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積極推進保安族小城鎮建設(2)(1 / 2)

規劃是集鎮建設和管理的“龍頭”,是未來集鎮麵貌、功能和水平的總藍圖,有了科學合理的規劃,才能有力地指導和規範集鎮建設的行為,才能避免重複建設、盲目建設,確保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因此,大河家鄉政府早在1985年就完成了《大河家集鎮十年總體規劃》,並製訂了詳細設計方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積石山縣於1994年在甘肅省建委的幫助指導下,對大河家集鎮在深度和廣度方麵進行了總體規劃,製訂了詳細的設計,繪製了七圖一書,並製訂了1995年至1997年建設規劃,這些規劃作為指導各項建設活動的法定性文件,在實際操作中杜絕了“幹部調動,規劃重弄”的不良傾向,基本上做到了規劃有藍圖、批準按程序、管理靠法令、建設一盤棋,從而保證了規劃的嚴肅性、權威性和連續性。

(二)加強領導,依法管理是搞好集鎮建設的根本保證。

針對集鎮建設涉及麵廣、工作量大、政策性強的特點。從1987年開始成立了由積石山縣主要領導牽頭任組長,縣、鄉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大河家集鎮建設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具體負責集鎮的規劃和建設實施,處理日常事務,使大河家集鎮從領導和組織機構上有了保障,做到了重大事情有人管、具體事務有人辦。大河家鄉黨委、鄉政府把集鎮建設作為同計劃生育一樣重要的中,b-r_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確定一名科級幹部、四名兼職幹部常抓不懈。在通過大小會議、標語、橫幅、印發宣傳資料等形式宣傳《城市規劃法》、《土地管理法》、《村社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大河家集鎮總體規劃》等法規政策的同時,積極研究製定了自己的地方性法規,先後製訂出台了《大河家集鎮建設管理實施細則》、《大河家街道衛生管理辦法》等規範性文件,用法律、法規統一了幹部群眾的思想認識,使集鎮市場管理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三)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集鎮快速發展的關鍵環節。

資金問題是集鎮建設的核心問題,針對州、縣、鄉均屬貧困落後的少數民族地區地方財政十分困難的實際,大河家鄉黨委鄉政府不等不靠,堅持人民集鎮人民建,廣泛發動群眾,初步形成了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的多元化投資體製。一是利用民工建勤的方式動員群眾義務投工投勞、拉運砂石料,開通並修建了四堡子鄉政府至四堡子新橋、康吊橋至保安族中學等8條長8100米的集鎮道路。二是在舊城改造和集鎮道路拓寬中無償拆除鋪麵及房屋707米、1159間、11603平方米,占用耕地74畝,砍伐及移植樹木7900株,拆除圍牆616米,土門20座,磚瓦窯1座,並在拆遷後的重建工作中堅持自力更生、社會集資為主的方針,如在總投資1380萬元新建的75棟樓房(1421間、29000平方米)中,社會集資部分占85%以上。三是在木材、蔬菜等專業性封閉市場的修建中,運用“貸款辦市場,收費還貸款”的辦法,實行有償使用和有償服務的辦法,既解決了街道“髒、亂、差”的問題,又便於業務部門監督管理。四是動員幹部職工、企業界、宗教界及社會知名人士積極參與管理、捐款捐物、獻計獻策。如1993年大河家小學新建,當地群眾主動無償用家門前水澆地兌換2公裏外新開墾的灘塗地,群眾投工獻料,捐款捐物折價約10萬元。1997年12月在保安族中學的教育捐資大會上,當場收到幹部群眾及有關單位捐款7.1萬元,有效緩解了辦學經費不足的問題;1999年大河家集鎮道路整修及硬化中,集鎮上的各單位領導幹部帶頭,正科級幹部100元以上,副科級幹部50元以上,一般幹部職工30元以上進行捐資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製定優惠政策,突出特色,大力發展非公有製經濟是搞好集鎮建設的根本出路。

大河家在曆史上是各族人民雲集的商賈重鎮,現在已成為內地通往青海、西藏、新疆、四川的交通樞紐,當地回、東鄉、保安、撒拉等少數民族群眾素有經商貿易的傳統。根據這些特點和優勢。1988年臨夏州成立了黃河上遊大河家多民族經濟開發小區,積石山縣委縣政府研究製訂了以大河家集鎮為中心開發建設經濟小區的16條優惠政策。1995年在大規模的舊城改造中,根據當地實際又研究製訂了一係列集鎮建設、發展民族經濟方麵的優惠政策,把大力發展非公有製經濟作為增強集鎮整體功能、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加快保安族群眾脫貧致富步伐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突破口來抓,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1998年底,大河家鄉非公有製企業占整個企業總數的98%,產值占80%以上,尤其是保安腰刀的加工銷售已成為保安民族的拳頭產品,年產量達到20萬把,產值400萬元,品種由過去的10餘種發展到30多個種類。積石山縣保安刀具廠、大河家東河腰刀廠等企業先後在廣交會、蘭交會上頻頻亮相,使這一民族工藝品從國內逐漸走向世界,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大河家第一皮革廠生產的旭東牌皮革、皮夾克等皮革製品以精湛的工藝、可靠的質量不僅行銷西北各地,還於1999年5月參加了在昆明舉辦的世博會甘肅周展出,為當地人民爭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