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積極推進保安族小城鎮建設(1)(1 / 2)

城鎮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保安族及保安族地區經過14年的扶貧開發與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經濟發展仍然滯後,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關鍵在於保安族地區缺乏帶動保安族經濟增長的要素聚焦點,保安族與其他先進民族發展差距不斷拉大,根本原因在於城鎮發展差距不斷拉大。

第一,推進城鎮建設,發展城鎮經濟,是協調保安族地區諸多矛盾的最佳結合點。發展城鎮經濟是西部大開發過程中解決保安族區域戰略與國家經濟整體戰略之間、環境及資源保護與開發及發展之間、短期調控任務與長遠戰略發展任務之間、工業化基礎薄弱與加快人民收入提高的迫切要求之間、結構調整與總量擴張之間、基礎設施不足與戰略性大開發之間、弱小的市場經濟成分與強大的國有經濟和自然經濟成分之間、“二元”分割的城鄉經濟之間、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諸多矛盾的最佳結合點。

第二,推進城鎮建設,發展城鎮經濟,是保護與有效利用保安族地區資源的必然選擇。自1999年始,保安族經濟麵對的一項新的戰略任務是農業的結構調整,而在農業結構調整中,退耕還林(草)是一項重點工作。同時,可持續發展戰略也要求加緊實施全麵的“禁采”、“禁伐”。如此,大開發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以及與農業結構調整之間實際上存在著尖銳的矛盾。解開這個矛盾的切入點就在於推進城鎮建設,發展城鎮經濟。也就是說推進城鎮建設、發展城鎮經濟是西部大開發中減輕對自然環境壓力、克服生態脆弱劣勢和有效利用資源的必然選擇。

第三,推進城鎮建設,發展城鎮經濟,是積累保安族地區工業化條件的必由之路。保安族地區存在著人才聚集程度低、基礎設施條件差等不利於工業化發展的諸因素,而推進城鎮建設、發展城鎮經濟的過程,不僅僅是提高資源集中與優化配置程度、人才聚集程度和最經濟地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的過程,而且是培育保安族地區經濟增長帶頭地區和有效提高人均收入,解決就業問題,調整結構,發展第二、三產業和鞏固“小康”戰略成果的過程。

第四,推進城鎮建設,發展城鎮經濟與保安族扶貧開發、脫貧致富奔小康。衡量保安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標誌是城鎮化水平,從某種程度上說,扶貧開發的最終成果,必然會在城鎮發展水平上得到體現。保安族聚居的積石山地區,因為缺乏一個輻射能力較強的城鎮和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城鎮網絡體係,使得資源優勢逐漸消失,經濟發展愈加顯得後天不足。因此,保安族及保安族地區必須及時調整扶貧開發的步驟和重點,把推進城鎮建設,發展城鎮經濟作為今後扶貧攻堅、推進小康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努力增強經濟發展的“造血”功能。

推進大河家城鎮建設的思路與舉措

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發展小城鎮,是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大河家作為保安族聚居地的城鎮,從大河家鄉到大河家鎮,其發展是保安族民族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大河家鎮概況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大河家鎮地處黃河上遊的甘青兩省三縣(永靖、民和、循化)交界處的黃河岸邊,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通道。此鎮在曆史上曾是戰略要地,也是當地保安、東鄉、撒拉、回、漢、藏、土等各族人民雲集的商賈重鎮。隋煬帝大業三年,曾在大河家設積石鎮,唐代在大河家設臨津渡,均為當時通往西域的要塞。大河家集鎮建設始於民國初期,距今已有百年曆史。今天的大河家鎮不但是通往青海、西藏、新疆的又一交通樞紐,而且成為甘肅省保安、東鄉、撒拉、回、漢等民族群眾與青海省海東地區的撒拉、藏、土等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交流和物資集散地的中心。