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是慈禧令太監將他毒死的。有的學者認為,由於袁世凱的叛賣告密,使慈禧鎮壓了維新運動。袁世凱擔心慈禧死後光緒重新執政,將會問罪於他,於是就與慶親王色結,打算廢黜光緒,立慶親王之子為帝,事不成,就下手毒殺了光緒。
又有學者認為光緒是病死的。光緒自幼身體孱弱,一直有脾胃虛弱的毛病。成年後又有滑精症狀,而且一天比一天厲害。他又長期咳嗽,似乎患有肺結核。政治上的失意,長期的精神抑鬱,更使他患有嚴重的神經官能症,心悸、失眼、食欲不振等症狀相繼出現,逝世前一年已病入骨肓,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並發急性感染。這一說法為多數學者接受。
光緒病死後的廟號為德宗景皇帝,史稱光緒皇帝。
2、文治
在維新人士和帝黨官員的積極推動下,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新政從此日開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為止,曆時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藏於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
在此期間,光緒皇帝根據康有為等人的建議,頒布了一係列變法詔書和諭令。
新政措施雖未觸及封建統治的基礎,但是,這些措施代表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為封建頑固勢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權貴顯宦、守舊官僚對新政措施陽奉陰違,托詞抗命。慈禧太後在光緒皇帝宣布變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緒連下三諭,控製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區的軍政大權,準備發動政變。
1898年9月21日淩晨,慈禧太後突然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直入光緒皇帝寢宮,將光緒皇帝囚禁於中南海瀛台;然後發布訓政詔書,再次臨朝“訓政”,“戊戌政變”成功。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後下令捕殺在逃的康有為、梁啟超;逮捕譚嗣同、楊深秀、林旭、楊銳、劉光第、康廣仁、徐致靖、張蔭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將譚嗣同等六人殺害;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開辦的京師大學堂外,全部都被廢止。從6月11日至9月21日,進行了103天的變法維新,以戊戌政變宣告失敗。
1883(清光緒九年)至1885年,中國軍民抗擊法軍侵略越南和中國的戰爭。
1884年8月上旬,法艦3艘進犯台灣基隆,被守軍擊退。23日,以“遊曆”為名事先闖入福建馬尾軍港的法慈禧太後呼政處——頤和園樂壽堂國遠東艦隊突然向港內的福建水師實施猛烈攻擊,挑起馬尾海戰。福建水師倉促應戰,11艘艦艇除兩艘駛向上遊擱淺外,餘被擊沉,傷亡700餘人。其後,法艦又炮擊馬尾福州船政局,並轟毀閩江下遊兩岸炮台,揚長而去。26日,清政府被迫正式對法國宣戰。
至1885年4月上旬,中法簽訂停戰協定,前線清軍奉命克期停戰撤回。6月上旬,中法簽訂《中法新約》。時人認為“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對戰爭結局表示不滿。盡管清政府一再妥協,但由於前敵軍民的浴血拚戰,終使中法戰爭成為中國近代戰爭史上唯一一次沒有向西方侵略者割地賠款的戰爭。中法戰爭後,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命運的意識進一步增強,清政府也從軍事上全麵總結教訓,立即組建總理海軍事務衙門,決意大力加強海軍建設,以抵禦外來侵略。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至1895年,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因戰爭爆發於舊曆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早在日軍占領遼東半島後,清廷便開始通過外交途徑向日本請和。威海衛失陷後,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1895年4月17日,中日兩國的和談代表在日本馬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及《議訂專條》三款、《另約》三款、《停戰展期專條》兩款。處於戰敗地位的清政府向日本賠償軍費白銀2.3億兩,割讓台灣、澎湖列島等,喪失了大量國家主權。此後,台灣愛國軍民進行了反抗日本占領的艱苦武裝鬥爭。
