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曆史的重演:一朝登基誰知多少坎坷(2)(2 / 3)

《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退出天津,準備來年進京換約。1859年,英國派普魯斯為公使到中國赴任和換約。普魯斯和法國公使布爾布隆於6月中旬帶領艦隊和海軍陸戰隊開到大沽口外。清政府安排英、法公使由北塘登陸進京換約,普魯斯斷然拒絕,提出堅持要清政府拆除白河防禦、並乘艦帶兵入京的無理要求,並限期撤防。

1859年6月24日晚,侵略軍炸斷攔河大鐵鏈兩根。25日,英國艦隊司令率10餘艘戰艦、炮艇突襲大沽炮台。此時大沽炮台經蒙古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整頓,加強了兵力,改善了武器裝備。麵對侵略軍的野蠻進攻,守軍奮起反擊,激戰一晝夜,擊沉、擊傷英法軍艦10餘艘,斃傷侵略軍600餘人,英國艦隊司令何伯也受重傷。聯軍受此挫敗,狼狽逃出大沽口。

英法聯軍在大沽戰敗,使英、法政府大為惱怒。額爾金、葛羅再次成為全權代表,分率英軍1.8萬人和法軍7000人,氣勢洶洶地殺向中國。1860年4月,侵略軍占領舟山,5月、6月占領青泥窪(大連)和煙台,封鎖渤海灣,完成了進攻天津、北京的部署。

1860年8月1日,英法軍艦30多艘,集結於北塘附近海麵。清軍在北塘沒有設防。8月12日,聯軍在北塘登陸,迅速占領北塘西南的新河、軍糧城和塘沽,切斷了大沽與天津之間的主要交通線。8月21日,聯軍占領大沽炮台。僧格林沁所部退至北京東南的張家灣、通州(今通縣)一帶。聯軍乘勝占領天津。

清政府立即派人至天津乞和,英、法聯軍不予理睬,進逼通州。清政府又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為欽差大臣,到通州求和,英、法聯軍提出極為苛刻的條件。9月18日,聯軍攻陷張家灣和通州,21日陷京郊八裏橋。僧格林沁等撤往北京城。鹹豐帝令其弟恭親王奕留守北京,負責求和事宜,自己從圓明園倉皇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

英法聯軍略經整備,即於10月6日進攻北京,同日,闖入圓明園,在大肆搶劫之後,將圓明園燒毀。大火連燒3天,煙霧籠罩北京全城。接著,侵略軍還搶劫了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等處許多著名建築中所藏的大量文物珍寶。

10月13日,聯軍占據安定門,北京陷落。10月24日,中英《北京條約》簽訂;25日,中法《北京條約》簽訂;11月14日,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割占中國領土40萬平方公裏。至此,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中國再次損失了大量主權和領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進了一步。其中,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趨激化。

(十)、荒淫無度——清穆宗同治

生母: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出生日期及地點:1856年,鹹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儲秀宮登極日期:鹹豐十一年十月九日稱帝年齡:6在位時間:1861-1874在位年數:13享年:19

死亡日期及地點:1874年,同治十三年養心殿陵墓名稱:惠陵陵寢所在地:河北,遵化1、生平小傳清代宮廷畫家繪,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清穆宗,名愛新覺羅·載淳(公元1856——1874年)鹹豐病死後繼位。在位13年,患天花而死(另一說為患梅毒而死)終年19歲。葬於惠陵(今河北省易遵化縣西北)。

同治帝載淳,生於鹹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其母為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公元1861年7月鹹豐病死後,他於同日在靈柩前繼位,改年號為“祺祥”。

同治皇帝的即位是清代帝王中最順理成章,最沒有爭議的一個,鹹豐皇帝共有兩個兒子,同治是他的長子,次子三歲就夭折了,所以同治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

同治即位時,隻有6歲,由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政。這一年的十月,載淳的生母慈禧太後滿八位大臣專權,和恭親王奕合謀發動辛酉政變,乘皇室從熱河回北京之機,將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其它五人革職或遣戍,實行兩太後“垂簾聽政”,自己掌握實權,改年號為“同治”,以第二年為同治元年。

