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佛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1 / 3)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壇經》

無在萬化之先,空為眾形之始,故稱本無,非謂虛豁之中,能生萬有也。夫人之所滯,滯在未有。苟宅心本無,則斯累豁矣。夫崇本可以息末者,蓋此之謂也。

——《名僧傳抄》

中國佛教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中國哲學文化的一部分,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產生過重大影響,同時也在中國藝術文化如詩歌、繪畫、書法、雕塑、建築等領域鐫刻下深深的印跡。另外,佛教作為一種宗教,對我國各民族文化以及民俗民風,均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第一節 佛教文化的基本概念

〇釋迦牟尼

〇佛法

〇四聖諦:苦、因、滅、道

〇緣起論

〇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靜

〇十二緣起與生死輪回

〇八苦:生、老、病、死、愛、怨、求、取

〇戒、定、慧三學

〇十大聲聞弟子

佛教起源於南亞次大陸北部的古迦毗羅衛國,其位置在今印度與尼泊爾之間,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1到前5世紀間,相當於我國西周、春秋時代。學術界和佛教界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生卒年代等問題一直存有爭議。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實有其人。釋迦,是種族名;牟尼,是尊稱;合起來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有時就簡稱其為“釋尊”。本姓喬達摩,意譯是“最好的牛”,名字叫悉達多,意譯是“達到了目的的人”。關於喬達摩·悉達多的生平及其創立佛教的情況,並無信史,而是依靠佛經中記載的幾百個有關他的故事推測出來的。這些故事描述了釋迦牟尼在其降生為悉達多之前的若幹世中,就已經經曆了若幹次“輪回”,以各種動物和人物的身份積善修行,並終於在人世間成佛,從此吸引信徒,講述佛法,創立了佛教,並在80歲時“涅槃”。佛教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不僅形成了一套成係統的宗教崇拜偶像,而且具有創造了深邃的富含哲理和學術意味的教義、教規和與之相聯係的大批佛教典籍,同時還具有了眾多不同層次、不同係統、遵守繁瑣嚴格清規戒律的信徒。以上這些內容,一般可以用佛、法、僧三個字概括。下麵我們就按這一線索簡要介紹佛教的有關概念和知識。

一、佛

佛是“佛陀”(梵語Buddha)的簡稱,意思是“覺者”、“智者”。因他是“乘真如之道而來者”,故又簡稱“如來”。其實,“如來”也就是“佛”的別名。

原始佛教有小乘、大乘兩派。小乘認為隻有一人能成佛,其他信徒都達不到釋尊這種成就,而隻能成為最終脫離輪回之苦、超生天界的“阿羅漢”,簡稱“羅漢”。可見,小乘佛教是以證阿羅漢果為最終目標。大乘佛教則以羅漢為佛滅度後承擔住世弘護佛法任務的使者,並進而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主張除了釋迦牟尼之外,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當中,還有許多別的佛。當然,釋迦牟尼是眾佛之首,其佛中之佛的地位是無法替代的。漢化佛教以及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因此對佛教的認識也都屬於這一係統。而傣族的佛教則屬於小乘佛教係統。

佛傳中關於悉達多“八相成道”的故事,介紹了他成佛並建立佛教的經過,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佛與佛教。大致內容如下:

當釋尊經曆了本生故事中的“無量數劫”(無數次輪回轉生)後,與諸天神在兜率天討論,決定再次降生人間。於是,乘白象進入迦毗羅衛國王後摩訶摩耶夫人右脅,投胎在她腹中。在胎中,他依舊為諸天說法。分娩前,摩訶摩耶夫人按當時風俗回娘家生產。結果,才走到藍毗尼花園,悉達多便從母親的右脅降生了。他落地便走了七步,七步生出七朵美麗的蓮花,並且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吾獨尊。”這時天上出現兩條龍,口中分別吐出溫涼香水為他沐浴。關於這一天,漢化佛教認定是四月初八日;藏傳佛教認定是四月十五日;南傳的傣族佛教則認定是清明後第十天。後來,這天就成了傣族節日“潑水節”。