此後,中國人民為反對《中日馬關條約》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台灣軍民在劉永福等領導下自發組織起來抵抗日軍割占台灣,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重大的代價。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中國軍民抗擊英、法、德、俄、美、日、意、奧等國侵略軍聯合入侵的戰爭。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不僅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加緊侵華,而且不斷策劃瓜分中國。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情況下,中國北方興起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1900年夏,京、津地區義和團的聲勢尤為浩大,引起列強恐懼。4月6日,英。法、德、美等國公使聯合照會清政府,限令於短期內將義和團“剿除淨滅”。5月底6月初,英、法、德、俄、美、日、意、奧八國又借口保護使館和租界,陸續派軍隊進入北京、天津,各國軍艦則集結於大沽口外,伺機進犯。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使得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後黨集團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轉變,企圖“用拳滅洋”,以維護其統治地位。慈禧任命支持義和團的端王載漪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調董福祥部武衛後軍入京,配合義和團行動。6月10日,駐天津租界的八國聯軍2000餘人在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率領下,分批乘火車向北京進犯,揭開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序幕。至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同英、法、德、俄、美、日、意、奧及荷、比、西等11國在北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從此,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民族危機更加嚴重。
(十二)、末世悲歌——清遜帝宣統
父親:載灃(醇親王)
名諱:愛新覺羅·溥儀 承襲關係:光緒皇帝弟載灃的長子出生日期及地點: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十四日醇王府 登極日期:光緒三十四年 稱帝年齡:3 在位時間:1908-1912在位年數:4享年:62死亡日期:1967年10月16日逝世 陵墓名稱:無 安葬地:八寶山革命公墓1、生平小傳愛新覺羅·溥儀,醇親王載灃之子,為清代末帝。
清遜帝,名愛新覺羅·溥儀(公元1906——1967年)道光皇帝曾孫,醇親王載灃長子。光緒死後繼位,是清朝和中國曆史上的末代皇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改造成為新人,患腎癌而死,終年62歲。火葬,骨灰安放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宣統帝溥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十四日生於北京什刹海邊的醇王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孫,光緒皇帝弟載灃的長子。
載灃,為醇親王弈譞之子,其子溥儀繼位,
他以監國攝政王身份理政。
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慈禧太後和光緒同時生了重病。不久,在兩天中相繼死去。半個月後,溥儀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緒皇後隆裕和載灃攝政。第二年改年號為“宣統”。就這樣,溥儀登上了大清王朝末代皇帝的寶座。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暴發。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後被迫代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溥儀退居紫禁城中的養心殿,宣告了清王朝的滅亡和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的結束。
1917年6月,張勳帶領辨子軍入京,和康有為等保皇黨一起,在7月1日宣布溥儀複辟。12月,在全國一片聲討中,溥儀再次宣告退位。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派鹿鍾麟帶兵入紫禁城,逼溥儀離宮,曆史上稱這為“逼宮事件”。溥儀搬進北府(載灃王爺的居處)繼而又逃進日本公使館。不久,被日本人護送到天津。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儀為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的執政,建年號為“大同”。1934年改國號為“滿洲帝國”,改稱皇帝,改年號為“康德”。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8月17日,溥儀在沈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特赦令說:“該犯關押已經滿十年。在關押期間,經過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經有確實改惡從善的表現,符合特赦令第一條的規定,予以釋放。”從此,溥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1960年3月,溥儀被分配到北京植物院工作。1964年被調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任資料專員,並擔任人民政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著有自轉《我的前半生》。