慈禧任奕為議政王、軍機大臣,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族地主武裝,勾結外國侵略勢力,實行借洋兵剿逆的政策,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撚軍、苗民、回民起義,延緩了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定。她一方麵采用洋務派“自強”和“求富”的方針,開辦一些新式工業,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另一方麵,又支持頑固派對洋務派進行牽製,以加強深宮集權。被清朝統治階級稱為“同治中興”。

本頁記載了同治帝出生的情況。

同治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後,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同治的荒淫程度比他父親鹹豐還要厲害。他有許多後妃,卻還要常常帶了兩個心腹太監,換上平民服裝,偷偷溜出皇宮,到京師的南城娼妓區去尋花問柳,夜間不回皇宮。據說,時間一長,染上了梅毒,病倒了。起初隻覺得渾身發燒,口渴,腰疼,小便不暢。太醫摸不透是什麼病,隻當普通的感冒來治。一連幾天,燒熱不退。又便秘,頸項、肓背、腰部等處發出紫紅斑塊。

到公元1874年11月,頭部、臉麵上都出現紫色發亮的斑塊,左邊臉頰上的斑塊被抓破,滲出血水,又頰腫得厲害,上下嘴唇都朝外鼓著,腰部化膿,很遠就能聞到一股令人作嘔的惡臭。慈禧太後怕同治從鏡子裏見自己的尊容會受驚,便命太監將養心殿內所有的鏡子都收藏起來,不便挪動的穿衣鏡等,用紅緞蒙上。同治命人拿鏡子,皇後等人也以病人不宜照照子為理由勸阻。

為了維護皇帝的尊言,宮中對於同治患梅毒之事多方掩飾,隻說是出天花。一天,同治的皇後去養心殿探病,並向他訴說慈禧太後又為細微小事責罵她,還失聲哭泣起來。慈禧本來就不喜歡這個兒媳婦,並設下了監視的耳目。這天,慈禧聽說皇後去探視皇帝,便親自到養心殿東暖閣外偷聽他倆的談話。她聽到皇後在訴說她的不是,就怒氣衝衝地闖了進去,一把抓住皇後的頭發,舉手就打,並且叫內廷太監準備棍杖,要嚴厲責罰皇後。同治見狀,被嚇得昏厥了過去,慈禧這才沒有對皇後用刑。同治的病勢卻從此越來越重,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死於養心殿東暖閣。

同治死後的廟號為穆宗毅皇帝,史稱同治皇帝。

1、文治

鹹豐在熱河病死後,朝廷主要分為三股政治勢力:其一是顧命大臣勢力,其二是帝胤勢力,其三是帝後勢力。三股政治勢力的核心是同治皇帝,哪股政治勢力能夠同帝後勢力相結合,它就會增加勝利的可能性。

十八日,宣布鹹豐靈柩於九月二十三起靈駕,二十九日到京。

九月初一日,同治上母後皇太後為慈安皇太後、聖母皇太後為慈禧皇太後徽號。

初四日,鄭親王端華署理行在步軍統領,醇郡王奕任步軍統領。先是,兩宮太後召見顧命大臣時,提出端華兼職太多,端華說我隻做行在步軍統領;慈禧說那就命奕做步軍統領。奕做步軍統領就掌握了京師衛戍的軍權。不久,奕又兼管善捕營事。

二十三日,大行皇帝梓宮由避暑山莊啟駕。同治與兩宮皇太後,奉大行皇帝梓宮,從承德啟程返京師。兩宮太後和同治隻陪了靈駕一天,就以皇帝年齡小、兩太後為年輕婦道人家為借口,從小道趕回北京。

二十九日,同治奉兩宮太後回到北京皇宮。因為下雨,道路泥濘,靈駕行進遲緩。同治奉兩宮皇太後間道疾行,比靈駕提前4天到京。兩宮皇太後到京後,即在大內召見恭親王奕等。

三十日,發動政變。

這次政變,因載淳登極後擬定年號為祺祥,故史稱“祺祥政變”;這年為辛酉年,又稱“辛酉政變”;因政變發生在北京,又稱為“北京政變”。其時,“辛酉政變”的三個主要人物——慈安皇太後25歲,慈禧皇太後27歲,恭親王奕30歲。

同治皇帝在辛酉政變後,內有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外有議政王奕主政,從而開始了同治新政。

