力來看,完全有這種可能。但是,多爾袞沒有采納這個意見,因為,他發生代善和濟爾哈朗比較傾向擁立皇太極的兒子。這兩個集團人物的背景都不一般。
多爾袞集團中,多鐸和阿濟格就不用多說了,主要是碩托、阿達禮伯侄兩個人,因為這二人的結局是很能說明問題的。碩托成名很早,然而,他被父親代善所不喜,而且,他和他的兄長嶽、弟弟薩哈不同,與皇太極的關係很不好,多次被罰銀。降爵,所以,他積極跟隨多爾袞,也是因為他,代善不敢輕舉妄動的公開表態,因為,碩在兩紅旗的威信僅次於嶽付和薩哈,嶽和薩哈已經過世,所以,碩的態度在經旗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位於今北京阜城門內,始建於明嘉靖十年(1531年)祭祀曆代創業帝王和守成賢君。
另外一個是皇太極生前的頭號親信薩哈的兒子郡王阿達禮,其父健在的時候曾經積極追隨皇太極,台是,兒子卻大反其道,因為,阿達禮曾經在皇太極的寵妃宸妃病故其間,飲酒作樂,險些被削去爵位,阿達禮的生母多次遭到皇太極責罰,所以,阿達禮為此懷恨在心,堅定的追隨跟多爾袞。
阿達禮本人在當時的家庭中地位是很顯赫的,他10歲就襲封郡王,領有薩哈生前的牛錄,和多鐸等人相平。因而,多我洋袞如果聽從多鐸的建議,鬥爭的勝負不一定在貌似強大的豪格那邊。
因為,豪格的集團中,主力是三個整旗(正黃、鑲黃、正藍)協力是濟爾哈朗的鑲藍旗,而且,皇太極生前厚結深納在努爾哈赤的“五大臣”中的兩家一實力最雄厚的兩家就是額亦都實族、費英東家族以及開國三英的另一家揚古利家族都堅決的站在豪格這一邊,黃旗的世襲奴仆如索尼等人更是隻知有豪格,不知其他。投機分子拜音圖家庭(努爾哈赤幼弟的兒子)也投機站在豪格陣營中一邊。另外反複無常的冷僧機也混水模魚。
當時,情況非常緊急,以多鐸的看法,豪格的陣營多是烏合之眾,不難擊潰,但是,多爾袞從大局出發,再有,當時一些將領隻擁護皇太極的兒子:
崇禎帝(1611-1644年)為明朝未代皇帝。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自縊而亡。
索尼、鼇拜、圖賴、圖爾格、譚泰、拜音圖、何洛會、塔瞻等八人在太宗廟前發誓,要全力扶保豪格上台。索尼和鼇拜等人還調用正黃旗的最精銳部隊——巴牙喇兵(護軍)大喊:“我等但知行帝子孫,不知其他!”誓死保護豪格。多鐸、阿濟格也不示弱,準備調發正白旗精銳,銚戰兩黃旗。雙方劍拔弩張、一觸即發。
八月十四日,多爾袞、代善、豪格等召集諸王大臣議定立儲事宜,兩黃旗大臣索尼、鼇拜率領護軍立於大清門之外,索尼公開對諸王表態:“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多爾袞讓大家發言,代善主張立豪格,豪格比時卻害怕起來,他故作謙讓,不料,多爾袞立刻接上他的話,說既然肅親王自己都如此謙讓,那麼,再立他人吧。這時,阿濟格表示要立多爾袞,多鐸和兩白旗大臣拔刀向前,威脅黃旗,竭力擁戴多爾袞,多鐸和兩白旗大臣拔刀向前,威脅黃旗,竭力擁戴多爾袞,代善和濟爾哈朗耍滑頭,立刻表示可以立多爾袞,代善還說立多爾袞產國家之福。這時,廊下站著的索尼等六人痛器不止,發誓說要是不立皇子,寧願和太宗從於地下!而且,手握利刃,準備自殺。代善趁機離開。多爾袞打破僵局,說立福臨,他和鄭親王輔政,這樣,大家才退回,這個折衷的方案陸續被大家接納。在這場鬥爭中很值一提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的父兄舒爾哈齊、阿敏都被努爾哈赤、皇太極迫害而死,但是,濟爾哈朗主持鑲藍旗做主旗貝勒,成為滿清八個和碩貝勒之一,濟爾哈朗在崇德元年首封鄭親王,是六王之一,也是最沒有軍政才幹的一位。但是,皇太極特別信任濟爾哈朗,濟爾哈朗也緊跟不止,天聰年前,清洗正藍旗的時候,豪格和濟爾哈朗就是急先鋒。皇太極死後,濟爾哈朗本來就是主張立豪格,但是,他發現多爾袞異常敵視豪格,所以,他的態度一直不是朗,多爾袞也就是抓住這一點,拉住他一同扶立福臨。
