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覺得,求人是一種短平快的交易,何必花那麼多的冤枉心思去搞馬拉鬆式的感情投資?這是十足的目光短淺,俗話說得好,“平時多燒香,急時有人幫”,“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傘”。真正善於求人的人都有長遠的戰略眼光,早做準備,未雨綢繆,這樣在急時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幫助。
款待或送禮物給那些對你來說有直接利害關係的鄰居。怎麼款待,怎麼送禮,什麼時候款待或什麼時候送去,這裏麵很有學問。在別人給你幫過忙之後,再將禮物送去,對方一定認為你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如果從未拜托人家幫忙,並將禮物煞有介事地送去,受禮者的想法就會大不一樣。送禮給才上任的總經理與送禮給即將調離的總經理,所取得的效果也將有顯著的差異。送禮給原為自己上司,但即將調到其他部門擔任其他職務的人,將使對方非常感激。
有一位朋友曾擔任某公司總經理,每年年底,禮物、賀卡就像雪片一般飛來。可是當他退職離休之後,所收的禮物隻有一兩件,賀年卡一張也沒有收到。以往訪客往來不絕,而這一年卻寥寥無幾,正在他心情寂寞的時候,以前的一位下屬帶著禮物來看他。在他任職期間,並不很重視這位員工,可是來拜訪的竟是這個人,不覺使他感動得熱淚盈眶。過了二三年後,這位朋友被原來公司聘為顧問,當然很自然地就重用提拔這位員工。因為他能在沒有利益關係的情況下,登門拜訪,在他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同時更讓他產生了“有朝一日,一旦有了機會,我一定得好好回報他”的想法。
好的人際關係是求人成功的基礎,但好關係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必須從一點一滴入手,依靠平日的積累。古人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隻有通過不斷地構建和鞏固,人際關係才能牢固。有了“鐵”關係墊底,何愁求助無門?支柱型員工要具有仁德之心,才能在眾多員工之間脫穎而出,體現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
利人才能利己
支柱型員工要以仁德之心,做利人利己的事情。輔佐周朝建立不朽功業的薑太公,對周文王說:“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同享天下利益的人得天下,私奪天下利益的失去天下。”又說:“與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惡相助,同好相趨。所以沒有用兵而能取勝,沒有衝鋒而能進攻,沒有戰壕而能防守;不想獲得民心的人,卻能獲得民心。不想取得利益的人,卻能得到利益。”
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中對別人友好的人,人們就會善待他。尊重別人的人,人們也始終尊重他。所以說愛人就是愛己,利人就是利己,助人就是助己。反過來,刻薄他人就是刻薄自己,毀謗他人就是毀謗自己,損害他人就是損害自己。這是亙古不變的人際關係的規律。古代做大事、成大業的人,必然是成大德、得萬民的人。能得到大眾的相助,就能得到天助。這就是要成就天下大事業的人,要先求助於人的道理。
得到別人幫助多的人成就的事業就大,得到別人幫助少的人成就的事業就小,得不到別人幫助的人,沒有不失敗而能僥幸成功的。要想得到別人的幫助,就必須先幫助別人,吃虧在前享福在後。所以犧牲自己以服務於家庭,服務於朋友,服務於社會,服務於民族,服務於國家,這是一種助人助己的交際態度,等到你服務於全天下的人生觀養成了,就必然使自己的思想意識表現在行動上,並使這個行動在日常生活中成為習慣、準則,便會出於自然、發於至誠,就像有天賦的本能行為一樣。這種服務觀,擴充它來說,也就是以救人為目的的人生觀。救人的人,成就他人的事業,救國的人,成就國家的事業,救人類的人,成就全人類的事業。如果真正做到了以至誠救人、助人、服務於人類為終身目的,作為自己終身行事的規範,就自然能贏得人們的靈魂與心力、身體、精神。能做到效死力於人類的事業,人類也會為你的事業效死力。
所以說:“無我”是得人的根本,“利人”是得人的實用。有“無我”的世界觀,方能達到舍己為人。能舍己為人的人,自然也就有人舍己為他。釋迦佛的慈航普度,耶穌的博愛求人,墨子的博愛及眾,孔子的仁政仁德,老子的去私無身,這些人的觀念、出發點,也都大同小異,殊途同歸。
孔子說:“身處下位,不能獲得上司的信任,百姓不可能得到治理;不獲得上司的信任就不能取信於朋友。”隻有以“絜矩之道”與愛人助人的方法,發於至誠,再達到最完美、最崇高的善德,才能合於中庸的聖德。心誠就能盡心盡性,有善德就能服人聚人。至善至誠,自然就可以立德立業,共創輝煌!
