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保安族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變化(2)(2 / 3)

(五)經濟困難,教育投入不足,原有的優惠政策失去作用,新的政策尚未出台,影響了教育的發展。

原來縣上為鼓勵群眾送孩子上學,曾製定了“雙免”(免交書費和雜費)的照顧政策,後來由於縣財政無力負擔,這個政策名存實亡。從我們的調查情況看,適齡兒童不能入學,或者輟學,主要原因還是家庭困難,無力承擔學費。如甘梅小學有家境貧困的保安族學生65人,有一部分靠資助上學,另外一部分有的交不起學費就隻好拖欠,實在沒有辦法的隻好輟學在家。甘梅小學輟學率為8%,尤其是女童的鞏固率更低,一旦經濟上有問題首先不讓女孩上學。這說明群眾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增強了,觀念發生了變化,也想讓孩子上學識字學知識,但經濟製約了廣大群眾這種美好願望的實現。

(六)小孩多,增加了家庭教育的負擔。

保安族是甘肅的特有民族,人口較少,因此,為了民族發展的需要,省上規定稀有民族可以生2胎,最多可以生3胎,加上農村傳宗接代觀念的影響,農村家庭對男勞動力的需求,強化了保安族農民多生育的願望。子女的增多,使許多並不富裕的家庭如雪上加霜,一旦家庭遇到意外的變故,孩子便不能入學或輟學,這也是影響入學率、輟學率的重要原因。我們在大河家曾遇到一個開商店的保安族婦女,她的一個哥哥有四個女孩,她的嫂子去世,因孩子多,撫養不過來,隻好讓她帶了兩個,現在有兩個正在上學,另兩個到了上學的年齡因家庭困難而不能人學,隻好在家玩耍。所以,加強計劃生育工作,把人口控製在適當的範圍之內,對教育的發展是有利的,一定要使廣大幹部群眾認識到,民族的發展與繁榮,不在於人口的多寡,而在於經濟的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口素質的提高。

(七)教育信息不暢通。

由於保安族聚居區所處的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長期形成一個封閉半封閉的係統,與外界交往少,有效信息的輸入、輸出都受到很大的限製。如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鎮、劉集鄉,雖然離縣城和州府臨夏不遠,但至今還是簡易公路,一旦遇到雨、雪天氣,便不能通行,那裏的學校無論是領導者還是教師,出外學習、訪問、進修的機會很少,進行觀摩學習的活動非常有限,學術交流受到很大限製,使民族教育事業缺乏內在動力與活力。

(八)教育體製改革帶來的衝擊。

首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經濟的發展,物價上漲,辦學費用增加,學生的學費、書本費自然增加,這使一些貧困的保安族家庭難以承受。這些在富裕地區、城市人看起來不起眼的學費、書本費,對一些溫飽尚未解決的群眾來說無疑是個天文數字。其次,高考升學率低,以及大中專收費製度,以及大學畢業不包分配,分配了待遇又低,有時工資不能按時發放,使絕大部分考生和家長對上學“失望”。高考升學率低,使家長和群眾認為反正遲早都回家,晚回還不如早回;學校實行收費製度,考上了也上不起,還不如不上不考,有的學生為什麼不考大學而喜歡上中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專收費低,時間短,見效快;大學畢業不包分配,待遇又低,使大學失去了一定的吸引力。不可否認,許多家長和學生上學的重要原因是希望跳出農門,以此使個人和家庭擺脫貧困,有所作為,群眾是最講實惠的人,眼前的利益尚且得不到,又怎麼能使群眾向前看而重視教育呢?

(九)保安族地區教師量少質差,滿足不了教育發展的需要。

在保安族聚居的地區學校裏,基本上都存在教師不足的問題,尤其是缺乏音樂、美術、外語等方麵的教師,因此不得不招聘一些教師任教,這些人沒有學曆,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很難保證教學質量。再就是一些新分來的教師,不少就是在考試中降分錄取的師專畢業生,基礎本身就差,再加上有的學校對教學抓得不緊,在兩三年之內學不了多少東西,他們大部分在2至3年後補充到幾年前他們當學生的中、小學校作教師,對外界的知識、信息、教學方法學得不多,使他們的文化素質適應不了現代教育的發展。當地群眾將這種不合格的教師形象比喻為“雞娃(喻不合格的教師)抱小雞(喻小學生),年年一年級(喻教學質量差,學生升不了學)”。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麵是保安族聚居地區大多都比較艱苦,許多教學好的教師不願意來,分來的又待不住,往往想方設法調走,僅1993年前半年保安族民族中學就流失了6名教師。招聘的教師待遇更低,每月隻有107元的工資,連吃飯都不夠,因此,招聘教師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都幹不了多長時間,使教學質量難以保障。另一方麵,許多教師因經費緊張,經常到外麵接受培訓,更新知識,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的機會少,不少教師的知識和教學方法陳舊。總之,教師素質低的原因在於條件艱苦,待遇低,教學的積極性不高,影響了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