悉達多出生後七天,母親就去世了。他是由他的姨母兼庶母摩訶波贄波提夫人撫養長大的。他的父親淨飯王一心想讓兒子成為接班人。在他19歲時給他娶了美麗賢惠的表妹耶輸陀羅公主為妻。兩人生下一個兒子,取名羅怙羅。但悉達多王子眼見當時人民的痛苦生活,暗自立誌尋求徹底解脫世界苦痛的真理,而無心繼承王位,並終於不顧父王的阻止而偷偷離家出走。淨飯王無可奈何,隻好派五名親族隨從追隨侍奉他。他按當時婆羅門教修道者的方式虔誠苦修六年,幾乎餓死,卻一無所獲。於是他明白了苦修無益,決心洗心革麵,重辟他徑。他掙紮著在尼連禪河中洗去苦修留下的積垢,接受了一位牧女給他的乳糜,漸漸恢複了氣力,走到一棵畢缽羅樹下(這種樹後來被稱為“菩提樹”,“菩提”意為“覺”),在一團吉祥草上盤腿東麵而坐,並發出誓言:不證“無上大覺”(意即成佛),不起此座。經過七天七夜,他戰勝了各種魔障,終於覺悟佛法而成佛陀。然後,佛陀站起,繞樹十八步,步步生蓮花,其情境猶如降生之時。這一天,漢化佛教定為農曆臘月初八,而南方各國則定為農曆四月十五。據說,這一年悉達多30歲或35歲。悉達多成佛後,立即想到把自己悟出的佛法傳給他人。他首先找到五名親族隨從,向他們說法。五人聽後,欣然皈依,這就是著名的“初轉法輪”。從此“法輪常轉”。至此,佛、法、僧具足,標誌著佛教的正式誕生。之後,釋尊說法不止。包括他的姨母、妻子、兒子在內的眾多人都隨他出家,皈依了佛教。過了45年或50年,釋尊80歲時,他告知弟子們自己將要涅槃。他來到一條河邊洗過澡後,躺在兩棵娑羅樹之間的繩床上,麵朝西枕著右手側身而臥,給守候在身邊的弟子留下遺言,叮囑他們今後應當以佛法為師,努力信奉和傳布佛教。半夜時分,釋尊安然去世,進入了“大般涅”(又稱“大入滅”、“大解脫”、“大圓寂”等)。佛教又把此稱為“雙林入滅”。

二、法

釋尊涅槃之後,他的弟子們分成了小乘、大乘兩個派別。他們分別結集(集會),將釋尊生前所說佛法記誦並編輯成經、律、論“三藏”。所謂“藏”,就是當時用來存放東西的竹篋。小乘派的三藏結集包括阿難陀誦出的釋尊所說的佛法理論,優婆離誦出的釋尊製定的佛教戒律,摩訶迦葉誦出的對佛法的解釋和研究論述。大乘派的三藏結集則是由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和阿難陀誦出的。據記載,從釋尊涅槃到20世紀50年代中的2500年間僅小乘佛教就發起過六次結集,每次都對用較通俗的巴利語寫成的小乘“三藏”進行補充修訂。而我國的漢化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三藏”,則基本上都是根據古代典雅的梵文翻譯而成的。不管哪種“三藏”,後來都彙編成書,全都被稱為《大藏經》。其中,尤以漢文大藏經對佛教以至世界文化影響最大,因為它是一部十分龐大的佛教大叢書。以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所刻的“乾隆版大藏經”(通稱“龍藏”)為例,其中就收入1669部,7168卷各種佛教典籍,全書多達724函之巨。再以近年出版的《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為例,正續兩編所收經律論總計更是多達4200餘種、23000餘卷。

總之,釋尊入滅之前所說佛法,都是後來弟子們記誦下來的。這些記誦以及弟子們闡發的與佛法有關的全部內容,都集中保存在《大藏經》中。因此,若要詳細了解佛法內容,非得研究《大藏經》不可。

簡言之,佛教最基本的教義就是以下幾項。

(一)四聖諦——苦、因(或集)、滅(或盡)、道

所謂“苦”,是指佛法認為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切,包括人生的全過程,都是無量之苦。所謂“因”(或集),是指佛法揭示了人們由於貪、嗔、癡、慢、疑、惡見這“六根本煩惱”,還有行為(身)、言語(口)、思想(意)“三業”所造成的因果報應,使自己陷入了無休止的生死輪回的痛苦中。所謂“滅”,是佛法指出的隻有信奉佛法最後達到涅槃,才是徹底實現苦的消滅的唯一出路。所謂“道”,是教給信奉佛法者達到涅槃、實現滅苦的一係列理論和具體方法。

(二)“緣起”論與“四法印”

所謂“緣起”,是指“諸法因緣生”,或“諸法因緣而起”。“緣起”論在佛經中有許多具體內容,但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論點:無造物主、無我、無常、因果相續。其中,“無造物主”是說世界萬事萬物都無主宰,都不是神仙創造的,而隻是“果從因生”的。而“因又有因,緣又有緣”。換句話說,就是一切事物的生成,都是由相互依存的關係和條件決定的,是受因果規律支配的,而不是靠造物主。“因果相續”則是進一步說明,由因緣而產生的一切事和物,譬如流水一般,是永不間斷的。而且又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總是因果相符相順的。