在討論立儲的會議上,還有一段插曲,多鐸假意說立代善,嚇得代善邊邊擺手,多鐸看見大家你推我讓,於是,毛遂自薦,主張立他自己,而且,說多鐸的名字也記載在太祖的遺命裏,多爾袞立刻否定。
福臨即位,多爾袞確實是從滿洲大局出發,成功避免了一場內訌。碩伯侄看到多爾袞謙讓大為不滿,準備發動兵諫,被父親代善告發,後來史家對此事一直急診不休,成為清初又一大疑案。碩、阿達禮被處死,家產罰沒。從後來的曆史來看,多爾袞對處死碩二人是很負疚的,阿達禮死後,多爾袞做主讓阿達禮的弟弟勒克德渾承接爵位,仍然世襲,碩幼子由多爾袞撫養在宮內。可見,多爾袞當時殺掉這兩個人也有不得已的理由。多爾袞掌權以後,順利分化瓦解兩黃旗大臣,當初發誓扶保豪格的八個人多數先後叛變,足見豪格勢力並不強大。
拜音圖家庭首先叛變,拜音圖的弟弟鞏阿岱告發濟爾哈朗,說他曾經埋怨睿親王,結果,濟爾哈朗被罰銀5000兩,逐漸被踢出權力中心,取代了他的位子多鐸。
接著,何洛會叛變,告發額亦都的兒子圖賴、圖爾格、遏必隆,這三人都被廢黜。索尼不受多爾袞利誘,堅持不變,鼇拜也是一樣,多爾袞於是多次打擊,隻是因為用人之際才沒有將他們處死。
譚泰先是被捕,繼而在監獄中叛變。這樣,當初立盟發誓的人中除了索尼、鼇拜、圖賴、圖爾格這四人之外,其他都叛變,那個告密起家的小人冷僧機再次告密叛變,被提升為大臣。
肢解兩黃旗後,順治元年4月,多爾袞得到何洛會的密告,正式收拾清算豪格,處死豪格的所有親信,隨即召開議政王大臣會議,讓大家議定豪格的罪名,豪格自己表態願意自殺贖罪,代善、濟爾哈朗、多鐸、阿濟格都表態要殺豪格,由於年幼的順治帝涕泣不食,豪格這才得以免死,但是半年的較量,多爾袞終於成為名副其實的大清攝政王。
崇禎帝未及修陵而亡,李自成將其與周皇後合葬於田貴妃墓中,後命名為思陵清軍進入北京後,多爾袞繼續打擊豪格的勢力,豪格雖然征討四川,射殺張獻忠,但是,仍難逃迫害,順治五年,多爾袞借口豪格亂保非人,將其下獄,囚禁至死。並且把他的福晉納入府中。據史料記載,豪格死的很慘,死前已經患有精神分裂症。
隨後,貝子吞齊告發濟爾哈朗,多爾袞就此廢掉了這個自從太祖的時候就長立不倒的政壇不倒翁。把弟弟多鐸拉進權力核心,可是,這時的多鐸卻和豪格關係逐步升謾,並且,為豪格辯護,這也是促使多爾袞決定早下手除掉豪格的訂原因,因為,他知識多鐸一向容易感情用事。告密叛變的拜單圖家庭就此發跡,拜音圖的祖母是努爾哈赤的繼母,對待努爾哈赤、舒爾哈齊兄弟異常刻薄,所以,努爾哈赤的奴仆,但是,拜音圖老謀深算,他傾心結交四大貝勒皇太極,對皇太極百依百順、忠心耿耿,因而,受一以皇太極的特別關注,屢次提升,故而,在立儲之初,拜音圖是讚成立肅親王的,可是,後來,他發現形勢不利於豪格,立刻通知他的弟弟鞏阿岱、錫翰去告發兩黃旗的大臣們,因此深得多爾袞信任,拜音圖每次告密者不親自出麵,都是指使他的弟弟去做,足見其狡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