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強大的唐朝也很少主動向外擴張,即使有一些熱衷於開邊拓土的帝王向外進行侵略,他們也往往得不到社會輿論的支持而歸於失敗。而且唐朝對於境內各少數民族采取“順俗施化”的政策,一般不改變其生產方式、社會製度和風俗習慣,多用加封各族首領為都督、刺史的形式,讓他們繼續統轄本族。在經濟上基本不征賦稅,並時常給各族貴族大量賞賜。這種政策,早在殷周和漢代即有先例,並為曆代統治者所實行。如明代實行“內安諸夏,外托四夷,一視同仁,鹹期生遂”的政策,對元朝滅亡後留在境內的蒙古人、色目人給以與漢人無差別的待遇,對在元代進入中國版圖的各少數民族地區,采取“土官與漢官參治”的辦法,“順俗施化,因人受政”。
當然,漢民族的“順俗施化”政策和“協和萬邦”的理想並不表明民族之間沒有衝突,事實上漢族和其他民族的矛盾一直都沒有間斷,特別是中原地區從事農業的諸民族(主要是漢族)與西北草原地區從事畜牧業的諸民族之間,矛盾重重而又相互依存。因為遊牧民族離不開農業民族的絲、茶、鹽、鐵,農業民族也需要遊牧民族的牛、馬、皮、毛。而西北地區自然條件比中原地區惡劣,又使遊牧民族時常大舉南下,憑借驍勇善戰襲擾和入侵中原地區,民族間的矛盾由此加劇,時常兵戎相見。但不論是實力強大的漢唐,還是漸趨文弱的宋明,以漢族為主的中原農業民族對西北草原地區遊牧民族大多采取防禦政策,長城便是這一政策的生動體現。
漢民族極其珍視本民族的獨立和文化傳統,對境外民族的侵犯進行英勇頑強的抵抗,這是漢民族的傳家寶。在獨立自主的條件下,一方麵注意堅決抵抗外族的武裝侵略,另一方麵采用“懷柔”、“撫和”政策,如和親、會盟、開放“互市”、贈送大量布帛絲茶等,以實現“協和萬邦”的理想。
中國“協和萬邦”的民族原則,並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它是中國以“和合”為精髓的文化思想的體現,並與“和合”文化思想相互影響。中國曆史上有武士而無武士階級,自漢以來國家實行文官製;而且中國人較少宗教偏見,一般人對不同教派常常用“都是勸人為善”的話等量齊觀,同一人而信奉儒、釋、道三教者不可勝數,曆史上未發生過宗教之戰。在中國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儒家不主張武力爭奪,強調道德修養,“君子動口不動手”;另一支道家思想,主張回歸自然,相安無事,視精兵良將為不祥之物;佛教是絕對反對殺生的,哪怕是一隻小狗,更何況殺人、打仗了。這種對和平的熱愛從上層社會到普通百姓,已經深入人心,成為整個民族的良好自覺。在中國,秦皇漢武的功業被認為是窮兵黷武,詩歌散文中涉及戰爭的十有八九持反對態度,中國人崇拜的是德高望重的仁者。傳統教化影響塑造著中國人的氣質,在民族政策上表現為“協和萬邦”。
當然,“協和萬邦”的原則是以中國人的民族理論為基礎的。傳統的用來表示民族區別的用語是“華夏與夷狄”,認為華夷之別是文化高低之別,特別是有無道德禮教之別,而根本不是種族本身的區別,所以,道德文化高於夷狄各族的華夏族,自認為有責任、有能力教化他們。隻要各民族間語言、文化、生產生活方式方麵的差異消失了,疆域界限消失了,民族差異也就消失了,夷狄的道德禮教也提高了。對夷狄各族,華夏族的天子、群臣就用道德修養法去感化他們,實現“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平”。
綜上所述,中國和西方民族都有強烈的民族意識,自覺認識到本民族與其他民族的不同。但西方民族認為民族的差異是民族本身的差異,這種差異是教育改變不了的,要取消差異,隻有憑借實力,實行武力征服;中國卻與此不同,中國認為民族差異是文化的差異,通過道德教化能夠消滅差異,所以在保證獨立自主的條件下,應施展文化同化效力,實現“協和萬邦”的理想。當然,為征服天下而進行的戰爭,帶來了種族的混合和居民遷徙,使起於敘利亞地區的猶太基督教、古巴比倫人的幾何曆法、印度民間故事和算術醫學,與希臘羅馬文化相互影響交流,最終形成了一個無中心的多元混合的自由開放式的文化環境。為協和萬邦而開展的“撫和”教化活動,其實質是文化高發展的中心民族向低發展地區普及自己的文化,並且同化和吸收邊地民族文化,最終形成了以一個在文化上處於優勢地位的民族為中心同四周低發展民族之間的交流和混合,這是一個有中心的一元封閉式的文化環境。
第四節 中西文化的思維方式比較
〇執兩用中
〇兩極分立
在人與自然、家庭、民族三個方麵的問題上,中國和西方民族的要求、態度、認識、行動明顯不同,這是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形式。同時這些差異不是分散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其中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東西,即中國傳統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統一,西方文化則比較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分別和對抗。如果說,一個民族的共同文化是這個民族不同階級的人對於人與自然的關係、民族關係、家庭關係等問題處理方式的總和,那麼,這些處理方式中一以貫之的東西就是該民族的共同心理習慣。