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雄贍浩博 赫奕天下——墨法 兵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3 / 3)

每一種文化都蘊含著對特定理想人格的追求。軍事活動以其責任重大、競爭激烈、變化迅速和充滿詭詐等特征,對人提出了怎樣的要求呢?我們將通過《孫子兵法》加以總結和歸納。

一、智慧人生

軍事活動不僅是實力的角逐,而且也是智力的較量。“智慧”是兵家文化理想人格的核心內容。何謂智慧?智慧是人們對問題能迅速地、靈活地、正確地理解和解決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人們所學知識、所擁有的人生經曆和感悟能力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綜合素質和能力。知識不能等同於智慧,知識隻有與人生閱曆相結合,通過人們的思考才能內化為智慧。中國兵學文化就是以“智慧”為理想人格的虛擬條件而建構起來的,我們不妨引用《孫子兵法》中的幾個觀點作為佐證。

(一)把“智”置於首位

孫子認為:“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作為對將帥的五點要求,“智”被置於首位,其寓意是十分深刻的。它表明在軍事活動中,臨陣指揮的將帥首要的條件就是具備聰明才智,否則是難以勝任的。

(二)推崇“謀攻”

孫子認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智謀、外交、野戰、攻城這幾種攻擊方式中,孫子極力推崇謀攻。我們常說智謀,這裏智是謀的前提,謀是智的運用和結果,無“智”則無以為謀。隻有運用謀攻,才能達到孫子所倡導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三)主張“先知”

孫子認為戰爭之前,應對雙方的條件進行比較,從“道、天、地、將、法”幾方麵分析雙方的實力,做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無所不知”。做到“先知”實屬不易,更何況“兵無常勢”,“兵者,詭道”。也就說戰場情況千變萬化,而真假、虛實相雜難辨。所以,若非智者,就無法從紛繁複雜的境況中理出頭緒,作出合乎實際的判斷和決策。

(四)反對死搬教條

孫子認為:“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兵法隻能提供一般性的指導原則,而無法預料到戰場上的一切變化。所以學習兵法力戒教條主義。紙上談兵是不可靠的,真正可靠的是人的智慧。隻有聰慧的將帥才能超越理論的局限性,把戰爭引向勝利。

(五)判斷利害

孫子認為“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軍爭為利,軍爭為危”。在軍事活動中,利與害、安與危、成與敗相伴而生,而其間的決策就是一種選擇。人們常常要在利害難明的情況下進行抉擇。何去何從,沒有一定膽識的人怕隻能是舉棋不定。

(六)巧能成事

孫子認為:“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力一向,千裏殺將,此謂巧能成事。”其大意是用兵作戰,在於假裝順從敵人的意圖,一有機會,就集中兵力指向敵人一處,長驅千裏,擒殺敵將,這就是所謂巧妙用兵能成大事。如何才能做到巧妙用兵呢?其實還是離不開一個“智”字。沒有“智”就無法識破敵人的詭計,將計就計;沒有智就談不到把握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攻擊敵人;沒有智也就沒有巧,何談成就大事呢?

可見,由於軍事活動的特殊性要求,智慧成為兵學文化理想人格的核心內容。作為參與軍事活動的決策者、執行者的人首先必須是智者。智者是不是可以永葆其智呢?其實不然。孫子認為智者也必須注意兩點:第一,在利麵前要有審慎的態度。孫子多次提到“利而誘之”、“以利動之”,如果從相反的角度考慮,參與軍事活動的人總是會麵對形形色色的利,如金錢、財貨、美色、功名等,若有不慎,就會利令智昏,輕則身敗名裂,重則禍國殃民。第二,要有自我克製的能力,切忌感情用事。孫子認為:“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複喜,慍可以複悅,亡國不可以複存,死者不可以複生。”人在盛怒之下,最易喪失理智而感情用事,犯平時不會犯的錯誤。所以參與軍事活動,必須有自我克製能力,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因自己的錯誤而致敗。可見,保持“智”比擁有“智”更重要。

二、道德人生

道德是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從規範的範圍來看,有普適性道德和群體性道德。兵家所講的規範是對參與軍事活動的君主、將帥、士兵的行為所作的規範。戰爭的當事人隻有遵循這些規範,才能建立起一支強而有力的隊伍,無往而不勝。

(一)君主

君主是國家大政方針的決策者,所負責任十分重大。所以他應始終以百姓蒼生為懷,以國家安危為念,具有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1.重戰

孫子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君主不能忽視國防建設。在曆史上,有多少君王都因廢棄兵事,而導致了國家衰敗和滅亡。曆史以無可爭辯的事實告訴人們,隻有重戰,搞好國防,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百姓樂享太平的重要保證。

2.慎戰

孫子認為:“其用戰也貴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用兵打仗耗費甚大,君主必須慎重用戰,切不可窮兵黷武。否則,國家也會遭到滅頂之災。