“無造物主”和“因果相續”又被“無我”、“無常”兩個論點所涵蓋。因為“無我”就是指萬物沒有主宰。“萬物”指包括自身之“我”在內的宇宙世界。“無常”是指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永恒的固定的狀態,而僅隻是“因果相續”的“刹那生滅”。因此可以說,“無我”、“無常”是佛法的真諦和總法則。懂得了這兩條總法則,其他佛法便一通百通。它們就如同一張印有佛佗印鑒的通行證一般,所以被稱為“法印”。在佛法的宣傳中,通常又把“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靜”四句話,稱作概括佛法的“四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之義已如上述,剩下的二法印還需稍作解釋。“有漏皆苦,涅槃寂靜”與“四聖諦”有密切聯係。所謂“有漏皆苦”,是說人們不明白世界和人生是“無常無我”和“因果相續”、“刹那生滅”的道理,卻總是被貪、嗔、癡這“三毒”,再加上慢、疑、惡見形成的“六根本煩惱”所擾。這些煩惱就叫作“漏”。由於染有這些煩惱,人們又通過自己的行為、言語、思想而造種種“業”,這樣,人們無可救藥地在天人、人、阿修羅(一種好鬥的神)、地獄、鬼、畜生這些生命類別中生死輪回。每一次輪回,若不能信奉佛法,就又有煩惱,又造業。如此循環,毫無休止。總之,這些不信佛法、在生死輪回中無法脫離煩惱的生命都是極痛苦的。這些痛苦就人類而言有八種: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與所怨憎者會聚)、所求不得苦、五取蘊苦。所以說人生有無量之苦,這就叫作“有漏皆苦”。對人生這些無量之苦,佛法又進行了深入的哲理性思考,提出了“十二緣起”說。

“十二緣起”說明了人們在生死痛苦中無休止地輪回,是“有漏皆苦”的。而“有漏皆苦”的本源就在於不相信佛法,即“無明”。所以,“有漏皆苦”實際上包含了苦、因二諦的內容。滅諦的內容,包含在“涅槃寂靜”之中。涅槃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的,其意思是“智慧福德圓滿成就的、永恒寂靜的、最安樂的境界”。不信佛法者,逝世後還要生死輪回,所以不是涅槃。而釋尊成佛之日就已證得涅槃,但因那時他還有肉體存在,故稱“有餘涅槃”,至其80歲去世時,則是進入了“無餘涅槃”。

至於如何達到涅槃,其理論與方法都包括在道諦之中。具體說來,要研修佛法佛理,就必須研究三藏中所有的佛教經典。而日常具體的修行方法,則有所謂“戒、定、慧”三學。

1.戒學

戒,指遵守佛教僧團組織所規定的許多清規戒律,以保僧眾在共同的準則下篤信佛法,防止造身、口、意三業。戒律在釋尊逝世前就已開始製定,並已達到二百餘條。此後,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甚至不同派別又各有新的增改。所以,時、地、派別不同,戒律的內容、數量都會有差別。比如:我國漢化佛教的比丘戒為250條,比丘尼戒348條(詳見《四分律》),藏傳佛教的比丘戒則為253條(詳見《律經》),而南傳佛教則為227條。此外,不同級別不同層次甚至不同性別的信徒,所應遵守的戒律多寡也不同,因此,就有了四戒(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四根本戒。這是一切信徒必須嚴加遵守的起碼戒律)、五戒(四戒再加不飲酒,也是一切教徒均應遵守的最基本戒律)、十戒(沙彌戒)、六法戒、具足戒(大戒)、菩薩戒等各種戒法。此外還有專為俗人準備的八關齋戒。應當指出的是,戒學既包括許多戒法、戒條,也包括許多研究戒律的佛經著作和傳戒、受戒的儀規等內容。所以戒學不僅是約束佛教徒的紀律之學,同時也是一套係統化的律學儀規和律學理論之學。

2.定學

定,即入禪坐定,指在修行時靜坐息慮,專心不貳,不瞌睡,思想集中不開小差地參悟佛理佛法。通過定,就可遠離並進而斷除愛、欲、樂、觸等苦惱,獲得無漏的智慧。所以,定必須以離欲守戒為前提和基礎,又以離欲生慧為目的。佛教中定又有多種修習等次,如四禪定、四無色定、九次第定、三昧正定等等,不一而足。

3.慧學

慧,指按照聞、思、修的程序,努力領悟佛法以洞徹四諦的道理,達到無漏和正常的解脫。

以上隻是對戒、定、慧三學的簡介,在佛教中它們還有許多具體繁瑣的修行法門。這就是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

