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到1988年,保安族學生總數和兒童入學率保持穩步增長勢頭。1990年以後,保安族的普通教育發展較快。到1991年底,保安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80%,鞏固率、畢業率均在90%以上。1996年底,保安族中小學在校生已達到1803人,其中小學生1355人,初中生248人,高中生27人。保安族7至11周歲適齡兒童總數為1364人,已入學1241人,入學率為90%,女生占到81%。這個入學率高於自治縣適齡兒童84.5%、女子74.6%的入學率,同時也高於自治縣內東鄉族適齡兒童67%、女子60%,撒拉族適齡兒童82%、女子74%的入學率。到2000年,全縣有保安族學生2487人,女生934人。保安族的入學率為90.6%,女童入學率為85.2%,與全縣總入學率持平,但高於少數民族兒童入學率83.2%2個百分點,其中女童入學率比全縣的入學率75.2%高10個百分點,比全縣少數民族女童入學率60%高25.2個百分點,也高於自治縣內的東鄉族、撒拉族女童入學率。
與此同時,教師的數量和素質也有了明顯的提高。1996年底,保安族教師已達到45人,教師總數與1985年的6人相比增加了7.5倍。教師中大專畢業10人,中專畢業30人,高中畢業5人。女教師由1958年的零發展為28人。在甘梅中心小學調查中我們發現,2000年大河家學區教師的合格率達到了90%以上,其中有11名保安族教師,女教師2人,有小學高級職稱的2人,二級的3人。高李春蕾小學的教師達標率達到89%。這說明保安族地區教師的素質是比較高的,可以勝任教書育人的工作。
教育投資不斷增加,社會集資辦學的風氣逐漸興起。1982年全縣教育投資為103.6萬元,1990年達到274.8萬元,1995年達到612.1萬元,1995年比1982年增加了4.9倍,年平均增長37.75%。1998年全縣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954萬元,占同年財政支出的9.18%。1996年又向保安族學生比較集中的保安族中學、吹麻灘初級中學、吹麻灘小學等一次性投資27萬元,用於改善辦學條件。在加大政府投資的同時,自治縣廣泛動員社會各界集資辦學,僅1996年社會各界就捐款達118.6萬元,完成了15所中小學的房屋改造任務。1997年,甘肅省給自治縣的15所項目學校配套了九年義務教育圖書27861冊,總價值達11.44萬元。1998年至2000年共實施54個項目學校,其中小學53所,初中1所,計劃建築麵積23879平方米,共投資1493.5萬元。1994年,劉集鄉各族各界人士捐資16萬元,加上國家投資12萬元,實施省婦聯春蕾計劃,在高李小學興建了兩層單麵教學樓一幢550平方米,並將校名改為“高李保安族春蕾小學”。2000年8月由國僑辦幫扶聯係深圳華僑城職工捐款28萬元,縣上配套15萬元,總投資43萬元,在保安族中學建設建築麵積為985平方米的學生宿舍樓。這些極大地改善了部分學校包括保安族學生集中的學校的辦學條件。
成人教育和掃盲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從50年代開始,各級政府就開始建立各種冬校、夜校、識字班,僅1953年就有200多保安族青壯年脫盲或半脫盲,並學會了說漢語。自治縣成立以來,縣、鄉兩級政府均加大了掃盲的力度,開展各種各樣的掃盲活動。1996年,全縣成立了3所農民技術培訓學校,有12個班,在校生達575人,成人掃盲班(點)73個,在校生達2473人。大河家的保安族還將掃盲和宗教活動相結合,在宗教活動中教師集中上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大河家鎮、劉集鄉、吹麻灘鎮還舉辦了農民文化科技學校,將農閑時的大批青壯年集中起來,參加文化補習和實用技術培訓,使勞動者的文化和科技素質有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