同治朝遇上了難得的曆史機遇:在國內處於“太平天國”與“義和團”兩次重大社會動蕩之間,在國際處於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如同處在兩次大風暴中間的緩衝期。同治之前的道光、鹹豐,之後的光緒、宣統,都沒有這樣的有利條件。這就給同治朝實行新政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日本明治維新也正在此時。兩宮太後垂簾聽政、議政王奕主持政務,互相配合,推行新政。在奕集團的主持下,新政的主要措施是:成立總理衙門、設立同文館、辦新式學校、派人出洋、辦廠開礦、修築鐵路等,實行學習西方近代化舉措,開始走向開放、進步。

A、設立總理衙門

全稱為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一般稱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於鹹豐十年(1861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式批準成立。它的實際職能是總攬新政的中央政府機構,是麵對世界局勢、完全創新的機構。它不僅掌管清廷與各國間的外交事務,而且包括對外貿易、海關稅務、邊疆防務、海軍建設、新式工礦業,以及建新式學校、興修鐵路、礦務等,實際上它相當於清廷的內閣兼外交部。這是二千年來第一個專門處理外事的中央機構。

B、出洋考察

西方國家兩次破門而入,清朝才被迫開門而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國。清朝向西洋考察,開始於同治五年(1866年)。這年的春天,總稅務司赫德要回國結婚,向奕請6個月假,順便建議清政府派人到西方去考察。這正合奕的心意,於是上奏請派員出國考察並獲準,從而有了清政府派斌椿等人走出國門的破天荒事件。

C、培養洋務人才

開辦外國語學校、實業學堂、近代軍事學校、派遣留學生等。同治朝新式學校最早者是京師同文館。該校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並入京師大學堂。它培養了一大批通“西學”的人才,其中僅駐外公使就培養出28人。

為培養翻譯人才,同治元年(1862年)設立的中國最早的外國語學校。

同治朝開設的新式學校,還有江南製造局附設的機械學堂、福州船政局附設的船政學堂等。福州船政學堂又稱“求是堂藝局”,是同治五年(1866年)由左宗棠主持福州船政局時附設。這所學校是近代較早開設的一所以學習自然科學為主的新式學校,同時又有軍事學校的性質,以培養海軍和造船人才為目的之一。

D、派留學生出國

同治十一年(1872年)首批30名“幼童”奔赴美國留學,史稱“幼童出洋”。同治年間留學之風興起,與容閎分不開。從同治十一年到光緒元年(1875年)每年出國一批,每批30人,共有四批120人赴美國留學。幼童們到了美國,成為美國新聞中的轟動事件,美國總統還接見了他們。中國留學生給美國人留下“聰明能幹,彬彬有禮”的印象,並說他們是“中國的榮譽”。容閎提出並把他們分別安排在美國平民家庭中生活。美國的教師、醫生、紳士們紛紛把中國幼童領到自己家中,每個家庭對幼童都關懷備至,為他們提供較好的吃住條件,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他們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

2、武功

撚軍起義是1851年(清鹹豐元年)至1868(清同治七年)爆發於黃河、淮河流域,由撚黨轉化而來的農民起義軍的反清戰爭。

1856年(清鹹豐六年)6月至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5月,雲南回族人民反抗清朝封建統治的武裝起義。1873年5月,雲南回民起義軍據守的最後一座城市騰越陷落,堅持18年之久的雲南回民起義最後失敗。

(十一)、遺恨千古——清德宗光緒

生母:慈禧妹(葉赫那拉氏)出生日期及地點:1871年,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太平湖藩邸槐蔭齋登極日期:光緒元月正月二十日稱帝年齡:4在位時間:1875-1908在位年數:34享年:38

死亡日期及地點:清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中南海瀛台涵元殿陵墓名稱:崇陵陵寢所在地:河北,易縣,清西陵1、生平小傳清宮廷畫家繪,絹本,設色。藏於故宮博物院。

光緒皇帝(1871-1908)即愛新覺羅,載湉,廟號德宗,年號光緒,醇親王之子。1874年同治皇帝駕崩,無嗣,載湉入繼為帝,當時年僅4歲,由慈禧太後垂簾聽政。光緒十三年(1887年)二月七日起親政,1908年11月4日突然猝死。

當時同治皇帝的皇後阿魯特氏已有身孕。慈禧擔心阿魯特氏日後如生下個兒子,將會威脅她的地位,便下令斷絕阿魯特氏的飲食。隻得依靠母家送來的一些食物維持生命。阿魯特氏暗暗寫了一張紙條傳到母家,問她父親該怎麼辦。她父親寫到“皇後聖明”四個字,意思是別人都沒有辦法救你,隻有你自己決定了。阿魯特氏絕望,於公元1875年2月20日深夜三更時分吞金自殺。