工作獲得尊重
工作是人生的價值,人生的快樂,也是幸福之所在。工作為人帶來的尊嚴是任何其他事情都不能超越的。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不可缺少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平衡穩定的生態係統。每一種生物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這就好像人類社會一樣,每個人做著不同的工作,大家的共同努力形成了繁榮的社會和國家。工作就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對社會最基本的責任。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既是我們的責任,同時也能為我們帶來別人的尊重,也就是我們最為看重的尊嚴。
蚯蚓、蜜蜂、螞蟻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三種小生物,它們雖然身體渺小,卻受到人們的尊敬,這皆是由於它們對待自己的“工作”的態度,平凡的工作為它們帶來了尊嚴。蚯蚓被人們稱為地龍(龍可是中國文化中的神物呀);蜜蜂被人們稱為勤奮的園丁;螞蟻則被人們稱為勤奮的搬運工。
以前我們強調“工作沒有高低貴賤,隻有分工的不同”。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不同的工作的確有不同的待遇,也就有了我們通常所認為的好壞之分。這並不意味著隻有好的工作才能帶來財富和尊嚴,其實平凡的工作同樣會為我們帶來財富和尊嚴,隻要你做得足夠出色,平凡的崗位同樣會為你帶來發展事業的機會。
清水龜之助,這是個幾乎所有日本人都知道的名字,甚至比鬆下幸之助更為人所熟知,他並沒有多麼輝煌的事業經曆,但卻受到每一個日本人的尊敬。
清水龜之助原來隻是一名橡膠廠工人,後來轉行做了郵差。但是新工作並沒有改變他以前的那種厭倦心態,他根本不能從工作中體會到一絲一毫的樂趣和意義。於是在做了一年的郵差工作之後,就又心生厭倦和退意。這天,他看到自己的自行車信袋裏隻剩下一封信還沒有送出去,他便想到:我把這最後的一封信送完,就馬上去遞交辭呈。然而這封信由於被雨水打濕而地址模糊不清,清水花費了好幾個小時的時間,還是沒有把信送到收信人的手中。由於這將是他郵差生涯送出的最後一封信,所以清水發誓無論如何也要把這封信送到收信人的手中。他耐心地穿越大街小巷,東打聽西詢問,好不容易才在黃昏的時候把信送到了目的地。
原來這是一封錄取通知書,被錄取的年輕人已經焦急地等待了好多天了。當他終於拿到通知書的那一刻,他激動地和父母親擁抱在了一起。看到這動人的一幕,清水深深地體會到了郵差這份工作的意義所在。“因為即使是簡單的幾行字,也可能給收信人帶來莫大的安慰和喜悅。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一份工作啊!我怎麼能夠辭職呢?”從這以後,清水更多地體會到了工作的意義,他不再覺得乏味與厭倦,他深深地領悟了職業的價值和尊嚴,他一幹就是25年。從30歲當郵差到55歲,清水創下了25年全勤的空前紀錄。他在得到人們普遍尊重的同時,也於1963年得到了日本天皇的召見和嘉獎。
工作是施展才華的舞台,促使人積極進取,不斷奮鬥,使人清楚自己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工作的意義不僅在於滿足生存需要,更在於能為每個人帶來尊嚴,為平凡的生活增添價值和色彩。
世界上最偉大的雕塑家羅丹曾經說:“工作是人生的價值,人生的快樂,也是幸福之所在。”工作為人帶來的尊嚴是任何其他事情都不能超越的。支柱型員工要熱愛工作,在工作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華,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