共同心理習慣一方麵是共同的要求、理想、願望;另一方麵是共同的認識、共同的觀念。共同的要求就是它的價值觀念,共同的認識主要表現為共同的思維方式。這一切,可以總稱為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一個包括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價值取向、審美趣味的綜合體。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中西民族文化的基本差異是文化模式的差異,這個基本差異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重和諧與統一,也就是《中庸》中說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或“執兩用中”;西方文化比較重視分別與對抗,即兩極分立。
和“執兩用中”的文化模式相對應,中國傳統哲學的首要特點就是主張把差異和矛盾當作統一體的固有內容來認識,同時又主張把統一與和諧當作差異和矛盾的本來根據來把握。這種思維方式的本體論根據,就是認為在矛盾的同一性和對立性中,同一性更為根本,而對立與差異乃是包含在統一與和諧之中的。兩(對立)是一(統一)的固有內容,一是兩的本來根據。這種把同一性看得更為根本的本體論,使中國傳統哲學產生發展了一種有中國特色的辯證的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法,在不同的哲學家中有不同的名目。如老子叫它為“觀複”,莊子叫它作“以明”,《周易大傳》謂之“通乎晝夜之道而知”,都強調一種用對立麵的轉化和統一的原理來把握對立麵的方法。晝夜既是最明顯的對立現象,也是最明顯的對立麵相互轉化的現象。北宋張載說:“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兩體者,虛實也,動靜也,聚散也,清濁也,其究一而已。”觀察認識事物,要明白它的統一和諧是由對立差異構成的,其中的對立麵又必然經過矛盾鬥爭最終和解。
這種執兩用中的文化模式,使中國人的思想、生活、政治、藝術等都特別強調和諧互補。其中和諧觀念由“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四個方麵構成。儒家、道家和中國化的佛教都強調並追求和諧,儒家以“禮之用,和為貴”、道家以“相忘於江湖”順應自然、佛家以“無念”來達到人與人、人自我身心的和諧。
執兩用中的文化模式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便是“天人合一”觀念。這種觀念認為自然界是一個和諧整體,人是和諧自然的一部分,強調世界與人不可須臾分離,重視人,重視人生,也就不可能產生彼岸意識,而宗教的根本要義就是彼岸意識,無彼岸意識,因而也缺乏宗教意識。當然,“天人合一”觀念承認人與自然的對立,但認為和諧統一是更為根本的,在與自然的關係中,人不可能作為認識主體站在世界之外研究世界,所以中國輕理論研究,自然科學不發達,而重直覺感悟,審美創造性發達。
執兩用中的思維方式體現在人與家的關係上便是“家族本位”。缺乏彼岸意識的中國人看重現世生活,家庭親朋父君對他是最重要的。人與人之間是有衝突對立的,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又是根本,衝突隻是特殊狀態。當個人之間有衝突時,既不能偏於父,也不能偏於子,而應該以家族為重,家庭成員都要“卑己尊人”,以調節個人之間的關係。作為中國人,重要的不是研究自然,獻身科學,造福人類,而是“如何做人”,成為忠臣、孝子、慈父。這就需要道德修養。為了追求強調和諧,不主張爭取個人的權利。為了家族利益犧牲個人權利,這是自願的,是倫理社會嘉賞的。國是擴大了的家,為官的要視民如子,而不是製定法律。因而中國道德意識強,法律意識弱;帝王專製時間長,民主政治建設十分緩慢。
執兩用中的思維方式體現在民族政策上便是“協和萬邦”。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這並非民族之間真的沒有衝突對立,而是中國人認為矛盾是必要的,和諧是普遍的、根本的,矛盾是向和諧轉化的必要過程和特殊形態。所以有衝突要麵對,並積極主動地促進它向和諧轉化。曆代王朝一方麵抵製侵犯,另一方麵“懷柔”、“撫和”,顯得懦弱,原因正在於此。“協和萬邦”使中國最終成了一個曆史悠久、民族眾多、文化從未中斷過的大國。
當然,執兩用中的思維方式也使中國藝術追求淡遠典雅。儒家認為中和是最高境界,道家則推崇淡泊。情感抒發要“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對罪惡與災難的感悟認識不如希伯來人深切;對美、善、光明的追求不如歐洲人頑強執著。所以中國文學悲情不深,寂寞感不強,悲劇常以“大團圓”結局,詩歌樂章很少能突破平衡、悲喜雙用的格局。
