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為了加快積石山縣民族教育的發展步伐,根據上級黨政部門的要求,製定了加快積石山縣民族教育發展的實施細則,提出到“九五”末,全縣基本實現普及初等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88%,其中少數民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80%。要繼續對少數民族實行“兩免費”,爭取恢複甘梅等小學的寄宿製班。2001年,縣委、縣政府又製定了《關於加快教育事業發展的決定》,提出要轉變觀念,牢固樹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思想。“十五”期間,全縣基本上實現“普初”,縣城及川區鄉鎮實現“普九”,並把“兩基”工作、入學率、學區教育質量列入鄉鎮主要領導年度任期目標責任製。繼續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依法確保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逐步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4%的目標,落實高中生每月1元,初中每生0.5元,小學每生0.3元的辦公經費。大力倡導社會各界、幹部群眾捐資助學,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在職職工按月工資的1%計征教育費附加,對捐資的個人進行表彰。同時,多渠道籌措資金,建立“育才基金”,重點資助考入大專以上院校的特困生和高中特困生,適當資助因貧困不能入學的適齡兒童,已經或即將輟學的小學生、初中生,獎勵品學兼優的高中生、高考中上統招線的學生及教育教學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的學校和教師。爭取對少數民族學生實行“兩免費”,在初、高中招生中,對少數民族學生降分數段錄取,女生免試錄取。
三、保安族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保安族教育雖然在建國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與全省、全國相比,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基礎教育薄弱,適齡兒童入學率低,尤其是鞏固率低,越到高年級,輟學率越高,並且未形成金字塔型的人才結構,培養高層次的人才少。另外,教師數量少,合格率低,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脫節等,使教育發展緩慢,造成保安族人口文化素質長期較低。其原因是多方麵的,既有曆史的、社會的原因,也有政治的、經濟的原因。
(一)受聚居地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水平的影響。
保安族的聚居地積石山自治縣是甘肅的貧困縣之一,經濟水平發展很低,貧困人口占很大比例,這種狀況直接製約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從積石山全縣的情況看,文盲半文盲的人數占了15及15歲以上人口的83.26%,其比例遠遠高於全國保安族15歲及15歲以上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人口。這說明,保安族文盲半文盲人口多與全縣的這種大環境是分不開的。
(二)受傳統觀念的影響。
保安族中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思想仍然存在,解放前婦女在家庭中、社會中的地位十分低下,解放後婦女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傳統觀念並未根除,大多數婦女仍然很少有接受教育的計劃,這也是保安族女童入學率低、輟學率高的重要原因。
(三)受傳統生產方式的影響。
保安族至今仍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小農經濟下簡單的手工勞動和自給自足封閉的環境,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並不高,通過長輩的言傳身教就可勝任勞動的需要,90%以上的返鄉中、小學畢業生從事簡單的農耕體力勞動,深感學校學的知識無用武之地。這種社會現實,極大地挫傷了廣大人民群眾接受普通學校教育的積極性。因此,到學校學習,接受教育,對相當一部分人來講並不十分迫切。如積石山縣保安族比較集中的大河家鎮,農村勞動力共4409人,小學文化以上人口隻有1718人,占38.96%,而文盲半文盲人口達2691人,占了61.03%。在小學以上人口中又以小學程度為最多。這說明,簡單的農耕勞動,對文化和文化層次的要求並不高,落後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方式是製約保安族人口文化素質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受商品經濟的影響。
就教育的一般目的而言,成功的教育應當有明顯的效益,即人們受教育後提高了素質,發展了智力和能力,掌握了必要的知識和勞動技能,從而增強對新工作機會的適應性和在工作中發揮專門才能的可能性,改善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環境,但就保安族地區的情況來看,家庭與個人的貧富與是否受學校教育並無直接關係。保安族是一個善於經商的民族,過去為了生存生活,不得不跋山涉水,經商糊口,改革開放以來,保安族的這種特長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這對發展經濟、提高生活水平是有益的;但另一方麵,有的群眾隻看到眼前的利益,為了多掙錢,不讓孩子上學,在家充當勞動力,認為上學也掙不了多少錢,還不如在家勞動,讓大人到外麵掙錢。我們到積石山調查時,正趕上勞工外出淘金、挖藥和修路,一車一車的民工滿載而去,冬季回來時帶來不少的鈔票,能不對許多人產生誘惑嗎?在保安族經商或淘金致富的群體中,有相當一部分連小學都未畢業,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這些現實情況無疑也強化了“致富未必去求學”的思想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