1967年,溥儀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來總理聞訊,親自打電話指示政協工作人員,一定要把溥儀的病治好。後指示將他安排到首都醫院進行中西醫會診。在病情最危急時,周總理又指派著名老中醫蒲輔周去給他看病,並轉達周總理對他的問侯。後因醫治無效,於1967年10月16日逝世,骨灰安放於八寶山革命公墓。溥儀史稱遜帝,也稱宣統皇帝。是中國曆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
2、溥儀經曆的戰爭
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至1914年(民國三年)8月,白朗在河南寶豐領導河南農民起義。
溥儀繼位後,其父載灃為攝政王。
1913年5月底6月初,起義軍在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的鼓動和影響下,分兵兩路向外發展。
袁世凱(1859-1916年)河南項城人。
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積極複辟帝製,加緊對起義軍進行鎮壓。北洋政府調集軍隊3萬多人,企圖把白朗起義軍圍殲於豫西南地區。白朗起義曆時3年,轉戰5省,攻破40個州縣,沉重打擊了袁世凱的反動統治,配合和鼓舞了南方革命黨人的反袁鬥爭。
1911年(清宣統三年)11月至12月,江蘇、浙江革命軍聯合攻占南京(時稱江寧)的作戰。
是役,蘇浙聯軍團結一致,統一指揮,密切協同,集中兵力,攻占要點,終於以少勝多,力克堅城南京,給清王朝以沉重打擊,為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3、)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清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湖北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的反清武裝起義。
上圖為清末清軍裝備使用的各種製式的後膛槍。
武昌起義是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發動和領導的一次成功的武裝起義。湖北地區的革命黨人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在新軍中發展革命力量,為起義的爆發和成功準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起義之所以能如此快地取得成功,主要有四個方麵的原因:1、湖北地區的兩個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在革命大目標一致的前提下,消除門戶之見,成功地實現了聯合,使武漢地區的革命力量得以統一,從而奠定了起義成功的組織基礎;2、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成功地選擇了起義的時機和突破口。1911年9、10月間,全國革命形勢趨於成熟,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利用部分湖北新軍調往四川鎮壓保路運動之機,果斷決定選擇革命力量雄厚的華中重鎮武昌作為突破口,堅決發動起義。3、起義發動後,革命黨人不失時機地向督署和鎮司令部等敵之關鍵部位發動進攻,使敵人沒有喘息的機會。4、革命黨人和廣大參加起義的士兵的英勇奮鬥精神,保證了起義的勝利。
宋教仁(1882-1913年)湖南桃源人,華興會創始人之一,後被袁世凱派人刺殺。
2、溥儀一生中的數個“第一次”
末代皇帝溥儀的事跡,很多已為人所周知的事情,本文記敘的隻是溥儀一生中所經曆過的“第一次”事情。
1935年4月2日晨溥儀離開長春,乘專車赴大連,並於當晚登上專程前來迎接的日本軍艦“比睿號”,4月6日在橫濱登陸。
溥儀在日本期間,在東京呆了4天,又先後訪問了京都、奈良和大阪等地,除了應酬就是遊覽觀光,對於一個地位尊貴而又沒有實權的人,自然隻有禮儀方麵的作用。
後來,溥儀在撫順改造期間回憶這段曆史時,用這樣一段話揭露了這次訪日的實質和目的:“不問可知,還不是日本帝國主義積極地要利用我這漢奸頭子當時的地位,好使我這個傀儡更能發揮出偶像的作用來,借以轉移一下東北人民對於日寇的疑慮和憎恨的眼光,同時還可以更進一步地把這個既是傀儡又被偶像化了的我,用來麻痹人心,讓他們暫時在‘日滿一家’和‘一心同德’的騙人煙幕下,迷失民族應走的方向。這樣便可以逐步把敵偽的罪惡統治基礎鞏固下來,等到相當鞏固以後,日寇便可以放心大膽地摘下偽善的假麵具,露出侵略者本來的凶狠麵貌,來作他那‘鯨吞虎噬’的如意打算。”(引自溥儀:《我的前半生》)
1959年12月14日下午2時20分。一輛黑色的國產轎車,戛然停在前井胡同六號黑漆大門階前,一位幹部模樣的人從車上下來,直奔院內的北房。
“我是國務院派來接溥儀先生的,時間不多了,請先生這就上車吧!”
“好!好!”