3.以民為本

孫子認為:“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君主應有好生之德,在製定國策方針時,不能以自己的好惡為出發點,而要心係國家安危、百姓禍福。隻有這樣,才能得到百姓的愛戴和擁護。

4.切忌亂軍

孫子認為:“軍之所以患於君者三: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君主應擇人善任,不能事必躬親、越俎代庖,在不知的情況下瞎指揮。否則,是自亂軍心、自取滅亡。

(二)將帥

將帥是軍隊的直接指揮者,他們所擔負的社會責任也是十分重大的。正如孫子所言:“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所以將帥應有膽有識,有忠心,有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1.具備綜合素質

孫子認為:“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智即智慧。前文所談的智慧人生,主要是針對將帥而言的。此外,將帥還應有仁愛之心,有勇往直前的魄力,做到嚴於律己和嚴於治軍,取信於百姓和士卒。隻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指揮士卒進行殊死的搏鬥,獲得勝利。

2.君命有所不受

孫子認為將帥應做到:“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於主,國之寶也。”這裏對將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將帥要有公心,要超越自我的私心,才能與國、與民有利。

3.愛而能用

孫子認為:“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如驕子,不可用也”。將帥要做到親而罰,愛而能用,才能有效地指揮,無往不勝。

4.切勿偏執

孫子認為:“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凡此五危,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將帥的性格、誌趣、品性等都不可太偏執。過分地走極端,會被敵方利用,使軍隊遭到失敗。

(三)士卒

士卒是戰場上軍事計劃的執行者,必須具備“勇”、“練”和服從命令的素質。正如孫子所說,“登高而去梯”、“焚舟破釜”,可使士卒的“勇”發揮到極致。“士卒孰練”,就是常說的平時多練功,戰時少流血。士卒不僅要勇,還應有熟練的作戰本領。“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士卒應服從命令,步調一致,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

《孫子兵法》所追求的目標,初看似乎就是一個“利”字,但細細品味,就會發現這個“利”字,其實就是“安國全軍”,就是天下太平,就是黎民百姓安享盛世。難怪孔子讀過《孫子兵法》也驚歎不已,認為其與自己的主張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求之於己的生活理念

人們常把《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混為一談,其實兩者相去甚遠。《三十六計》教人的是計謀,人們可以用其應付人生中大大小小的危難。《孫子兵法》不僅有計謀,而且蘊含著深刻的求之於己的生活理念。“求之於己”就是把成功奠基於不斷完善的自我基礎上,這是兵家文化理想人格的靈魂。

(一)不可僥幸取勝

孫子認為:“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作為一個國家、軍隊或團體,必須在這些方麵有所作為,隻有不斷地優化這些因素和其間的結構,才是製勝的根本。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寄希望於對方弱,而是要努力使自己越來越強。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掌握成與敗的命脈。

(二)立於不敗之地

孫子認為:“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常言說:最大的敵人是自我,堡壘最易從內部攻破。如何克服自身的弱點,如何使自身的因素和結構不斷優化,避免自己常犯錯誤或犯大錯誤,這是任何一個團體或個人必須努力做到的。隻有戰勝自我,又不失時機地打擊敵人,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三)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孫子倡導求之於己的生活理念,但也不排斥“求之於勢”,即對各種事物和條件的運用,如對天時、地利、人情、外交、向導、間諜和人們心理等的運用。當然,其落腳點還是在將帥對“勢”的把握和對適當之人的選擇上。孫子認為:“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任勢。”將帥承擔著成敗的責任,他不能也不應把失敗的責任推給下屬。所以,將帥必須頭腦冷靜,做事謹慎,知人而善任。

四、積極進取的心態

我們常講:“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種說法看似積極,實則是被動。而在《孫子兵法》之中,我們看到的是未雨綢繆,先人一著,處處主動。

(一)先知

孫子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這裏的“不可不察”與上文的“先知”相呼應,構成掌握先機的前提。隻有先知,才能先算,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二)造勢與完善自我

孫子認為:“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這裏的“乃為之勢”就是創造有利於自己的態勢,這與前文的“先為不可勝”前後照應,反映了一種積極進取的心態。

(三)爭取主動

孫子認為:“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要主動去調動敵人,而不為敵人所調動,做到“形人而我無形”,爭取先人一著,牢牢把握戰爭的主動權。

我們正處於和平與發展的時代,重新挖掘中國古代兵家文化的寶藏,不僅有利於國防建設,對於企業決策,積極參與商戰,也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思考與研討”

1.把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與西方的人道主義進行對比,並說明為什麼墨家的思想沒有能夠在後代大行於世。

2.把法家的思想與今天的法治觀念進行對比,並說明“法”、“術”、“勢”這三個概念的含義及其古今意義的流變。

3.不少人將兵家的智慧用於今天激烈的商戰,你認為是否合適,說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