對於慈禧的決定,許多大臣極力反對,禦史吳可讀更實行“屍諫”。他事先吞服了生雅片,然後去見慈禧。他頭也不磕,大聲說:“你知道載湉並不是嫡派的繼位人,所以選擇他,隻不過因為他是你妹妹的兒子,使你可以繼續聽政,掌握大權。臣下都反對你這樣做。先皇(同治)的同胞兄弟溥倫親王應該是皇位的繼承人!今天我鬥膽講了這些話,你一定會用苦刑折磨我。可是我已經吞下了生雅片,馬上就要死了。我臨死之前,一定要讓你明白,你選擇載湉繼承先皇,實在為天下人所共恨!”說完,他就跑到同治墓前倒地死去。慈禧不為所動,於公元1874年12月乙亥日立載湉為皇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光緒”。

愛新覺羅·載湉出生於顯赫的醇親王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理所當然地他可以承襲爵位,封妻蔭子,一輩子無憂無慮,但命運卻開了個大大的玩笑,將他推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心,推到了曆史的風尖浪口,並成就了其悲壯而淒若的人生。

光緒繼位後,由慈禧專權。至光緒16歲,慈禧“歸政”,但仍實掌大權。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歲次甲午,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日本趁機進占漢城,擊沉中國運兵船,並攻擊駐牙山清軍。七月一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後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史稱為甲午戰爭。

譚嗣同是戊戌變法的重要人物,變法失敗後慘遭殺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年輕的光緒皇帝眼見甲午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恥辱,“不甘作亡國之君”,一心想有所作為。他接受康有為、梁啟超提出的變法,準備進行資本主義改革,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光緒皇帝下詔變法,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推行新政,變法圖強。光緒發布了一些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詔令,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把希望寄托在統轄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身上,派譚嗣同深夜去見袁世凱,要他發動兵諫,協助光緒推行新政。袁世凱也表示堅決忠於皇上,一定照辦。但譚嗣同走後,他便去向榮祿告密。慈禧因頤和園得到榮祿密報,立刻返回紫禁城。光緒料到事情敗露,急忙派人送信要康有為等人趕快逃命,他自己被慈禧帶到議政堂,被迫寫了退位詔書,將政權全部交給了慈禧,然後被關進了南海中的瀛台,也就是荷花池中央一座四開間的平房中,斷絕了和外邊的一切接觸,他最知已的珍妃也被慈禧關押在別處。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日本。譚嗣同等人被殺,戊戌變法宣告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因變法曆時僅一百零三天,又稱為百日維新。

光緒被囚於瀛台,由慈禧的四名親信太監監視著。他或者坐在露台,雙手抱膝,愁思哀傷,或者睡在木床上苦思苦想。在太監的監視比較鬆懈時,就偷偷地記日記。這樣差不多被關押了整整兩年。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中國北方爆發了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奧匈等八國聯軍入侵。在八國聯軍逼近北京時,光緒被慈禧帶著逃亡西安。臨時前,慈禧命總管太監李蓮英硬將珍妃推入東華門內的一口井內。在逃亡中慈禧下令剿殺義和團運動。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歲次辛醜,九月七日,清政府在北京與各國所訂立的條約,共十二款,以賠款一項為最重,數目高達白銀四億五千萬兩,為不平等條約中最苛刻的。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光緒又被慈禧帶回北京,仍然被囚禁在瀛台。光緒帝沒有勇氣衝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

戊戌政變後,光緒帝就被慈禧太後因禁於此,從此失去自由。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緒生病臥床。這時慈禧也生病了。光緒在日記中寫道:“我現在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覺得老佛爺(指慈禧)一定會死在我之前。如果這樣,我要下令斬殺袁世凱和李蓮英。”不料這段日記被李蓮英獲悉,他立即報告了慈禧,說:“皇上想死在老佛爺之後呢!”慈禧聽了,恨恨地說:“我不能死在他之前!”當天(癸酉日)即21日就命令光緒的飲食、醫藥之事統統由李蓮英服侍。這天下午,光緒的病情突然轉危,不久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