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保安族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變化(1)(3 / 3)

保安族中學從1980年第一屆學生畢業至今,有384人高中畢業,曆年累計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有317人,其中保安族102人。特別是1983年至1988年間是保安族中學教育教學質量的鼎盛時期,學生近700人,每年考入大中專的學生有40多人。1981年一2000年,全縣有2928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保安族255名(大專以上的30人)。

隨著教育的發展,保安族人口的文化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文盲率有所下降。據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保安族人口中,大學生(包括本科和專科)隻有22人,高中生(包括中專)隻有188人,初中生隻有467人,小學生1145人,分別占保安族人口的0.24%、2.18%、5.18%和12.6%。但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保安族人口的文化構成有了很大的變化,大學生73人,高中生367人,初中生637人,小學生達到1554人,分別占保安族人口的0.69%、3.18%、5.89%、14.72%。大學生比。1982年增長了3.31倍,高中生比1982年增長了1.97倍,初中生比1982年增長了1.47倍,小學生比1982年增長了1.35倍。到2000年,保安族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12.5%。

在保安族教師中,湧現出了不少熱愛民族教育事業的優秀教師。曾在積石山劉集鄉高李小學、柳溝中心小學任教的馬俊武,十幾年來,默默地在民族教育戰線上,針對保安族學齡兒童入學率低,保安族兒童在學習中的語言障礙以及學生居住分散的困難,團結全校教師,緊緊圍繞民族地區教育工作特點,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義務教育法》,走家串戶說服動員適齡兒童入學,使學生入學率提高了50%。在教學中不斷改進方法,對學生激發鼓勵、耐心輔導,精講多練,他任教的五年級學生在畢業統考中取得了全學區總平均成績第一名。在教學之餘,他大力協助學校領導搞好教育改革,完善各項管理製度,並直接參與學校食堂的管理,使師生的夥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二、發展保安族教育的政策措施

自治縣成立以來,黨和政府根據保安族教育的實際情況,采取多種措施,發展保安族民族教育事業。

第一,在各級各類院校招生時,均降低分數線優先錄取,自恢複高考以來,對少數民族聚集的20個民族縣的少數民族考生和散居的東鄉族、裕固族、保安族考生,報考漢語授課院校的,降2個分數段錄取,報考民族院校的,分別按比例降3個分數段錄取。1982年又規定,西北師範學院、甘肅農業大學、蘭州醫學院舉辦的民族班及民族院校考生,全部錄取包括保安族在內的少數民族考生,並分民族降分錄取,對考入普通高等院校的考生,居住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肅北、肅南、阿克塞、天祝藏族自治縣的牧區考生以及居住在林業縣的蒙古、藏、哈薩克、土、東鄉、裕固、保安族的考生,再降1個分數段(即3個分數段)。在中等學校招生中州、縣所屬學校招生按本州、縣少數民族人口自然比例確定各少數民族考生錄取比例,分別擇優錄取,省屬及全國統一招生的中等專業學校對少數民族聚居的縣、鄉的少數民族考生和散居的東鄉、裕固、保安族考生,降低2個分數段錄取,對聚居的保安等少數民族降3個分數段錄取。

第二,從1980年開始,對全縣少數民族學生實行書本費、學雜費減免製度,由國家負擔,使貧困的保安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學生得以免費就讀。

第三,在保安族中學設立民族班,以保安族學生為主,廣招全縣少數民族學生。在生活、學習等各方麵實行優惠政策,每月適當發放生活費,在經濟上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和照顧。

第四,開設寄宿製學校,提高了保安族學生的入學率、鞏固率。1985年,在大河家鄉甘梅小學開設四年級寄宿製班,招收學生50名,每年撥1.6萬元的寄宿款,學校統一給學生製作校服,配發棉毯、枕巾、球鞋等,每人每月補助夥食費12.5元,學生食宿在學校裏。寄宿製班克服了部分群眾供子女上學的實際困難,減輕學生長途步行上學的勞累,便於學生集中精力學習,受到了群眾的歡迎,促進了入學率的提高,女童的入學率當時曾達42%,教學質量也有明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