西方文化模式是兩極分立,即在矛盾的同一性和對立性中,認為對立性更為根本。雖然其承認對立與差異包含在統一中,但認為統一是特殊狀態,對立與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西方古代哲學家比較注重分別和對抗。西方辯證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認為統一是由鬥爭產生出來的。他特別強調對立和鬥爭的意義。他說:“戰爭是普遍的,正義就是鬥爭,一切都是通過鬥爭和必然性而產生的。”赫拉克利特也讚美和諧,並且認為和諧是由互相排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兩極分立的思想方式使柏拉圖提出“理念”說,認為世界是兩個,一為理念世界,一為感性世界,而且他所說的這兩個世界都是人以外的外部世界,這樣就自覺不自覺地把人和世界對立起來了。
中世紀哲學強調天和人的對立,人的靈魂和肉體的對立,精神方麵與自然方麵的對立,宗教生活與塵世生活的對立。其認為人的精神、靈魂在天國中、在宗教生活中,與神合一,是人應追求的;反之,人的肉體和自然方麵在塵世生活中,與神處於對立的地位,是人應該摒棄的。在天人關係中,其強調天人對立。神(天)的統治不僅把塵世、自然、肉體看作應該被克服的障礙,而且也窒息了人的精神和人的主體性。神人兩極分立,人成為神的奴隸。
文藝複興時期,人的自覺意識覺醒,主體性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人們的思想從空幻的彼岸世界回到了現實的此岸,從清靜的僧院走到了紛擾的塵世,並主動去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追求科學技術進步。人與現實世界的兩極分立代替了神人兩極分立。
啟蒙主義運動時期,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自然科學出現了分門別類的研究,現實世界成了人類認識把握的對象和客體,人轉而來征服自然界。人們用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歸納法和數學的演繹法研究世界,發現世界是由因果必然性支配的。法國百科全書派的唯物主義者明確主張,經驗的唯一來源是感覺,思維不過是物質的屬性。他們用因果必然性解釋一切,把運動歸結為機械運動,認為“人也不過是一架機器”。到19世紀上半葉,科學已影響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麵,人的精神和主體性被自然界的因果必然性所支配。可見,近代西方哲學文化強調人和現實世界的對立。發展了科學,征服了自然,人反而為科學所束縛,成為機器的奴隸。
19世紀中葉以後的現代西方文化又開始強調個性價值,反對統一性,主張多樣性,這是對以前偏於一端的糾正,又有陷入個性至上偏頗的危險。
兩極分立的思維模式,使西方傳統強調天人二分,人作為認識的主體站在世界之外研究世界,研究客體,探尋自然界的奧秘,所以重認識、重自然科學的研究。隻是到了現代,尼采、伏爾泰、海德格爾等人才反對把人生的研究屈從於自然科學研究,而把人生的研究提到首位。同時,兩極分立模式很容易導致兩個世界的觀念,即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分離。西方宗教上的上帝和哲學上的超感性本體世界都是這種思維方式把世界分裂為二的產物。兩極分立既可促進科學認識,又可產生宗教信仰,這就是西方傳統既重科學又重宗教的根源。
兩極分立的思維模式表現在家庭關係上是個人本位,強調個人的需要,保障個人的權利,依靠的不是道德修養,而是法律規範。法律保護個人的財產權、選舉權,在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在上帝麵前人人平等。所以西方民族要麼靠上帝約束人們的行為,要麼靠法律製約人們的行為。同樣,在民族關係問題上,西方文化強調兩極分立,誇大民族差異,采用激烈的解決辦法,通常由種族歧視發展為種族壓迫,加深了民族之間的矛盾,阻礙了民族之間正常的文化交流。
大體說來,中國文化模式是執兩用中,西方文化模式是兩極分立。中國的執兩用中給中國人帶來了人與物、人與自然交融和諧的境界,但也由於缺乏兩極分立思想和人的主體性而產生了科學和物質文明不發達的弊端,尤其是儒家傳統把封建“天理”的整體性和不變性同天人合一說結合在一起,壓抑了人欲和個性。兩極分立促進了西方的民主與科學的發展,但民主與科學還不等於自由,即不等於心靈上的自由境界,物質發達的國家人往往成了物的奴隸。兩極對立所給我們的是無窮進展、執著追求的精神;執兩用中所體現的量度、平衡與和諧,給我們的是高遠的境界、心靈的自由。理想的人格應該是二者的結合,即中西文化的融合,人的自由境界應超越兩極,或超出人對世界萬物的主客、陰陽兩分態度,達到高度文明下的物我交融。從這個意義上說,21世紀將是中西文化進一步交流融合的世紀。
“思考與研討”
1.本章總結了中西文化的四種差異,根據你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你對哪一種差異體會最深,說說你的體驗和理由。
2.將班級劃分為四個小組,到圖書館分別為中西文化的四種差異尋找曆史資料和理論書籍來證明它們,然後由小組長在班裏作彙報發言。
3.思考中西文化各自的優勢和缺陷,並依據自己和周圍人的言行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