三、僧

僧是僧伽(梵語Sangha)的簡稱,意為“和合眾”,即信奉佛法的出家僧人集團。四人以上就可稱僧伽。

釋尊成道後,為了使佛法久住,立刻開始“初轉法輪”,使他原來的五名親侍及摩訶男拘利皈依了佛法,從而建立了第一個僧伽集團。後來又有了所謂十大“聲聞弟子”(親自聆聽過佛的言教的弟子),他們是:舍利佛、目犍連、摩訶迦葉、須菩提、富樓那、摩訶迦旃延、阿那律、優婆離、羅怙羅、阿難陀。之後,“法輪常轉”,僧伽不斷壯大。涅槃前,釋尊又鄭重將弘揚佛的責任囑托給弟子阿難陀等僧伽成員。可見,僧伽對佛教的弘揚住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就是為什麼佛教要將佛、法、僧並列為三寶的原因。

後來佛教在發展過程中,僧伽製度逐漸完備,佛教成了具有出家、在家兩種類型,三個半層次,共計七種男女信徒的大宗教。

第二節 佛教文化的演變和發展

〇孔雀王朝

〇笈多王朝

〇密宗

〇漢代傳入中國

〇魏晉南北朝佛教的繁榮

〇唐代頂峰——玄奘西天取經

〇漢化佛教

〇反佛滅佛

佛教創建時,南亞次大陸尚處在奴隸製後期到封建社會萌芽的階段。長期占統治地位的婆羅門文明已發生了許多變化。生產有了新的發展,社會矛盾加劇,人民生活痛苦,思想苦悶,無所寄托。嚴格的種姓製度受到反婆羅門教的各種新思想的懷疑衝擊。社會各階級普遍渴望征服四方、戰無不勝的“轉輪王”的出現,以拯救社會。在此背景下,釋尊吸收了許多宗教的教義創立了“佛法廣大”的佛教,主張不分男女、不分種姓皆可成佛。這顯然符合當時社會各階層的思想需要。所以,佛教一創立,很快就受到廣泛歡迎,不僅釋尊的親人、近侍紛紛皈依,就連眾多婆羅門教僧侶也都心悅誠服地改換門庭,棄舊圖新。通過釋尊幾十年的努力,到他涅槃前,佛教已得到極大發展,信奉佛教在南亞次大陸已蔚然成風。正是在此基礎上,佛教才逐漸發展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然而,後來的發展卻變得複雜起來。下麵,就對釋尊涅槃後佛教在南亞次大陸的演變情況和在中國的傳播發展情況,分別作些簡要介紹。

一、佛教在南亞次大陸的發展、衰亡與重建

從佛滅之後到12世紀末,佛教在南亞次大陸,特別是在印度本土,經曆了戲劇性的變化。首先,在這期間有眾多佛教派別曾輪番興起,相互促進。這不僅使佛教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同時也加劇了內部的分化。在佛滅百年時,又分化成了具有眾多比丘的大眾部與上座長老們組成的上座部的對立。前者博學多聞,致力於宣傳佛法。而後者則嚴守戒律,注重自身的修持。此後幾百年,分裂愈演愈烈,以致兩派在對佛法的認識上和實際修行方法上都產生了很多差異。公元前3世紀上半葉,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統一了全印度,並且以佛教為國教大弘佛法。佛教得到佛滅後的第一次極大的發展和傳播,得以先後傳入亞洲、歐洲、北非許多地區,並且深深紮根於中亞許多國家。從此,佛教一躍而成為世界性大宗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得力於阿育王的大弘佛法,佛教後來向東經過絲綢之路進入中國。後來中國更變成了佛教的東方根據地和大本營,並使它大大發揚光大起來。但是不幸的是,在阿育王之後,佛教在印度本土卻漸漸遭到了冷遇。孔雀王朝被崇信婆羅門教者篡得王位,印度進入了南北分裂時期。直到公元二三世紀,北印度的迦膩色迦王又重新振興佛教,南印度龍樹大師也使大乘學說重新興盛發展起來。這樣,到公元四五世紀的笈多王朝時,大乘佛教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並具有了中觀、瑜伽兩大派係。後來,由於白匈奴的入侵,笈多王朝被消滅,印度又一次陷入分裂。公元六七世紀之間,戒日王朝重新統一印度,佛教再度大盛。可惜印度很快又陷入了混亂和分裂,婆羅門教重新抬頭,佛教漸趨衰微。從7世紀到11世紀數百年間,隻有東印度一直是信奉佛教的,並且逐漸產生了大乘佛教的另一個重要宗派——密宗。同時從7世紀中葉開始直到11世紀,印度從西到東逐漸受到外來的突厥族的入侵。入侵者所到之處,佛教便受到毀滅性打擊。因此,到12世紀末,佛教在印度全境基本上已被徹底消滅。直到1891年,斯裏蘭卡的達摩波羅到印度瞻仰佛教聖地菩提伽耶,了解了印度佛教的破敗情況,發起成立了振興印度佛教的摩訶菩提會。從此,印度才又開始重新有了佛教的傳播。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印度佛教又有了飛速的發展,佛教徒據說已達數千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