溥儀答應著,隨手帶上一本粉色硬殼的《北京日記》,又在上衣小兜上別了一支鋼筆,就隨著來人上車去了。直到這時,溥儀仍然不知道將被哪位首長接見。汽車駛入中南海,又沿著穿越樓閣亭台的汽車路,把溥儀送到西花廳前。
當他被引進西花廳內接見室時驚呆了!迎麵走來的這位劍眉凝重而高聳的首長是多麼熟悉啊!他曾千百次從刊登於報紙的照片上,從懸掛於會議室或禮堂的領袖肖像中,從新聞影片的形象裏見過。這時,首長早已伸過手來,並和溥儀的手緊緊握在一起了,溥儀似乎恍然大悟:“呀!周總理!”這幾天他就惦記著見見總理,現在突然見到……嗣後,溥儀在一封私人通信中記述當時的心情說:“我心裏是如何的感激、激動,我緊握總理的手……滿肚子想說的話,激動得反而說不出來了。”
周恩來親自向溥儀一一介紹了參加這次接見的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副總理習仲勳、全國人大暨全國政協常委張治中和邵力子、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徐冰、國務院水利電力部部長傅作義和全國政協常委屈武等。陪見人員中還有兩位是溥儀很熟悉的,一位是他的七叔載濤,還有一位就是當時擔任全國政協常委的民主人士章士釗。
1961年農曆正月初七下午3點鍾,男方“大媒”、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周振強陪著溥儀,女方“大媒”、人民出版社編輯沙曾熙陪同李淑賢,在政協文化俱樂部初次見麵。如果說他們是一見傾心,也許有點誇張,但雙方一見就產生了好感,確是事實。
周、沙二人為溥儀介紹的對象是當時在北京市朝陽區關廂醫院當護士的李淑賢,一個性格溫柔、心地善良而遭際不幸的女性。那年,李淑賢才37歲,但卻嚐盡了人間的辛酸冷暖。她是杭州人,自幼喪母,在上海生活的9年中,受盡了繼母的虐待和役使。當她14歲那年,在中國銀行當職員的父親去世了。之後三年的日子,過得就更加悲慘。1941年她忍受不了繼母的欺淩,隻身到北京投奔一個守寡的遠房表姐。寄人籬下的日子自然也是不好過的。好不容易熬到了北平和平解放,李淑賢先進了一家文化補習學校,隨後又到護士專修班學習護理業務,就這樣她終於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
溥儀對李淑賢早年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
當李淑賢在和溥儀的接觸中間,發現眼前的這位末代皇帝和原來想象中的“萬歲爺”大不相同的時候,就產生一種進一步了解、探索對方心靈的要求。李淑賢通過觀察,認為這個“皇上”除去和氣、熱情以外,還是個誠實、樸素的好心人。對於溥儀的天真,李淑賢尤有好感。更何況,在兩人心靈之間還有一條類似的同病相憐的感情紐帶:溥儀認為李淑賢經曆很苦,讓人同情;李淑賢則覺得溥儀背負著那麼沉重的曆史包袱,怪可憐的。於是由思想上的共鳴開始,兩人的愛慕之情就油然而生,並且迅猛發展起來了。也正是在一種平等諒解、互敬互愛的感情基礎上,溥儀和李淑賢結成了生活旅途上的忠實伴侶,從而補償了他們過去婚姻生活上的遺憾。
(四)第一次行使共和國的公民權
北京市的滿族公民愛新覺羅·溥儀,第一次行使公民的選舉權,是在1960年11月26日。那時距離溥儀獲得特赦回到北京,隻不過11個月又17天。
溥儀從未接觸選舉,更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資格在工作單位所在地——香山人民公社當選民。他希望擁有這一份光榮,又擔心把他漏掉,遂預先向植物園領導請示詢問。然而,麵對當過皇帝的特殊職工,他們誰都說不清溥儀是否可以當選民。溥儀那顆心則因此而被懸了起來,他又生活在焦灼不安之中了。
植物園領導馬上請示中國科學院院部,院部領導又請示國務院,層層報告,直到把問題擺在總理麵前。周恩來當即指示工作人員打電話答複說:溥儀特赦後就是公民了,怎麼能沒有公民權呢?有選舉權,也有被選舉權,這是不言而喻的嘛!不久,溥儀就在張貼於南辛村大牆上的選民名單中,高興地看見了自己的名字。
後來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記述了1960年11月26日作為公民參加選舉人民代表的投票那一時刻的喜悅心情。在他看來,那張得來非易的選民證,比自己見過的一切珍寶都貴重,一張每位公民都擁有的小紙片,竟使他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